國家公園省 大美青海情
青海美在生態之“大”,每年向下遊輸送900多億(yi) 立方米源頭活水,氣候調節和物種保有等功能性價(jia) 值不可估量,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青海美在“國家公園”名片,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體(ti) 製試點任務全麵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式創建,擁有我國麵積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遺產(chan) 地可可西裏。
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全省上下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青海大地上,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全力推動,區域生態功能不斷優(you) 化,水源涵養(yang) 地作用更加凸顯,濕地麵積穩居全國首位。
三江源:“九龍治水”製約有效破解
2021年10月,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成為(wei) 全國首批、排在首位、麵積最大的國家公園,區劃麵積由12.31萬(wan) 平方公裏增加到19.07萬(wan) 平方公裏,青海向黨(dang) 中央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邁入新征程。
三江源是全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自2016年在青海啟動以來,省委省政府把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列為(wei) “頭號”改革工程。按照試點方案,全力以赴推進試點工作,大膽創新、原創改革,堅持創新體(ti) 製、係統治理、共建共享、科技支撐、依法管理,將頂層設計與(yu) 基層創新相結合,形成了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的九大理念和十五個(ge) 體(ti) 係以及“九個(ge) 一”的三江源模式,實踐成果、製度成果、改革成果、惠民成果豐(feng) 碩。
在此過程中,組建省、州、縣、鄉(xiang) 、村五級綜合管理實體(ti) ,探索自然資源資產(chan) 集中統一管理途徑,實行大部門製改革;國家層麵公布我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規劃《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ti) 規劃》,編製完成5個(ge) 專(zhuan) 項規劃,頒布施行我國第一個(ge) 由地方立法的國家公園法律《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印發13個(ge) 管理辦法,形成了1+N政策製度體(ti) 係;對各類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優(you) 化組合,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chan) 所有權委托代理機製試點……如今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九龍治水”困局有效破解,國家公園“四梁八柱”積極搭建,生態安全屏障持續築牢。
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之路,創新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1.72萬(wan) 名牧民持證上崗,每年可增收2.16萬(wan) 元,帶動了就業(ye) 穩定了收入。同時,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ye) 合作社,引導扶持牧民群眾(zhong) 以多種形式開展經營活動,加快發展瀾滄江源園區昂賽雪豹觀察自然體(ti) 驗等4個(ge) 特許經營項目……國家公園紅利正在充分釋放,生態、生產(chan) 、生活“三生”共贏。
今天,努力締結為(wei) 保護之果:三江源區主要保護對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修複,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提升,生態功能得以鞏固,水源涵養(yang) 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chan) 草量分別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藏羚羊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wan) 隻恢複到7萬(wan) 多隻。
祁連山:“生態+”效應疊加釋放
祁連山是青海省五大生態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西部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2017年,黨(dang) 中央國務院啟動實施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青海省成為(wei) 試點省份之一。而今,在一係列創新實踐中,祁連山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已完成,迎來設立國家公園的關(guan) 鍵時期。
盛夏時節走進祁連山國家公園,沙龍灘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們(men) 堅守在海拔4000米之上,以堅強毅力戰勝嚴(yan) 酷自然環境,守護著八一冰川。再到青陽溝管護站,這裏有一支女子生態管護隊,32名女子生態管護員行走在大山深處,看護大山守護草木萬(wan) 物,一路走過,無不感到人們(men) 守護好祁連山生態的熱情動力,他們(men) 以管護生態為(wei) 傲。
體(ti) 製試點以來,祁連山國家公園堅持以“十好”國家公園為(wei) 目標,著力打造青海片區“生態保護高地、生態科研高地、生態文化高地”,建立了一套規範統一的管理機構,推行綜合執法工作模式,40個(ge) 標準化管護站全部建設完成,目前建成投運大數據中心、展陳中心、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生態科普館,生態監測定位站,天空地一體(ti) 化監測網絡達到8000平方公裏。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國首創“村兩(liang) 委+”社區共建共享模式,將生態保護、宣傳(chuan) 教育、民生發展、民族團結融為(wei) 一體(ti) ,推進紅色基因引領綠色發展“雙色”教育陣地建設,截至目前已覆蓋聯點村20個(ge) 。同時,構建規劃標準、科研監測、社會(hui) 參與(yu) 、保護管理、自然教育、基礎保障、信息化管控、誌願服務、宣教培訓九大支撐體(ti) 係的工作格局。
目前,依托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在西寧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設立了13所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學校,打造老虎溝、大拉洞等5處自然教育特色管護站,陸續完善國家長期科研基地,全力搭建“設施配套、環境優(you) 美、管理規範”的自然教育平台,為(wei) 自然教育開展奠定良好基礎。並探索出“課程研發—教材讀本編製—師資培育—學校應用”,具有祁連山國家公園特色、產(chan) 學研教深度融合的全閉環鏈條。編寫(xie) 並開發規範化的自然教育教材5本、自然教育課程9套,自然教育師資隊伍不僅(jin) 僅(jin) 是教師,還有生態管護員和誌願者的加入。從(cong) 祁連山下到省會(hui) 西寧,自然教育已經成為(wei) 祁連山國家公園彰顯特色的生態品牌。
青海湖:國家公園指日可待
今年上半年,國家公園管理局批複同意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標誌著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進入實施階段,中國最大的內(nei) 陸鹹水湖、中國最美湖泊青海湖將向著生態友好、綠色發展、文明和諧、人民幸福的國家公園邁進。
把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好、生態資源保護好,把國家生態戰略落實好、國家公園建設好。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為(wei) 青海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最生動最持久的實踐。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全麵推進青海湖生態係統綜合治理,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基礎不斷夯實,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成效顯著。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目前已科學提出青海湖“十四五”時期“一屏六區一平台”發展思路和目標,製定一係列製度措施,為(wei) 青海湖形成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局麵夯實基礎。同時,已首次完成青海湖流域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hui) 本底調查,全麵查清青海湖流域家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基礎夯實。
穿越時間之光,時代的進程,猶如環環相扣的樂(le) 章,迎百舸爭(zheng) 流而上,綠水青山掩映成最美寫(xie) 照。2021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到10.85萬(wan) 噸,較2020年增加0.81萬(wan) 噸;2021年,普氏原羚種群數量由2020年的2700餘(yu) 隻增加到2800餘(yu) 隻,達到了保護初期的近11倍;全年統計水鳥總量約57.1萬(wan) 隻,較2020年增長了23.3%,達到2007年監測以來的最大值,生物多樣性進一步豐(feng) 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呈現總體(ti) 向好態勢。特別是近日,《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報告》(2021年度)通過專(zhuan) 家評審,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1年6年間青海湖水鳥統計總量,總體(ti) 呈明顯上升趨勢,年平均增加5萬(wan) 餘(yu) 隻,6年來水鳥統計總量年均保持在37.8餘(yu) 萬(wan) 隻。
叩開新征程之門,催人奮進、引吭高歌,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努力在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上走在前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發展之美將相得益彰、美美與(yu) 共,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正向我們(men) 闊步而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