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家長陪娃忙,教師“隔空”幫

徐麗娟 發布時間:2020-02-25 12:16: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疫情肆虐,所有學校延期開學,親(qin) 子共處時間變得“漫長”。於(yu) 是,很多家長開始感到不安。麵對家裏的“小神獸(shou) ”,怎樣讓他們(men) 玩得開心又學有所得?如何與(yu) 老師交流溝通,使自己的家庭教育變得科學合理又有效?這一係列問題讓家長很是傷(shang) 神。

  據此,浙江省出台了“幼兒(er) 園延遲開學期間教育工作提示”,明確提出,當前教育工作開展的場合主要是“家庭”,要將工作重心放在高質量的家長工作上。因此,眾(zhong) 多幼兒(er) 教師紛紛在線上對家長展開家庭教育指導。

  為(wei) 了讓孩子們(men) 的居家生活更充實,確保他們(men) 科學合理的生活作息,幼兒(er) 園給出孩子們(men) 居家一日時間和活動安排的建議,供家長參考執行。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還充分利用網絡,通過線上互動,為(wei) 家長提供專(zhuan) 業(ye) 支持,幫助他們(men) 成為(wei) 特殊時期孩子的“專(zhuan) 屬家庭教師”。

  怎樣成為(wei) 一名“專(zhuan) 業(ye) ”的家庭教師呢?幼兒(er) 教師又如何進行指導呢?

  真實記錄,反映居家實情

  根據老師提供的一日作息與(yu) 活動指導,家長就可以引導孩子在一定的時段進行相應的活動。有了家長的陪伴,孩子的活動積極性也高漲了。為(wei) 更好地給家長提供指導,我們(men) 建議家長用文字、錄音、拍照或者視頻記錄下孩子的活動瞬間。

  我們(men) 發現,記錄什麽(me) 、怎麽(me) 記錄是家長作為(wei) 記錄者的兩(liang) 大困惑。有家長說:“孩子整天都在玩,每天重複那幾樣,有什麽(me) 好記的呢?”也有家長用手機隨手拍,隻要能看出孩子在做什麽(me) 就行。更有認真的家長跟著孩子的節奏,無論孩子做什麽(me) 說什麽(me) 都記錄,一天從(cong) 早記到晚。

  記錄孩子的活動當然不能流於(yu) 形式,但也不能成為(wei) 居家生活的負擔。良好的記錄形式不僅(jin) 可以反映孩子遊戲的現場,積累孩子的成長印記,也可以讓老師了解孩子的活動情況。更重要的是,有了實況和具象,家長才能客觀真實地向老師反饋並獲得交流。

  於(yu) 是,我們(men) 給家長提出了一些記錄建議。第一,堅持一個(ge) 關(guan) 注點。在全天的遊戲活動中,家長可以集中關(guan) 注孩子每天進行的某一項活動堅持記錄。比如,幼兒(er) 園倡導孩子居家自理能力和服務能力的鍛煉,開展“我是生活小能手”活動,家長就可以每天有針對性地記錄孩子做家務的實情。關(guan) 注一個(ge) 內(nei) 容的記錄,會(hui) 為(wei) 孩子建立一種儀(yi) 式感,家長也不會(hui) 覺得盲目和勞累了。

  第二,堅持多角度記錄。在記錄時,家長要注意不重複內(nei) 容。在同一項活動中,可以通過鼓勵和指導,引導孩子玩出新意,每天挑戰不一樣的難度,從(cong) 而記錄不同的狀態和水平。仍以做家務為(wei) 例,家長可以連續記錄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態度,做事的種類、方法、能力等方麵,而不是進行諸如“今天又洗了幾個(ge) 碗”的簡單重複記錄。

  第三,堅持記錄真實的常態。家長記錄孩子的學習(xi) 和遊戲,一定要客觀真實,可以反映孩子的進步和優(you) 勢,也可以顯示孩子的不足和缺點。如果家長總是“報喜不報憂”,容易導致家長或老師對孩子發展水平的誤判。如孩子在運動板塊進行花樣拍球時,遇到的困難、拍球的姿勢、持續的時間等,都可以成為(wei) 家長反饋的內(nei) 容。真實記錄的材料,便於(yu) 老師了解現實狀態,掌握具體(ti) 情況。

  隔空傳(chuan) 送,盡顯支持關(guan) 注

  特殊時期,線上交流成了老師指導家長成為(wei) “專(zhuan) 業(ye) 家庭教師”的“小課堂”。進入居家上班模式的老師,要隨時隨地接受家長隔空傳(chuan) 送的內(nei) 容並與(yu) 之交流。

  問題再次出現了:說什麽(me) ?怎麽(me) 說?有了記錄的素材,發送給老師也是很容易的事。可是多數家長在發送之後就等待老師的反饋。他們(men) 認為(wei) 在解讀和評價(jia) 方麵,老師是專(zhuan) 業(ye) 的,隻要聽老師說就好了。但因為(wei) 信息太多,教師很多時候並不了解前因後果。

  於(yu) 是,我們(men) 需要再次給家長支招。

  實際工作中,一位老師要麵對二三十個(ge) 孩子,每個(ge) 孩子的家庭環境和生活方式各異,家長的養(yang) 育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當家長發現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有效溝通並獲得指導時,最好能在記錄材料後麵進行適當的描述,用簡單的文字描述孩子遊戲活動時的表現。這樣一方麵便於(yu) 老師準確掌握實情,從(cong) 而作出判斷和指導;另一方麵,通過家長的描述,老師也能發現家長在教育引導孩子方麵存在的問題並給予相應的指導,能更全麵地保證家園互動的有效性。

  虛心接納,調整改善

  家長把對孩子的記錄發送給老師,老師會(hui) 一一進行查看,再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給予評價(jia) ,並提出一定的指導意見。那麽(me) ,家長聽到老師的指導會(hui) 怎麽(me) 想?我們(men) 的建議是,家長要客觀聽取意見,有異議的進行良好的溝通,保證切實解決(jue) 問題。

  首先,無論家長以何種方式進行記錄,當他們(men) 把材料提交給老師的時候,就是希望能獲得交流和指導。對於(yu) 孩子良好的表現,老師當然會(hui) 積極鼓勵和肯定,對孩子來說就是獲得了繼續努力的動力。對於(yu) 孩子欠佳的表現,老師也會(hui) 提出希望,並指導家長和孩子改進。那麽(me) ,家長該怎樣將老師的要求婉轉傳(chuan) 達給孩子,做到既不打擊孩子,又能完善孩子的行為(wei) 呢?

  比如,運動環節中發現孩子的體(ti) 前屈姿勢不正確,老師會(hui) 先肯定孩子每天都能堅持鍛煉的好習(xi) 慣,接著指出“如果上身往前趴的時候,兩(liang) 隻小手手臂都能伸直去碰到腳尖就更完美了”。通過這樣的指導,家長就了解了體(ti) 前屈的基本姿勢,在指導孩子鍛煉時也會(hui) 將肯定與(yu) 改進更好地結合起來。

  其次,因為(wei) 我們(men) 的家園互動還有公共交流平台,於(yu) 是我們(men) 建議家長和老師可以將自己的育兒(er) 方法進行分享,吸引更多家長一起學習(xi) 交流,群策群力為(wei) 孩子的養(yang) 育提供更好的保障。這一倡議獲得了廣大家長的讚同與(yu) 支持。

  家園互動是幼兒(er) 園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家長和老師就是一對合作夥(huo) 伴,兩(liang) 者之間的交流必須保持長期化、日常化。在特殊時期,合作雙方必須更專(zhuan) 業(ye) ,才能確保孩子健康成長。

  (作者係浙江省衢州市實驗幼兒(er) 園園長)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