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當課堂搬到“雲端”——疫情大考中的西藏教育信息化答卷

李雅娟 李怡 發布時間:2020-04-17 10:3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編者按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三區三州”作為(wei) 脫貧攻堅重點區域,尤為(wei) 引人關(guan) 注。教育是阻斷代際貧困傳(chuan) 遞的重要一環,更關(guan) 係著深度貧困地區能否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長遠脫貧。為(wei) 此,我們(men) 聚焦“三區三州”在教育方麵的改革和探索,特別推出“三區三州”教育突圍係列報道,以饗讀者。

  日喀則一中的數學教師汪記平有一套“相麵”的絕招。

  和許多教師一樣,這名高三理科班教師習(xi) 慣一邊講課一邊觀察學生的表情:表情輕鬆的,說明聽懂了;表情木然、皺著眉頭的,顯然還困在各種函數或幾何圖形的“迷魂陣”中;一臉嚴(yan) 肅地盯著黑板,但表情沒什麽(me) 變化的,十有八九是走神兒(er) 了。

  不過這套“秘笈”前段時間失靈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西藏各學校的開學時間一再延後。為(wei) 了不耽誤學生學習(xi) ,教室搬到“雲(yun) 端”,汪記平這樣的教師成為(wei) 新晉“網絡主播”。

  當課堂搬到“雲(yun) 端”,會(hui) 遇到怎樣的考驗?西藏師生們(men) 又有怎樣的收獲與(yu) 期待?

  老師就在學生“麵前”,學生少了距離感

  從(cong) 教十幾年來,汪記平早就習(xi) 慣了透過學生的表情來猜他們(men) 的心思。

  從(cong) 3月10日起,日喀則一中的高三學生在線“開學”,每個(ge) 學科由一位教師為(wei) 全年級的平行班授課——這也是許多中學的通行做法。

  課堂上的學生數量比以前多了幾倍,卻又看不到學生的反應,隻能自己對著電腦“盲”講,這對汪記平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也是教師們(men) 普遍麵臨(lin) 的考驗。

  線上授課前,汪記平要做的準備比平時更多。麵對500多名學生,他要顧及到不同進度、不同學力的學生,備課得更加細致。與(yu) 此相應的是,一堂課所講的內(nei) 容也大幅減少。

  教數學最重要的就是解題步驟和思路。由於(yu) 用鼠標在屏幕上寫(xie) 板書(shu) 不太方便,汪記平習(xi) 慣用鋼筆在紙上寫(xie) 寫(xie) 畫畫,再對著攝像頭向學生解釋,靠PPT逐步“揭秘”解題步驟。做課件的任務,也因此比以前多了不少。

  拉薩那曲三中的漢語文教師石敬福也感覺到了差異。往常上課時,一個(ge) 知識點最多講兩(liang) 遍,班裏的學生就基本都懂了。但線上授課時,為(wei) 了保證全年級學生都聽懂,講三五遍也是常事。

  為(wei) 了保證學生的學習(xi) 質量,教師們(men) 想出各種辦法作為(wei) 網絡大課之外的補充,比如成立本班的微信群、QQ群或釘釘群,在線答疑或給本班學生上小課。

  那曲二中的教師普布次仁自稱“深深體(ti) 會(hui) 到了主播的不容易”。他說自己“要拚命調動氛圍”“常常用高低起伏的聲音,搭配合適的語氣,再配上恰如其分的表情”,以免課堂變成一潭死水。

  雖然教師覺得跟學生之間的距離遠了,但學生的感覺恰恰相反。

  定日縣二中的初三物理教師索朗拉姆發現,當她在線提問時,點擊“舉(ju) 手”按鈕的學生居然很多。她平時在教室裏講課時,學生有時會(hui) 害羞、怕答錯,而在線上課堂,“老師看不見他們(men) ,他們(men) 就不怕,感覺很勇敢”。

  石敬福也得到過類似的反饋。在教室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隔著講台和幾排座位,而在視頻上,教師就在學生“麵前”,減少了與(yu) 學生的距離感。

  一朵被寄予厚望的“雲(yun) ”

  教師們(men) 順利“轉型”為(wei) 主播,並非偶然。

  去年4月,西藏教育廳主導的“珠峰旗雲(yun) ”平台搭建完成。從(cong) 它的名字中,不難讀出人們(men) 對它的期盼:希望高原上也有如珠穆朗瑪峰一般的高水平教育。

  這個(ge) 在線教育平台誕生於(yu)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浪潮之下。教育信息化手段因為(wei) 可以“突破時空限製、快速複製傳(chuan) 播”,而被寄予“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厚望。

  珠峰旗雲(yun) 自誕生以來,還沒有過太大規模的訪問量。學生們(men) 平時都在學校上課,也沒有太多上網課的必要。這個(ge) 新平台的穩定性、流暢度都尚未經受過大批量用戶的考驗。

  3月5日是原定開學的日子,學生們(men) 還在家裏過“史上最長寒假”,西藏教育廳電教館館長朱生高和同事們(men) 已經忙了起來——他們(men) 要在線上為(wei) 各地的教育行政人員開教學工作指導會(hui) ,還要教更多的教師如何使用珠峰旗雲(yun) 的“直播課堂”功能。在這之前,從(cong) 去年年底到今年2月底,陸續有上萬(wan) 名教師接受過這一平台的使用培訓。

  因疫情停課期間,西藏初三、高三畢業(ye) 班的5萬(wan) 多名學生成了它的第一批學生用戶。其他年級的學生也加入進來——珠峰旗雲(yun) 平台與(yu) “國家雲(yun) 平台”連通,後者囊括了小學初中各年級、由名校教師主講的優(you) 質課程。珠峰旗雲(yun) 投入使用後,還有個(ge) 額外收獲:藏語文數字資源盤活了。這讓朱生高感到很開心。

  這朵“雲(yun) ”背後,隱含著大量的技術支持、準備及改進工作。

  朱生高記得,3月5日的開學第一課,有51萬(wan) 人次觀看。當時有師生和家長反映播放比較卡,教育廳組織運維團隊、技術支持團隊進行排查,次日晚上完成了機房的優(you) 化工作。

  3月10日,初三、高三年級開始通過“直播課堂”進行輔導,登錄人數超過兩(liang) 萬(wan) 。有些直播課堂出現延遲,當天晚上,技術人員再次做測試、排查問題,並升級了雲(yun) 資源,優(you) 化了軟件係統配置。停課期間,最多時有近7萬(wan) 人觀看直播。

  那曲三中的年輕教師也是“雲(yun) ”後的人們(men) 。

  石敬福在線講課時,他的一名年輕同事正在後台做助教。那曲三中素來有“老帶新”的傳(chuan) 統,即由經驗豐(feng) 富的教師與(yu) 新教師結對。這次線上教學,新教師就在後台負責查看學生的在線情況、錄製講課視頻。如果學生的網絡條件不好、看不了課堂直播,還可以看回放——這顯然是非常現實的考慮。

  曾有學生發私信告訴石敬福,自己要騎馬半個(ge) 小時去村委會(hui) 才能連上網絡,或是翻過幾座山才有信號。從(cong) 多所學校教師反饋的情況來看,一個(ge) 年級的數百名學生上課時,總會(hui) 有幾十人無法上線。

  出於(yu) 公平考慮,西藏教育廳要求各學校在上網課期間不講新課,畢業(ye) 班的複習(xi) 任務也不再向下推行。

  對學生學習(xi) 自主性提出更高要求

  與(yu) 中小學相比,大學教師可選擇的平台更為(wei) 多樣。

  西藏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高定國這學期要為(wei) 本科生上“數據結構與(yu) 算法”課,還要為(wei) 碩士生上兩(liang) 門課。

  高定國根據教學內(nei) 容,在“中國慕課”網站上為(wei) 本科生挑選了一門由華中科技大學教師講授的同類課程,這是一門國家精品課程。每周兩(liang) 次的直播課程中,他主要為(wei) 學生做課前輔導、答疑。除此之外,他還在實訓平台Educator上發布下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及學習(xi) 要求,同學們(men) 可以在這裏討論作業(ye) 。

  高定國過去向學生推薦過“中國慕課”等平台,但不曾用於(yu) 實際教學。“中國慕課”是一個(ge) 在線教育平台,其中收錄了國內(nei) 多所名校的精品課程,供人們(men) 免費使用。最近上網課的經曆,讓他意識到這個(ge) 平台是個(ge) 寶藏。“國家投入了大量資源建設‘中國慕課’‘智慧樹’等平台,我們(men) 應該充分利用。”

  高定國和同事商量,等恢複線下授課之後,也要讓同學們(men) 多在這些平台學習(xi) :“我們(men) 不僅(jin) 要完成教學任務,也要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

  不過,這對學生的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定國認為(wei) ,學生上網課時需要轉變觀念,如果隻是被動地學習(xi) ,有可能隻是打開直播頁麵播放視頻,看上去顯示“在線”,其實沒有學進去。

  “有了優(you) 質教學資源,讓每個(ge) 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是能夠做到的”。

  初三學生紮西卓瑪接受記者采訪時,正熱切地盼望著開學:“快開學了,真的很開心。”

  紮西卓瑪在寄宿製學校上學,在校時總是很早就起床背誦課文,可在家就需要靠自覺了。

  紮西卓瑪用手機上課,有時忍不住想看電視連續劇,她會(hui) 責備自己:“快要中考了,不能玩了,把自己的心思放到學習(xi) 上。”而且物理、化學這兩(liang) 科很難,線上聽講更難理解。

  3月25日,西藏的初三、高三學生開學,終於(yu) 結束了漫長的寒假。他們(men) 的網課經曆暫告一段落,而“互聯網+教育”的大潮還在湧動。

  朱生高認為(wei) ,這一次網課教學會(hui) 帶來教育教研的革命。他考慮:“下一步,我們(men) 的課題一定是網上教研,如何把全區最優(you) 質的教師資源匯聚到我們(men) 平台上。”對未來,他很有信心,“有了優(you) 質的教學資源,讓每個(ge) 孩子享受最公平的教育,是能夠做到的。”

  3月底的西藏,氣溫正在回升。信號塔佇(zhu) 立在有數千萬(wan) 年曆史的雪域高原上,現代科技和古老的雪山交相輝映。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