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強化大氣環境智慧監測助力生態文明高地建設

發布時間:2023-07-20 11:05:00來源: 青海日報

  生態環境監測作為(wei) 環境管理的“耳目”、環境預警的“哨兵”,既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不斷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ti) 係和能力建設現代化,構建了“青海生態之窗”遠程視頻觀測係統,建立了全省“天地一體(ti) ”生態環境監測體(ti) 係和多部門合作的生態監測工作機製。

  然而,隨著生態保護監管範疇和環境治理領域的不斷擴展,汙染精準防治要求的不斷提升,以及減汙降碳綠色發展模式的不斷強化,對青海現有“天地一體(ti) ”生態環境監測體(ti) 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wei) 此,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借助第三屆“智匯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項目洽談會(hui) 平台,與(yu)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大氣環境遙感團隊簽訂“青海省大氣環境遙感監測技術應用”項目,以提高青海省大氣環境“天地一體(ti) 化”立體(ti) 監測能力,提升大氣環境智慧監測水平。

  青海幅員遼闊,生態環境保護麵積大且生態係統複雜、生態類型多樣,因環境條件惡劣,大部分地區交通不便,地麵監測無法實現生態環境全覆蓋、高時效的監測,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可實現對不同生態係統的整體(ti) 高效監測。

  作為(wei) 團隊主要負責人的陳良富研究員基於(yu) 對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形勢的深度了解和掌握,敏銳地發現實現多要素、大範圍、係統化的連續自動監測與(yu) 質量評價(jia) ,對提升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監管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yi) ,指出“衛星”是守護“中華水塔”的天眼,部署青海生態衛星助力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yu)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成為(wei) 雙方共識。

  在項目團隊精心指導下,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功部署1套環境遙感衛星數據接收處理係統,建成我國西北地區首個(ge) 生態環境領域環境遙感衛星數據接收站,用於(yu) 接收和處理國內(nei) 外主流環境遙感衛星數據,為(wei) 大氣汙染精準防治提供支撐,為(wei) 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此外,團隊負責人陳良富研究員還對我省正在實施的大氣環境遙感監測平台建設項目進行了技術指導,確保平台有效支撐青海省大氣環境管理工作。“衛星數據源+平台應用”的監測模式有效填補了我省環境遙感衛星數據接收能力的空白,實現了我省大氣環境智慧監測,推動前沿遙感監測技術在我省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廣泛應用。

  針對我省工業(ye) 汙染較少,但臭氧依然超標問題,空天院大氣遙感團隊與(yu) 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在我省多地開展草原和森林植被排放揮發性有機物現場監測,通過多顆衛星數據監測結果對比驗證,並與(yu) 國內(nei) 12位權威專(zhuan) 家研討,首次計算了植被排放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首次分析了平流層臭氧地麵臭氧汙染的關(guan) 係,為(wei) 我省未來臭氧超標科學管控提供可靠依據及清晰目標。同時,聯合申報的2023年青海省重點研發與(yu) 轉化計劃科技援青合作專(zhuan) 項課題“青海省大氣臭氧超標成因及管控對策研究”,成為(wei) 指導實踐的不竭動力。

  為(wei) 推動人才項目效能高值發揮,雙方還積極在帶動本土技術人才培養(yang) 上下功夫。團隊負責人陳良富研究員圍繞“大氣環境衛星監測技術進展及應用”為(wei) 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技術人員開展線上專(zhuan) 題講座培訓,開闊了監測人員技術視野。

  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把人才項目實施作為(wei) “練兵場”,依托“西部之光”等人才培養(yang) 平台,派出技術骨幹跟班研修學習(xi) ,通過手把手、實打實的“傳(chuan) 幫帶”,穩定長效地建立起“項目+人才”培養(yang) 模式,成為(wei) 我省大氣環境遙感監測技術高端人才儲(chu) 備的搖籃。

  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竇筱豔說:“與(yu) 國家級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技術應用交流學習(xi) ,開創了‘能力建設+技術攻關(guan) +人才培養(yang) ’人才項目合作新模式,為(wei) 我省大氣環境智慧監測以及汙染防治攻堅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有力地推動我省生態環境監測事業(ye) 向國內(nei) 一流快速邁進。”

  下一步,雙方將繼續在大氣環境遙感監測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人才培養(yang) 和科學研究等方麵開展全方位合作,實現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新跨越,全麵提升我省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能力,為(wei) 青海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