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中國首次承辦《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 多場活動展現新時代生態保護成就

發布時間:2022-11-09 10:37:00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我們(men) 要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減少人類活動的幹擾破壞,守住濕地生態安全邊界,為(wei) 子孫後代留下大美濕地。”11月5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湖北武漢舉(ju) 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開幕式並發表致辭指出,“中國將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濕地保護事業(ye) 高質量發展。”

  11月5日至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在中國武漢和瑞士日內(nei) 瓦同步舉(ju) 行。圍繞“珍愛濕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大會(hui) 以線上線下的方式舉(ju) 行中國濕地成就展、濕地考察、發布《武漢宣言》等多場重要活動,全方位展示中國河湖綜合治理、濕地生態保護、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非凡成就,為(wei) 推動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激蕩起澎湃動能。

  什麽(me) 樣的區域可以稱之為(wei) 濕地?濕地保護為(wei) 何重要?中國如何走出濕地保護的綠色發展特色之路?記者進行了采訪報道。

  我國已有13個(ge) 國際濕地城市,是全球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數量最多的國家

  “關(guan) 關(guan) 雎鳩,在河之洲……”我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開篇即以濕地起興(xing) 。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類生產(chan) 生活同濕地有著密切聯係。

  春日的公園青荇,夏日的田田荷塘,秋日的江畔蘆葦蕩,冬日的洲灘水鳥……人類總會(hui) 與(yu) 濕地相遇。濕地憑借覆蓋地球表麵僅(jin) 6%的麵積,為(wei) 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

  濕地,被喻為(wei) “地球之腎”,與(yu) 森林、海洋並稱為(wei) 全球三大生態係統,具有涵養(yang) 水源、淨化水質、調蓄洪水、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也是眾(zhong) 多野生動植物生存、繁衍、棲息之地,與(yu) 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息息相關(guan) 。

  “濕地,顧名思義(yi) ,就是潮濕的地方。”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國家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chuan) 播專(zhuan) 家徐世球解釋道,“濕地包含陸地上所有的水體(ti) ,甚至還包含低窪地方比較潮濕的區域,再加上海洋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長江肯定是濕地,洞庭湖、鄱陽湖、青海湖全都是濕地,人工水庫也都是濕地。”

  徐世球介紹,濕地包括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濱海濕地和人工濕地五大類型,珊瑚礁、灘塗、紅樹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澤、水庫、池塘等都屬於(yu) 濕地。其共同特點是表麵常年或經常覆蓋著水或充滿了水,是介於(yu) 陸地與(yu) 水體(ti) 之間的過渡帶。

  作為(wei) 最早的政府間多邊環境公約之一,《濕地公約》於(yu) 1971年由18國代表在伊朗海濱城市拉姆薩爾簽署,全稱為(wei) 《關(guan) 於(yu) 特別是作為(wei) 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經過50餘(yu) 年發展,《濕地公約》的內(nei) 涵已由關(guan) 注水禽棲息地和遷徙水鳥的保護,延伸到致力於(yu) 全球濕地生態係統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30年前,中國政府正式加入《濕地公約》,成為(wei) 公約第67個(ge) 締約方。此次由武漢市承辦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是中國首次承辦該會(hui) 議。作為(wei) 公約最高決(jue) 策機構,締約方大會(hui) 通常每三年召開一次,主要審議公約過去三年的執行情況、公約發展戰略,修訂《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通過相關(guan) 決(jue) 議。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本屆大會(hui) 將以製定公約第五期戰略規劃為(wei) 契機,推動審議通過《2025後全球濕地保護發展戰略框架》,引領公約發展方向,並對未來一個(ge) 時期內(nei) 的全球濕地保護作出規劃,推動全球濕地保護開啟新的篇章。

  據了解,11月10日,《濕地公約》秘書(shu) 處將向包括湖北武漢、安徽合肥、山東(dong) 濟寧、重慶梁平、江西南昌、遼寧盤錦、江蘇鹽城等城市頒發國際濕地城市證書(shu) ,這是城市濕地在生態保護領域的最高榮譽。2018年,黑龍江哈爾濱、海南海口、寧夏銀川、湖南常德、江蘇常熟、山東(dong) 東(dong) 營等首次獲此殊榮,再加上此次通過認證的7個(ge) 城市,我國已有13個(ge) 國際濕地城市,是全球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數量最多的國家。

  生態環境好不好,鳥兒(er) 用翅膀來投票,人退鳥進,濕地的鳥類變多了

  165條河流縱橫交錯,166個(ge) 湖泊星羅棋布,長江與(yu) 漢江在此交匯,伴水而生的武漢坐擁16.24萬(wan) 公頃濕地,占全市國土麵積的18.9%,是全球現有國際濕地城市中唯一的千萬(wan) 以上人口城市。武漢位於(yu) 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候鳥遷徙路線上,既是留鳥的家園,也是候鳥的重要驛站。

  “今年10月,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卷羽鵜鶘現身沉湖濕地,表明生態環境穩步提升。”武漢市觀鳥協會(hui) 會(hui) 長顏軍(jun) 告訴記者,這種鳥體(ti) 型較大,對食物、安全性等生態環境要求很高,連續兩(liang) 年“報到”,與(yu) 沉湖濕地多達7.8萬(wan) 畝(mu) 的退養(yang) 還濕不無關(guan) 聯。

  顏軍(jun) 從(cong) 2005年開始觀鳥,他還記得過去湖麵四處可見養(yang) 魚的圍網,對鳥類威脅較大。2018年拆除“三網”,2019年退養(yang) 還濕,如今濕地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生態環境好不好,鳥兒(er) 用翅膀來投票,鳥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環境的顯性指標。”

  作為(wei) 武漢唯一一處國際重要濕地,沉湖濕地鳥類眾(zhong) 多。2021年,來此越冬的水鳥數量達8.5萬(wan) 隻。

  “周邊群眾(zhong) 的生態保護意識明顯增強了。”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方瑛告訴記者,過去大家靠水吃水,往水域投肥料、飼料養(yang) 殖,下地籠捕撈魚蝦,下湖抽取藕帶,隨意采摘野蓮、野菱、芡實梗等現象十分普遍,經過近些年的宣傳(chuan) 引導,已大為(wei) 改觀。

  “2008年我剛參加工作時,曾因豆雁等鳥類吃莊稼多次被農(nong) 民攔住、索要補償(chang) 。後來,武漢開始實施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chang) ,有效緩解了矛盾。”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馮(feng) 江說。

  2010年,《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出台,提出在全市濕地自然保護區實行核心區、緩衝(chong) 區、實驗區分區管理,明確禁止在保護區內(nei) 實施以挖塘、填埋等方式破壞濕地等行為(wei) 。2013年,《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chang) 暫行辦法》出台,對退漁還濕和因野生動物而遭受損失的農(nong) 戶和單位實行分類補償(chang) 。

  “人退鳥進,濕地的鳥類變多了。”方瑛介紹,近3年,在沉湖濕地一共發現了8個(ge) 鳥類新物種。過去雁鴨類、鴴鷸類非頂端食物鏈的鳥類比較多見,如今像白尾海雕、烏(wu) 雕等大型猛禽及紅隼、遊隼等中型猛禽越來越多。“這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說明,沉湖濕地的鳥類生態鏈越來越完整了。”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慕名而來的遊客、觀鳥人士也越來越多。從(cong) 周末時常客滿的民宿,到打出濕地生態牌的瓜果蔬菜,無形中也帶動了當地農(nong) 民增收。

  近年來,武漢陸續推出一係列政策文件,將全市5個(ge) 濕地自然保護區和10個(ge) 濕地公園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建立濕地保護修複獎勵機製和濕地損害終身追責機製,確保濕地麵積隻增不減。

  2021年4月貫通的武漢交通大動脈四環線,為(wei) 給20餘(yu) 個(ge) 濕地湖泊讓路,綜合裏程多繞了6公裏;中心城區40個(ge) 湖泊全麵退出經營性水產(chan) 養(yang) 殖,其他126個(ge) 湖泊為(wei) 漁業(ye) 限製發展區,全麵實行不投肥、不投藥、不投飼的生態養(yang) 殖模式;2021年,將濕地保護納入林長製責任範圍……

  據武漢市園林和林業(ye) 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武漢市不斷推進全市濕地修複和保護,組織實施了大東(dong) 湖水網、六湖連通、四水共治等濕地保護與(yu) 生態修複項目,開展了杜公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結合“綠盾”專(zhuan) 項行動,在沉湖、漲渡湖、上涉湖等濕地自然保護區全麵實行退養(yang) 還濕。近五年來,東(dong) 湖水環境改善進入加速提升期,成為(wei) 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實踐典範。

  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北京代表處淡水資源保護項目首席專(zhuan) 家雷剛說:“濕地保護好了不是一朝之功,可以說是幾代人、幾十年長期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

  中國的濕地保護,既考慮濕地的生態功能恢複與(yu) 提升,又綜合考慮濕地為(wei) 人服務

  紅樹林被譽為(wei) “海岸衛士”,但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全世界紅樹林的麵積正以年均1%的速度減少。通過持續加強保護和修複,中國現有紅樹林地麵積2.71萬(wan) 公頃,是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麵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

  作為(wei) 本屆大會(hui) 的議程之一,大會(hui) 將積極爭(zheng) 取各方支持,推動在中國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作為(wei) 全球紅樹林保護國際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科研平台。

  從(cong) 熱帶紅樹林茂密的海南東(dong) 寨港到北溫帶湖沼葦草遍布的黑龍江紮龍,從(cong) 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到高原群山間的青海湖……遼闊的疆域、多樣的氣候、複雜的自然條件,孕育了類型多元的中國濕地。

  “從(cong) 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中國濕地保護經曆了摸清家底和夯實基礎、搶救性保護、全麵保護三個(ge) 階段。”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國際履約處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中國以占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對濕地生產(chan) 、生活、生態和文化等多種需求,為(wei) 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是我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30年來,我國成為(wei) 全球濕地保護事業(ye) 的堅定支持者、重要推動者。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及2020年度國土變更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濕地麵積約5635萬(wan) 公頃。目前,中國已指定64處國際重要濕地,建立602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00餘(yu) 處濕地公園和為(wei) 數眾(zhong) 多的濕地保護小區,濕地保護率達52.65%。

  展望未來,我國濕地生態係統功能更加完善。《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顯示,到2025年,濕地保有量總體(ti) 穩定,濕地保護率達到55%,濕地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高,新增國際重要濕地20處,新增國家重要濕地50處;到2030年,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濕地生態係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濕地生態係統綜合服務功能增強、固碳能力得到提高,濕地保護法治化水平持續提升,成為(wei) 全球濕地保護修複的重要參與(yu) 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鄉(xiang) 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王春香參觀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後表示,中國走出了濕地保護的綠色發展特色之路,這是值得向全球講述的中國故事。

  目前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60%,城市是人與(yu) 土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城市也是濕地保護難度最大的地方。“中國的濕地保護,既考慮了濕地的生態功能恢複與(yu) 提升,又綜合考慮了濕地怎樣為(wei) 人服務。”王春香表示,“特別是城市裏的濕地修複保護,中國成功考慮了怎樣為(wei) 城市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來服務,讓濕地和城市共生共榮。”

  把濕地保護作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持續推進濕地保護與(yu) 修複

  長江沿線,“微笑天使”長江江豚頻繁亮相;渤海之濱,在遼寧盤錦濕地可觀測到的黑嘴鷗數量從(cong) 20世紀90年代的千餘(yu) 隻增長到目前的上萬(wan) 隻;高原湖泊滇池畔,紅嘴鷗已連續30餘(yu) 年從(cong) 遙遠的西伯利亞(ya) 等地飛往昆明越冬……持之以恒的保護,讓中國濕地顯現出更多活力,生物多樣性日益豐(feng) 富。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yang) 生息”。2020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時強調,要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持濕地生態和水環境。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和修複工作,把濕地保護作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作出一係列決(jue) 策部署,將重要濕地納入生態保護紅線,持續推進濕地保護與(yu) 修複,增強濕地生態功能,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

  今年6月1日,中國首部專(zhuan) 門保護濕地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施行,28個(ge) 省(區、市)先後出台了濕地保護條例和辦法,共同構建起濕地保護管理頂層設計的“四梁八柱”。十年來,伴隨《濕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等文件出台,國家和省級層麵累計建立97項濕地相關(guan) 製度,初步形成了濕地保護政策製度體(ti) 係。

  中國濕地的家底,也是中國持續推進生態保護的成果。作為(wei) 全球首個(ge) 完成三次全國濕地調查的國家,中國各地建立了濕地調查監測野外台站、實時監控和信息管理平台,並將其逐步納入國家林草生態感知係統,實現監測監管一體(ti) 化,濕地科技支撐能力持續增強。

  濕地保護頂層設計不斷健全,保護管理體(ti) 係更加完善。近十年,我國累計實施濕地保護修複項目3400多個(ge) ,新增和修複濕地80餘(yu) 萬(wan) 公頃。

  談及中國濕地保護,《濕地公約》秘書(shu) 長穆鬆達·蒙巴表示,在有關(guan) 立法等推動下,中國已有一半以上濕地受到某種形式的保護,如成為(wei) 國家公園、社區公園等。當其他締約方看到中國的這種引領作用時就會(hui) 明白,為(wei) 何濕地保護如此重要,因為(wei) 濕地保護也有利於(yu) 應對氣候變化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透過《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這扇“窗口”,我們(men) 在感受新時代十年來中國生態環境的變遷,見證中華民族的山河脈動、萬(wan) 千氣象的同時,更對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有了全新理解。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