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教育扶貧:富了腦袋鼓了口袋

常欽 發布時間:2020-05-08 09:3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有了助學貸款,家裏再不用為(wei) 我上大學發愁了。”廣西桂平市江口鎮胡村羅雨婷說。隨著學生資助政策的不斷完善,許多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

  扶貧先扶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要推進城鄉(xiang) 義(yi) 務教育一體(ti) 化發展,縮小城鄉(xiang) 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切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

  義(yi) 務教育有保障是“兩(liang) 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標,教育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保障性作用。為(wei) 打贏脫貧攻堅戰,從(cong) 中央到地方下大氣力補齊貧困地區教育短板,努力實現“人人有學上、個(ge) 個(ge) 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縣縣有幫扶”。通過教育扶貧,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完成學業(ye) ,一批批貧困群眾(zhong) 學到新技能,一個(ge) 個(ge) 貧困家庭的命運被改變。

  補齊教育短板,上學路上“一個(ge) 都不能少”

  “以前在老村,孩子上學每天要走兩(liang) 個(ge) 小時山路,現在搬到縣城,上學不愁了。”在貴州省紫雲(yun) 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城東(dong) 的易地搬遷小區,羅幺妹指著家對麵的縣城第六小學說,“你看,學校就在小區門口,步行幾分鍾就到了。”

  最美的風景是學校,最好的設備在校園。近年來,國家打出一係列組合拳,加快補齊貧困地區教育短板,全國832個(ge) 貧困縣已基本完成“全麵改薄”建設任務,校舍翻新了、操場寬敞了;學校裏有了圖書(shu) 館、課堂用起了新器材。

  義(yi) 務教育“一個(ge) 都不能少”。“控輟保學是塊硬骨頭。”四川通江縣副縣長萬(wan) 學成說,去年9月,在全縣控輟保學大排查中,涪陽中學發現14歲的小屈讀完小學後,沒有了就讀信息。後經核實,他暑假在父母的務工地不慎受傷(shang) 而輟學,“我們(men) 派人往返4000公裏把小屈接回了學校。”

  近日,鄭州大學為(wei) 16131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前發放2600餘(yu) 萬(wan) 元國家助學金。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學,為(wei) 減輕貧困學生上網負擔,學校還向2100多名貧困生發放免費流量包。

  數據最有說服力。到去年底,全國832個(ge) 貧困縣義(yi) 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人數已由台賬建立之初的29萬(wan) 減少至2.3萬(wan) ,其中建檔立卡家庭貧困學生人數由15萬(wan) 減少至0.6萬(wan) 。我國建立起從(cong) 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蓋資助政策體(ti) 係。

  提升脫貧能力,“一技在手,生計不愁”

  “就業(ye) 導向重在技能。”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說,近年來,隨著教育扶貧的深入,不少貧困群眾(zhong) 增強了就業(ye) 創業(ye) 、脫貧致富能力。

  職業(ye) 教育讓貧困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實現“一人就業(ye) 、全家脫貧”。朱啟臻說,對於(yu) 大多數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門檻更低、成本更小、就業(ye) 通道更直接的職業(ye) 教育,不僅(jin) 能改變他們(men) 自己,還能改變他們(men) 身後貧困家庭的命運。

  “老師,我有個(ge) 疑問。”“好的,你說。”……近日,在江西尋烏(wu) 縣吉潭鎮團船村,潘湧正通過網絡直播,與(yu) 遠在千裏之外的深圳市第一職業(ye) 技術學校老師互動交流。

  為(wei) 助力貧困家庭子女就業(ye) 培訓,深圳市第一職業(ye) 技術學校來到尋烏(wu) 招收定向培養(yang) 生。“這是個(ge) 好機會(hui) ,我第一時間報了名。”潘湧說,學校免學雜費,每月還有800元的補助。最讓他興(xing) 奮的是,畢業(ye) 後可“無縫對接”到企業(ye) 上班,每月工資有6000元左右。學校每年“訂單式”培訓貧困勞動力1萬(wan) 多人次,幫助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ye) 。

  技能培訓,更多人從(cong) 靠苦力吃飯到靠技能吃飯。“耳朵尺寸要對齊,成品形狀才方正,保持幹淨無汙漬,人見人愛受歡迎。”這些編籃子的口訣,四川廣元昭化區鬆梁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張建英記得門清。“3月份編了25套,掙了1000元錢!”張建英拿起布條編籃子就不停地忙活,扶貧車間的技術培訓讓她成了技術“快手”。

  提升脫貧能力,是高質量脫貧成效的關(guan) 鍵因素。各地通過職業(ye) 教育、技能培訓,推動勞務輸出,發展鄉(xiang) 村旅遊、扶貧產(chan) 業(ye) ,實現脫貧舉(ju) 措與(yu) 技能培訓精準對接。

  智誌雙扶,扶技能更要扶信心

  打好脫貧攻堅戰,各地堅持智誌雙扶,不僅(jin) 扶技能,更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zhong) 樹立擺脫困境的勇氣。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引領貧困戶投身扶貧產(chan) 業(ye) 。2014年至今,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共開展400多個(ge) 扶貧項目。怎麽(me) 找準對接點?該校黨(dang) 委書(shu) 記魏蒙關(guan) 講過兩(liang) 個(ge) 故事:一是“讓農(nong) 民少花錢”。老師帶著學生在台前縣田間地頭搞研究,2個(ge) 多月攻關(guan) ,為(wei) 溫室大棚研發出了智能控製係統,費用從(cong) 10萬(wan) 元降到5000多元。二是“讓農(nong) 民多賺錢”。高致明老師幫助豫西山區農(nong) 民種植中藥材,創新丹參的“兩(liang) 壓法”和“斷根法”,連翹的“老母雞帶小雞”等技術,被當地群眾(zhong) 稱作伏牛山的“點金師”。

  在海南村寨,不少貧困戶都追過一檔電視節目《海南脫貧致富電視夜校》。為(wei) 啥追著看?“送誌氣、送信心!”不少人說。60歲的養(yang) 蠶帶頭人王國謙,帶動村裏所有貧困戶養(yang) 蠶致富;“大字不識一個(ge) ”的貧困戶黃忠海,把自家的雞蛋、雞、荔枝等特產(chan) 賣到全國……3000多個(ge) 身邊案例帶動,貧困戶比著學、學著用,迎來了新生活。

  更多貧困家庭有了脫貧信心。“倆(lia) 孩子都上了大學,好政策讓我跳出了窮窩,這農(nong) 家院子裏也飛出了金鳳凰。”河南夏邑縣徐樓台村村民張麗(li) 說起孩子,臉上總帶著笑。越來越多的學子反哺家鄉(xiang) ,從(cong) 浙江大學畢業(ye) 的劉濤開辦了公司,每年為(wei) 徐樓台村鄉(xiang) 親(qin) 們(men) 提供2000多個(ge) 崗位……

  在全國,2/3以上貧困群眾(zhong) 靠外出務工和發展產(chan) 業(ye) 實現脫貧,工資性收入和生產(chan) 經營性收入占比上升,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