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青海探索犛牛寄生蟲病低殘留防治 保障綠色畜產品輸出

發布時間:2022-10-27 10:2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青海探索犛牛寄生蟲病低殘留防治保障綠色畜產(chan) 品輸出
資料圖為(wei) 研究團隊在祁連山地進行犛牛防治。  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供圖

  犛牛是青藏高原及毗鄰地區經自然界嚴(yan) 峻選擇和自身適應而形成的一種特有牛種,是其它畜種無法替代的中國高原特色生物資源。中國是世界上犛牛養(yang) 殖量最多的國家,犛牛存欄量占世界的90%以上,超過1600多萬(wan) 頭(2021年),其中行業(ye) 統計數據青海省存欄596.88萬(wan) 頭,占全國犛牛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居全國第一。

  青海大學(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高原動物寄生蟲病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蔡進忠介紹,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寒冷、牧草生長期短、枯草期長,但犛牛對高寒生態條件適應性極強,和當地人民的生產(chan) 、生活休戚相關(guan) ,是高寒草地畜牧業(ye) 經濟的重要支柱。

  放牧家畜寄生蟲病的感染和危害是世界性問題。在青藏高原牧區,由於(yu) 犛牛依賴天然草場終年放牧飼養(yang) ,加之草場超載問題普遍,反複利用有限的草場資源,易受寄生蟲的侵襲。蔡進忠介紹,青藏高原地區野生動物資源豐(feng) 富,許多野生食草動物、食肉動物的棲息地是犛牛的放牧草場,存在許多寄生蟲病在家畜與(yu) 野生動物間傳(chuan) 播的風險。

資料圖為(wei) 研究團隊在達日縣檢查牛背部皮蠅幼蟲感染情況。  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供圖
資料圖為(wei) 研究團隊在達日縣檢查牛背部皮蠅幼蟲感染情況。  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供圖

  2012年起,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動物醫學院等單位合作,針對青藏高原犛牛放牧管理方式及生產(chan) 特點,在青海省青南高原地區、環湖牧區、祁連山地、柴達木地區開展了犛牛寄生蟲病流行病學和防治技術研究。

  調查顯示,線蟲病和虱、蜱、蠅、蟎等體(ti) 外寄生蟲病是這些地區犛牛常見多發的寄生蟲病。“犛牛感染寄生蟲病後,會(hui) 造成犛牛生長發育緩慢,產(chan) 肉、產(chan) 奶、產(chan) 絨等生產(chan) 性能降低,還會(hui) 導致冬春季枯草期犛牛瘦弱死亡和秋季犢牛死亡,對草原犛牛飼養(yang) 業(ye) 造成了嚴(yan) 重損失。”蔡進忠說。

  “目前,應用藥物定期驅蟲是防治家畜寄生蟲病最為(wei) 有效的手段。”蔡進忠告訴記者,由於(yu) 受生物性、社會(hui) 性、技術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常用獸(shou) 用驅蟲藥的口服、注射劑型在青海高寒牧區的實際應用中有著諸多弊端,還存在藥物殘留、環境安全等問題。

資料圖為(wei) 研究團隊在青南高原地區開展了犛牛寄生蟲病流行病學和防治技術研究。  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供圖

  資料圖為(wei) 研究團隊在青南高原地區開展了犛牛寄生蟲病流行病學和防治技術研究。  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供圖

  蔡進忠說:“青海省具有生產(chan) 綠色畜產(chan) 品和發展有機畜牧業(ye) 的優(you) 勢條件,但如何建立犛牛等放牧家畜寄生蟲病綠色防治技術或高效低殘留防治技術是當前麵臨(lin) 的新課題,對保障綠色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具有重要意義(yi) 。”

  幾年來,研究團隊建立了“犛牛主要寄生蟲病高效低殘留防治新技術”,通過藥物新製劑配方篩選及生產(chan) 工藝研究,研製了埃普利諾菌素澆潑劑,解決(jue) 了注射劑和口服製劑在實際應用中給藥不便,費工費時等難題,減輕了勞動強度和藥物浪費,提高了藥物療效和用藥安全性。

資料圖為(wei) 研究團隊進行實驗室寄生蟲分類鑒定。  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供圖
資料圖為(wei) 研究團隊進行實驗室寄生蟲分類鑒定。  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供圖

  蔡進忠表示,目前推薦劑量使用後,犛牛乳、肌肉與(yu) 脂肪組織無需休藥期或建議休藥期為(wei) 1天,藥物殘留量符合歐盟規定(EU)、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hui) (CAC)規定的標準,防治犛牛線蟲病與(yu) 外寄生蟲病已達高效、安全、低殘留,適用於(yu) 當前犛牛健康綠色養(yang) 殖中的寄生蟲病防治,為(wei) 綠色有機輸出地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資料圖為(wei) 研究團隊進行樣本檢查。  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供圖
資料圖為(wei) 研究團隊進行樣本檢查。  青海省畜牧獸(shou) 醫科學院供圖

  截至目前,該研究成果已在青海省各縣市共計100多萬(wan) 頭犛牛寄生蟲病防治中進行示範推廣應用,檢查防治效果達95.8%以上,幼年犛牛成活率提高2.3至2.6個(ge) 百分點,在冬春季枯草期每頭成年犛牛平均減少體(ti) 重損失5.76至6.83公斤。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