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職工對格拉丹東(dong) 長江源水樣品進行分析。記者 黃世俊 攝
百花怒放,碧水淙淙,初夏的西藏,到處生機勃勃,讓人流連忘返。
2020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指出,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
改進作風、狠抓落實,關(guan) 鍵要落腳在推動具體(ti) 工作上、落腳在解決(jue) 具體(ti) 問題上。在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工作中,有這樣一群人,行程萬(wan) 裏,不問歸期,他們(men) 日複一日堅守在生態環境監測一線,把忠誠鐫刻在大地上;他們(men) 敬業(ye) 篤行,以時不我待的使命擔當,書(shu) 寫(xie) 著守護綠水青山的答卷。
勇於(yu) 擔當,摸清生態“家底”
“作為(wei) ‘環境醫生’,我們(men) 始終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守護好雪域高原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以改進作風狠抓落實的有力舉(ju) 措助力西藏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剛風塵仆仆從(cong) 一線監測點回來,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以下簡稱生態監測中心)主任賈小華又立馬投入下一階段的工作。
走遍雪域高原千山萬(wan) 水,收獲十萬(wan) 餘(yu) 個(ge) 生態本底監測數據,逐步摸清西藏生態“家底”,在新時代新征程裏,廣大生態環境工作者以紮實的工作作風為(wei) 西藏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貢獻力量。
“為(wei) 確保生態保護與(yu) 建設工作取得實效,練就生態環境監測的‘火眼金睛’,需要不斷學習(xi) ,不斷試驗,熟知前沿新標準、新規範和新技術。”西藏“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生態監測中心試驗室負責人鄭倩倩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實驗室裏,是同事眼中的“拚命三娘”。
無數個(ge) 日夜,守在精密儀(yi) 器邊,一邊盯著樣本,一邊提升技能,鄭倩倩已經記不清見過多少次淩晨的拉薩星空。付出終有收獲,在她的帶領下,地表水實驗分析由原來的64項提升至107項,開發建立環境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13種醛酮類物質和新汙染物中11種抗生素的實驗分析能力,實現了從(cong) “跟跑”到“並跑”。
千裏之行,始於(yu) 足下。生態監測中心緊盯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創建工作,首次開展了格拉丹東(dong) 長江源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專(zhuan) 項調查,為(wei) 開展長江流域生態治理、環境修複奠定數據基礎,為(wei) 長江中下遊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jia) 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值參考;首次開展了珠峰絨布河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專(zhuan) 項調查,摸清珠峰絨布河區域生態環境狀況;
深入開展全區國家網地表水、國家網土壤、區控地表水、區控環境空氣、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等監測任務,每年累計派出監測人員450餘(yu) 人次,行程60餘(yu) 萬(wan) 公裏,布設監測點位2000餘(yu) 次,采集樣品2萬(wan) 餘(yu) 個(ge) ,獲取各類監測數據10萬(wan) 餘(yu) 個(ge) ,填補多項監測工作空白,生態環境監測事業(ye) 邁上新台階……
在生態監測護航下,西藏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you) 良,全區主要地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you) 良天數比率為(wei) 99.8%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均達到或優(you) 於(yu) Ⅲ類標準,土壤環境安全穩定,全區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連續兩(liang) 年被評為(wei) 全國優(you) 秀。
“在西藏這幾天,沿途都是天藍藍水清清的風景,真是太美了,不虛此行!”來自上海的王女士在朋友圈為(wei) 西藏生態“代言”,引來一眾(zhong) 好友點讚,也讓生態監測的幕後英雄們(men) 倍感自豪。
作為(wei) 生態環保工作的“耳目”和“標尺”,西藏生態監測人始終立足崗位職責,保持幹事創業(ye) 精神不放鬆、不懈怠,用心血和汗水,展現奉獻和追求,守好生態環境質量生命線,穩穩托舉(ju) 起人民群眾(zhong) 對生態文明的“幸福期待”。
主動作為(wei) ,助力高質量發展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也是民生幸福的鮮明特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暮色四合,車燈閃爍,在蜿蜒曲折的318國道邊,忙碌一天的普布隻來得及匆忙扒幾口飯,又投入到緊張的噪聲本底監測工作中。
“說實話,我們(men) 的工作很枯燥,但能為(wei) 川藏鐵路建設提供生態數據支撐,為(wei) 這條老百姓的‘幸福線’‘團結線’建設護航,我們(men) 的工作價(jia) 值巨大、意義(yi) 非凡!”普布黝黑的臉龐上,露出感染力十足的笑容,長期在一線監測,他早就習(xi) 慣了風餐露宿,也見證著雪域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ge) 個(ge) 難忘瞬間。
讓生態數據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生態監測中心錨定助力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蹄疾步穩,接續奮鬥,按季度開展國家36個(ge) 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監測和全區5個(ge) 國家生態綜合補償(chang) 試點縣環境質量監測;按季度開展納木錯、羊卓雍錯等典型區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掌握周邊景區環境質量狀況,助力“綠色旅遊”;開展川藏鐵路開工前生態環境質量背景值監測和施工期生態環境質量監督性監測,為(wei) 綠色鐵路建設提供監測數據指導;按季度開展青藏鐵路、拉日鐵路運營期環境質量例行監測,保障鐵路沿線環境質量安全……
長時間的挑燈夜戰,讓趙礦眼睛幹澀紅腫,他隻是仰著頭,滴上幾滴眼藥水,眼睛得到片刻“喘息”後,又緊盯著手中的數據反複核實。“生態監測數據關(guan) 係重大,容不得絲(si) 毫馬虎,更不能出現一點差錯,我們(men) 的工作作風一定要細之又細,這樣才能得到客觀真實的生態數據,才能更好為(wei) 民服務,讓更多群眾(zhong) 享受到生態環保效益。”談起工作,趙礦的話中透露著沉穩幹練。
生態監測中心始終堅持“以監測服務社會(hui) 、以監測服務民生”的原則,在基層一線改進作風,狠抓為(wei) 民服務,真正做到環保為(wei) 民、監測為(wei) 民。這些年來,先後聘用安多縣瑪曲鄉(xiang) 5名當地群眾(zhong) 開展格拉丹東(dong) 長江源頭地表水例行采樣;為(wei) 西藏技師學院11名在校生提供實習(xi) 崗位;開展全區130個(ge) 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監測、全區重點國控汙染源監督性監測;開展“噪聲監測進校園”“生態環境監測進社區”等活動,做好群眾(zhong) 身邊的小事,受到一致好評……
“監測中心出具的報告,讓我對喝的水更放心,對身邊的環境更安心。”拉薩市城關(guan) 區加措社區居民阿佳卓瑪對生態監測中心開展的“我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活動點讚。
初心不改,使命不怠。西藏生態監測人始終保持高昂的精神麵貌,在實際工作中改進作風,在為(wei) 民服務中狠抓落實,讓生態監測成為(wei) 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迎難而上,守護長江源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格拉丹東(dong) 以長江源沱沱河的源頭區域而聞名,極高的海拔和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其成為(wei) 人類難以涉足之地。
生態監測中心聯合中科院青藏所、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單位,組成格拉丹東(dong) 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組,經過25天跋山涉水,克服高寒、缺氧、幹燥、風雪等極限挑戰,首次完成了格拉丹東(dong) 薑根迪如冰川和崗加曲巴冰川枯水期、豐(feng) 水期、平水期的生態環境質量專(zhuan) 項調查監測。
“在薑根迪如冰川開展采樣工作,既艱苦又爛漫,我們(men) 戰勝高寒缺氧等惡劣自然環境,掀開了長江源頭神秘麵紗的一角。”生態監測中心職工陳旭回憶起首次開展格拉丹東(dong) 長江源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專(zhuan) 項調查工作,那些難忘瞬間曆曆在目。
“那碗糊糊麵是我吃過最難忘的麵條!”頂著高原反應,吃著夾生麵條,監測組無人叫苦叫累,以紮實的工作作風,把吃苦和奉獻銘刻在廣袤的無人區,如期完成采樣任務。
“嘶啦!”一聲,隻見生態監測中心的尼霞次仁撕下一塊膠布,因為(wei) 氣溫太低,膠布和皮膚高度粘連,手指皮膚也被扯下來一大塊,頓時鮮血直流。“我沒事,大家抓緊時間裝樣。”簡單包紮處理後,尼霞次仁再次投入裝樣工作。
“哢哢!”采樣玻璃瓶因低溫碎裂成幾塊,監測組臨(lin) 時調整策略,兩(liang) 人一組協作,一人裝樣,一人裸露雙手捧著采樣瓶進行保溫,防止采樣瓶再次碎裂。采集工作結束後,所有人雙手因長時間接觸冰涼河水,十指僵硬得無法彎曲,指尖處都能看到掛著的冰碴子。
“曉鵬,好樣的!”在海拔5400米的地方,麵對30公斤的采樣桶,曉鵬搶先背起來。後來,監測組通過接力的方式,大家一會(hui) 兒(er) 背著,一會(hui) 兒(er) 抬著,終於(yu) 把采樣桶送到了車上,圓滿完成了樣品采集任務。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經過監測組迎難而上的細致工作,初步探明了冰川、凍土和水係分布等多方麵生態環境現狀,確定了16個(ge) 地表水采樣斷麵、16個(ge) 生境調查、14個(ge) 生態監測、3個(ge) 冰雪、2個(ge) 空氣及2個(ge) 土壤點位,取得了現場監測數據194個(ge) ,樣品1500餘(yu) 份,完成現場記錄62份,獲取各類監測數據近4000個(ge) ,為(wei) 長江源頭乃至中下遊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jia) 和保護修複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值參考。
“監測科研一家人,同心共保長江水。”在長江源石碑處,監測組一行響亮的口號回蕩在空中,皚皚白雪中那一排挺拔的身影正是對“用生命嗬護生態”最好的證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