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廚房”到“櫥櫃”,甘肅保安腰刀探“文旅新生”
“折花刀花紋很精美,我想把它提取出來設計成掛件、手鏈等文化旅遊產(chan) 品,這部分正在和高校的設計者聯係推進。”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安腰刀第四代傳(chuan) 承人馬尕主麻說,這項技藝的傳(chuan) 承和弘揚,將從(cong) 收藏品、生活刀具、文創產(chan) 品開展。
日前,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披露,將深入挖掘、整理、開發甘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事實、遺址遺跡、活態遺產(chan) 、體(ti) 驗項目等,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文化創意、生活體(ti) 驗、健康養(yang) 生、休閑娛樂(le) 與(yu) 文化旅遊深度融合,不斷發展旅遊新業(ye) 態,充實旅遊多元體(ti) 驗內(nei) 容。
作為(wei) “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之一”,誕生於(yu) 甘肅省臨(lin) 夏州積石山縣的保安腰刀是該省其中一張“文化名片”。
近年來,馬尕主麻通過成立非遺就業(ye) 工坊、開拓非遺生活用具等方式,擴大了腰刀的影響力。同時,他探索“腰刀+文旅”,致力於(yu) 發展非遺新業(ye) 態。
馬尕主麻今年40多歲,經曆了保安腰刀家家戶戶鍛造之聲不絕於(yu) 耳的童年時期;年輕人幾乎全部外出打工、腰刀鍛造手藝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少年時期;也趕上了保安腰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西北旅遊人們(men) 所偏愛的旅遊紀念品的再度複興(xing) 時期。
馬尕主麻繼承了父輩的手藝,也繼承了保安族的文化根基。“有子母刀、鴛鴦刀、‘波日季’腰刀,每一種刀的背後,都有它們(men) 的文化內(nei) 涵。”他憶及從(cong) 前時說,那時,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乃至阿拉伯國家的一些地區都流傳(chuan) 著保安腰刀的美名。
“保安腰刀作為(wei) 送給外賓的國禮,現在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我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馬尕主麻說,傳(chuan) 統的保安腰刀鍛造工藝比較複雜,這兩(liang) 年他也在不斷嚐試創新保安腰刀的鍛造技藝,從(cong) 設計到鍛打、淬火、鑲嵌、砸鉚,每一個(ge) 環節都反複揣摩。
馬尕主麻稱,現在已設計出幾款保安腰刀版非遺文創產(chan) 品,還在突破打造和製作的技術,“折花工藝是難度較大的,但也非常精美,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以後會(hui) 朝著文化旅遊產(chan) 品的方向努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一把手談落實】在幸福美好新甘肅建設征程中交出合格的碌曲答卷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描繪了甘肅省發展新圖景,全麵奏響了隴原奮進最強音,令人鼓舞,催人奮進。”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委書記紮西才讓近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詳細] -
【“飛閱”中國】初秋祁連山風光迷人
初秋時節,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馬蹄藏族鄉境內,祁連山延綿不斷,林海蒼翠茂密,勾勒出絢麗多姿的迷人景觀。[詳細] -
甘肅民勤變汙水為生態活水 沙漠腹地打造人工濕地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中古人在濕地中生活的生動場景,如今出現在地處騰格裏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腹地的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在今年新建的人工生態濕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