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西藏班畢業生為戰“疫”籌集捐款的故事
“孫老師,休息了嗎?家裏一切都安好不?”
“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工作的同學醫療物資夠用嗎?”
“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
一條條暖心的問候和囑咐,將內(nei) 地西藏班畢業(ye) 生的牽掛通過微信傳(chuan) 遞到了原荊州市沙市第六中學老師及當地畢業(ye) 生的心坎上。
2月10日,荊州日報客戶端一篇題為(wei) 《感恩荊州,原沙市六中西藏班學子定向捐贈10萬(wan) 元支援疫情防控》的文章引起了人們(men) 的注意。文章寫(xie) 道:據悉,原荊州市沙市第六中學西藏班98級(1)班校友丹增旺姆及其親(qin) 屬所屬公司向湖北省慈善總會(hui) 捐款40萬(wan) 元用於(yu) 防控疫情,其中10萬(wan) 元定向捐贈給沙市區慈善總會(hui) 。
“你看,這個(ge) 假小子是你。你看,這是學校最受歡迎的建築,大家都喜歡在這裏合影。”看著照片上青澀的臉龐和熟悉的同學們(men) ,畢業(ye) 於(yu) 原荊州市沙市第六中學98級(1)班的丹增旺姆、次旺朗傑、紮西措姆和雲(yun) 旦朗傑,回想起了在母校、第二故鄉(xiang) 原荊州市沙市第六中學上學時的點點滴滴,感慨良多。
“從(cong) 孫偉(wei) 老師那裏得知了武漢、荊州的情況之後,我們(men) 原荊州市沙市第六中學98級(1)班全班36名同學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回報母校培育之恩的行動中,全班共同向沙市捐款12萬(wan) 餘(yu) 元。能為(wei) 母校做一點事兒(er) 我們(men) 心裏感到特別踏實。”丹增旺姆和同學們(men) 感慨道。
丹增旺姆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湖北讀的,她在湖北生活了9年。而她的初中班主任就是原荊州市沙市第六中學的孫偉(wei) 老師。談及在湖北的讀書(shu) 生活,丹增旺姆記憶猶新。作為(wei) 內(nei) 地西藏班學生,老師的悉心照顧,同學們(men) 的熱情幫助,深厚的師生情、同學情,是丹增旺姆及所有同學一輩子的精神財富。
“我剛到原荊州市沙市第六中學讀書(shu) 時,有幸與(yu) 沙市區一名老黨(dang) 員結對。作為(wei) 普通工人家庭,叔叔阿姨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但每次到學校看望我時,叔叔阿姨都會(hui) 煮好牛肉帶過來。除了生活上的關(guan) 心,叔叔阿姨也很關(guan) 心我的學習(xi) 。我讀的第一本名著,就是阿姨送給我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丹增旺姆回憶說。
高中時,丹增旺姆考到了武漢第49中學,成為(wei) 西藏班第一批插班生。與(yu) 西藏班不同,49中學全校隻有3名藏族同學。每到周末,同學和他們(men) 的家人每周輪流把丹增旺姆帶回家,讓她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
如此深厚的情誼,畢業(ye) 至今,丹增旺姆一直都與(yu) 湖北的老師、同學有著聯係,湖北在她心裏早已是第二故鄉(xiang) 。
疫情發生後,丹增旺姆馬上聯係了武漢的同學,得知缺乏醫用物資,她趕緊到拉薩各大藥店、網絡平台購買(mai) 了物資寄給了防疫一線的同學;得知一名同學剛生完孩子突然斷了奶粉,丹增旺姆擔心得整晚都沒合眼。第二天,她與(yu) 家人商量後,並與(yu) 當地民政部門取得聯係,她的丈夫決(jue) 定以堆龍善財福利綜合服務有限公司的名義(yi) 向武漢和荊州定向捐助善款。到目前為(wei) 止,所有善款已全部到位。
“還記得嗎?第一次離家遠行的迷茫;還記得嗎?老師眼裏默默的溫情;還記得嗎?教室裏蕩漾的朗朗書(shu) 聲……”這首《還記得嗎》,描寫(xie) 的是內(nei) 地西藏班學生求學的經曆,內(nei) 地西藏班的學習(xi) 經曆,讓他們(men) 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知識,結交了朋友……所以,當疫情發生的時候,他們(men) 第一個(ge) 想到的是為(wei) 這些朋友積極奔走,籌集捐款,盡自己的一份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內地西藏班畢業生:“湖北是我們的第二故鄉”
“孫老師,休息了嗎?家裏一切都安好不?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工作的同學醫療物資夠用嗎?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詳細] -
西藏自治區圖書館閉館期間做好數字閱讀服務
按照西藏自治區文化係統的統一要求,西藏自治區圖書館於1月25日發布閉館公告。連日來,為了讓讀者安心宅家,西藏自治區圖書館以“場館關閉。[詳細] -
西藏自治區文明委:開展精神文明教育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近日,西藏自治區文明委印發通知,對在打贏疫情防控戰中有針對性地開展精神文明教育、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工作進行安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