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昆侖山下“鹽湖城”十年來黃沙退卻 生態向好

發布時間:2022-10-13 10:2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昆侖(lun) 山下“鹽湖城”十年來黃沙退卻生態向好
圖為(wei) 無人機航拍格爾木市區。 格爾木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十年來,青海省格爾木市注重生態保護與(yu) 農(nong) 民增收相結合、生物措施與(yu) 工程措施相結合、人工治理與(yu) 自然修複相結合,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狀況發生深刻變化,實現全市林草生態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和高標準保護。

  “格爾木”為(wei) 蒙古語音譯,意為(wei) “河流密集的地方”,地處昆侖(lun) 山下,柴達木盆地南緣。60多年前因青藏公路的修築而興(xing) 起,現已發展為(wei) 青藏甘新四省(區)的交通樞紐節點,是穩藏固疆的戰略支點,是“絲(si) 綢之路經濟帶”青海節點的開放前沿和出入口,也是青海省“西融兩(liang) 廊、東(dong) 聯一帶”向西開放的重點地區。同時,格爾木轄區內(nei) 的察爾汗鹽湖、東(dong) 西台吉乃爾礦區,其麵積相當美國西爾斯鹽湖的50倍,是中國最大的鎂鋰鹽礦床,因此也被稱為(wei) 中國“鹽湖城”。

圖為(wei) 格爾木境內(nei) 的向日葵花海。 格爾木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圖為(wei) 格爾木境內(nei) 的向日葵花海。 格爾木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走進格爾木深秋時節的新區濕地公園,猶如置身於(yu) 一幅秋日的畫卷之中,金色的秋葉倒映在濕地湖水之中,往來遊人沉醉於(yu) 此,水鳥自由自在地棲息於(yu) 濕地之中,構成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之美。

  十年來,格爾木市以公園綠地為(wei) 核心,拓展城市綠色空間,結合新城區濕地公園建設、老城區改造、中心城區綠化景觀提升,通過科學合理規劃和設計,進一步完善綠地係統布局和結構,實現了多種功能協調發展。

  據介紹,十年來,格爾木大力鞏固生態建設新成果,國土綠化成效顯著。全麵落實公益林管護任務490.77萬(wan) 畝(mu) ,草原禁牧1581萬(wan) 畝(mu) 、草畜平衡2549.83萬(wan) 畝(mu) ,落實人工濕地管護62.8萬(wan) 畝(mu) ;不斷強化資源管理,累計檢疫各類苗木4990.9萬(wan) 株,完成林業(ye) 有害生物防控麵積113.78萬(wan) 畝(mu) ;同時依托公益林管護員、濕地管護員、草原管護員建立“防火牆”,通過日常巡護、不定時巡查、專(zhuan) 項行動等方式,深入開展森林草原火災風險隱患排查整治、火源管控等工作,織牢織密“防火網”。

  家住郭勒木德鎮的蔡國來是當地建檔立卡脫貧戶,2018年被選聘為(wei) 生態護林員,負責人工林管護工作。“成為(wei) 生態護林員之前,我沒有穩定收入,是村裏的困難戶,僅(jin) 靠幾畝(mu) 薄田維持生計。成為(wei) 生態護林員之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灌溉、撿拾垃圾、防火、宣傳(chuan) ……日子過得充實而滿足。”蔡國來說。

圖為(wei) 格爾木境內(nei) 種植的綠樹。 格爾木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圖為(wei) 格爾木境內(nei) 種植的綠樹。 格爾木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多年來,格爾木市以林草行業(ye) 為(wei) 路徑,助推精準扶貧,從(cong) 建檔立卡貧困戶、監測對象中選聘生態護林員,以林草方式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2016年以來,累計聘用1020餘(yu) 人,持續鞏固脫貧戶收入,實現脫貧攻堅與(yu) 生態保護雙贏。

  此外,格爾木枸杞產(chan) 業(ye) 發展成效明顯,已建成枸杞標準化生產(chan) 示範基地3萬(wan) 畝(mu) ,出口枸杞標準化生產(chan) 基地1萬(wan) 畝(mu) ,綠色枸杞認證0.9萬(wan) 畝(mu) ,德國BCS有機枸杞認證1.5萬(wan) 畝(mu) ,國內(nei) 國外有機雙認證0.3萬(wan) 畝(mu) ,率先建成青海省首個(ge) 農(nong) 產(chan) 品(枸杞)質量安全示範區(國家級),2016至2022年格爾木市林草局實施枸杞產(chan) 業(ye) 項目8個(ge) ,總投資3686.74萬(wan) 元。

  如今,“鹽湖城”黃沙退卻,綠色鋪展。一棵棵樹木傲然挺立在格爾木大地上,美化了環境,也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千家萬(wan) 戶。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