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讓生態之“樹”常青
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2022年,青海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肩負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重大責任,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引,聚焦建設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切實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優(you) 美生態環境
成為(wei) 人們(men) 的共同向往
優(you) 美生態環境是人們(men) 的共同向往和期盼。青海省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黨(dang) 代會(hui) 精神,圍繞建設綠色發展和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目標,以減汙降碳協同增效為(wei) 總抓手,統籌疫情防控和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標準抓落實,青海成立了書(shu) 記、省長任雙主任的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hui) ,製定印發《關(guan) 於(yu)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開展藍天碧水保衛戰百日攻堅專(zhuan) 項行動,著力推動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持續推進大氣汙染防治,統籌推進燃煤、移動源、大氣麵源汙染治理,年內(nei) 淘汰燃煤小鍋爐363.78蒸噸,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散煤1.3萬(wan) 戶,淘汰高排放老舊車5287輛,重點行業(ye) 安裝VOCs在線監管係統47套,西寧市被納入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2022年1至11月,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為(wei) 96.4%。
係統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在黃河、長江、瀾滄江及青海湖等重點流域,實施38個(ge) 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保護修複項目;湟水流域內(nei) 的北川工業(ye) 園區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成,一些城鎮汙水處理廠擴能改造工程有序推進;青海湖二郎劍汙水處理廠擴能工程完工;完成黃河幹流排汙口排查,實施湟水河排汙口整治1110個(ge) 。2022年1至11月,長江、黃河幹流、瀾滄江出省境斷麵水質持續保持Ⅱ類及以上,湟水河出省境斷麵水質達到Ⅲ類,青海湖等重點湖庫水體(ti) 保持優(you) 良。
持續強化土壤風險管控,全省土壤環境保持清潔。青海省劃定土壤和地下水汙染防治重點區域,啟動全省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等工作基礎上,深入推進土壤汙染防治修複治理項目,實施31個(ge) 村莊生活汙水治理項目、超額完成目標任務。西寧市“無廢城市”試點創建典型模式在全國推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入選全國“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1月,中辦國辦通報黨(dang) 中央、國務院考核青海省2021年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結果為(wei) “優(you) 秀”,且又作為(wei) 一項“國字號”殊榮,玉樹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海東(dong) 市平安區、海西州烏(wu) 蘭(lan) 縣茶卡鎮入選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當湟水滔滔穿城而過,三江清流滾滾東(dong) 去,青海湖碧波蕩漾,人們(men) 源於(yu) 優(you) 美生態環境的幸福感、獲得感持續提升,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然成為(wei)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擁抱綠水青山
盡享生態之美
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是部署更是行動,作為(wei) 全國唯一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示範省,青海堅持在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上走在前列。一年來,青海省紮實推進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編製完成《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ti) 規劃》《祁連山國家公園設立方案》,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有序開展,昆侖(lun) 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前期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具有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群將更具規模。同時,進一步完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風景名勝區納入自然保護地範圍,國家公園占全省自然保護地總麵積比例達到77.17%,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於(yu) 生態重要的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動作”不僅(jin) 僅(jin) 是國家公園示範省,國土綠化行動也已成為(wei) 連續幾年的“規定動作”。每年春天,江源大地處處掀起國土綠化的熱潮。2022年,青海省加快推進西寧南北山四期、黃河流域生態修複及湟水流域等重點區域綠化,全年完成國土綠化35.0333萬(wan) 公頃(525.5萬(wan) 畝(mu) ),其中造林綠化17.8萬(wan) 公頃(267萬(wan) 畝(mu) )、退化草原治理17.2333萬(wan) 公頃(258.5萬(wan) 畝(mu) ),完成防沙治沙8.4973萬(wan) 公頃(127.46萬(wan) 畝(mu) ),大規模國土綠化取得顯著成效,全省首個(ge) 海南藏族自治州黃河龍羊峽庫區林草生態修複綜合治理中央財政支持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圓滿完成建設任務。
保護綠水青山,持續提升資源保護質量。全麵推進林(草)長製,五級林草資源網格化管理新體(ti) 係建立;加快推進重要濕地保護與(yu) 恢複,濕地保護率達到64.3%;實施野生動物致害損失保險賠償(chang) 機製,積極開展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專(zhuan) 項行動。而且,把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作為(wei) 工作重點之一,特別是進入秋冬季以來,省林業(ye) 和草原局以“五查五促”,持續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安全生產(chan) 等工作,堅決(jue) 防範和遏製重大森林草原火災和林草領域安全生產(chan) 事故發生。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hui) 財富、經濟財富,青海省以工作之實做大生態富民產(chan) 業(ye) ,製定實施林草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規劃、沙棘資源保護利用三年試點方案,冬蟲夏草、唐古特大黃等道地中藏藥材產(chan) 業(ye) 實現提質增效,且全麵落實林草濕生態效益補償(chang) 政策,穩定14.51萬(wan) 個(ge) 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生態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看得見的產(chan) 業(ye) 效益帶動致富增收、推動綠色轉型。
在此基礎上,青海省全麵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紮實推進30個(ge) 國有現代林場創建試點,湟水規模化林場建設試點通過國家中期評估,集體(ti) 土地委托營造林與(yu) 管護改革全麵展開,並深化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完成強化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保障收益權改革任務。
清水潺潺、四野蒼翠、山水相融、藍綠相映,這是每一個(ge) 行進在青海大地上的人們(men) 對大自然最直觀的感受,生態保護成為(wei) 一致共識和共同行動,擁抱綠水青山盡享生態之美。
最美湖泊
開啟國家公園創建模式
2022年4月,國家公園管理局批複同意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青海湖正式開啟國家公園創建模式,年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已全麵展開。
這一年來,青海省以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為(wei) 統領,以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為(wei) 目標,以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為(wei) 主題,強化項目支撐生態係統治理成效顯著,堅持強本固基保護能力和水平全麵提升,持續高位推動國家公園創建取得重要進展,加強聯合整治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積極主動探索綠色發展路徑不斷拓寬。
先後印發實施《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推進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若幹措施》《關(guan) 於(yu) 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高質量推動青海湖生態保護的實施意見》《青海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青海湖工作方案2022年工作計劃》等。
同時,集全省之力加快推進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進程,研究製定的關(guan) 於(yu) 國家公園創建的相關(guan) 方案目前正在審議階段。並與(yu) 海北州人民政府深化協作機製,建立共建青海湖國家公園和國家公園示範州工作機製,與(yu) 海北州檢察院簽訂協作協議,檢政合作建立青海湖北岸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協作機製,並不斷深化與(yu) 相關(guan) 科研院所的合作,進一步夯實國家公園創建基礎。青海湖國家公園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啟動,《青海湖國家公園綜合科學考察工作方案》通過專(zhuan) 家審查;編製青海湖國家公園特性研究、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勘界工作方案等工作穩步推進。
此外,在實施青海湖濕地保護與(yu) 修複、科研監測體(ti) 係建設等重點生態項目,啟動製定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態保護修複工程指南、半鹹水湖泊水生態環境評價(jia) 標準等標準規範等基礎上,建立青海湖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機製,與(yu) 地方政府協同聯動,合力推進青海湖生態保護和國家公園創建。同時,不斷強化科技科研支撐,成立了中科院水生所青海湖高原湖泊濕地生態環境科學觀測野外台站,建設青海湖視頻監控點和鳥島數據中心、青海湖空基無人值守濕地鳥類監控係統和濕地監管大數據平台,在流域設置300個(ge) 生態監測地麵定位監測站點,全麵搭建覆蓋全流域的科研、監測與(yu) 評價(jia) 評估平台。並開展青海湖流域濕地野生動物天敵物種、青海湖流域植物多樣性、青海湖濕地生態和生物多樣性、青海普氏原羚等監測調查,生態環境監測體(ti) 係逐步建立完善,監測監管能力得到強化。
時至今日,青海湖生物多樣性資源加速恢複,生態係統保護明顯加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目前,青海湖濕地指示性物種(水鳥)種類增加到98種,棲息水鳥數量達到57.1萬(wan) 隻;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到11.41萬(wan) 噸;普氏原羚種群數量達到2969隻;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60%,草原植物多樣性豐(feng) 富穩定;濕地保護率達69%,流域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豐(feng) 富度明顯提升。
一分耕耘換得一分收獲。放眼青海江源大地,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步伐更加沉穩,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穩步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經濟社會(hui) 發展實現綠色轉型,一個(ge) 個(ge) 亮眼的成績,讓青海生態之“樹”常青常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紮實推進一係列重大生態工程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西藏各地紮實推進造林綠化、防沙治沙工程,為具備條件的荒山荒原披上綠裝,讓良好生態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亮麗的發展底色。 [詳細] -
青海攝影師斬獲第7屆“新年”兩國五地巡回攝影大賽1金9勳帶
記者從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獲悉,29日,第7屆“新年”兩國五地巡回攝影大賽評選結果揭曉,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首席簽約攝影師焦生福榮獲PSA金牌1枚,另榮獲組委會勳帶9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