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西藏日喀則市“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第一階段綜述

張斌 發布時間:2020-06-10 09:50: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5月26日,西藏自治區副主席、日喀則市委書(shu) 記張延清深入亞(ya) 東(dong) 縣下亞(ya) 東(dong) 鄉(xiang) 仁青崗村進行“四講四愛”宣講,用鮮活的事例、樸實的語言深刻闡述黨(dang) 的偉(wei) 大,強調要始終做到與(yu) 黨(dang) 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

  市委、縣(區)主要領導深入鄉(xiang) 鎮、村(居)、寺廟等地開展示範宣講,與(yu) 群眾(zhong) 麵對麵講發展、談變化、頌黨(dang) 恩;鄉(xiang) 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村(居)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采取巡回宣講、入戶宣講、網絡宣講等方式廣泛宣講,使群眾(zhong) 深刻了解黨(dang) 的恩情、感受黨(dang) 的溫暖。

  “四講四愛”群眾(zhong) 教育實踐活動第一階段開展以來,日喀則市積極響應,嚴(yan) 格落實責任,創新方式方法,豐(feng) 富實踐載體(ti) ,迅速安排、高效推進,全市再次掀起了教育實踐活動熱潮,持續推動教育實踐活動往深裏走、往心裏走、往實裏走。

  衝(chong) 鋒號:

  抓實宣講激昂幹勁 凝聚正能量

  旦增曲珍是日喀則市小學五年級(五)班的學生,父母都是擁有10多年黨(dang) 齡的老黨(dang) 員。旦增曲珍家裏的客廳長期掛著領袖像,自幼受到熏陶的她從(cong) 小就喜歡聽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為(wei) 國為(wei) 民奮鬥不息的故事。平時,旦增曲珍嚴(yan) 格按照《中小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wei) 規範》要求自己,在各方麵都以身作則,從(cong) 不敢有絲(si) 毫的鬆懈。在學習(xi) 上,她追求真理、虛心好學,各科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為(wei) 學校的師生們(men) 所稱道,在學生中起到了楷模和表率作用。在生活中,她還是一個(ge) 極富同情心、樂(le) 於(yu) 助人的好學生,對於(yu) 班內(nei) 學習(xi) 困難的同學,遇到不會(hui) 的難題,她總能不厭其煩地耐心輔導和講解。

  “我們(men) 是清晨8點鍾的太陽,未來是屬於(yu) 我們(men) 的,習(xi) 近平爺爺把希望寄托在我們(men) 身上。以習(xi) 近平爺爺為(wei) 核心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領導核心,是西藏人民利益的守護者,是帶領中華民族走向複興(xing) 的可靠保證。”旦增曲珍同學在日記裏這樣寫(xie) 道。

  最近,旦增曲珍的事跡在日喀則市各個(ge) 學校傳(chuan) 開了,廣大日喀則市少年兒(er) 童紛紛表示,要勤奮學習(xi) 、遵紀守法、文明向上,做旦增曲珍式的新時代好少年。

  讓榜樣的力量走進群眾(zhong) 身邊,學有榜樣、做有標杆。日喀則市各級各部門把宣講放在第一位,下大力氣抓隊伍建設、宣講教育,凝聚正能量,鼓足新幹勁。

  ——日喀則市“四講四愛”活動辦分5期,組織500名農(nong) 牧民宣講員赴自治區參加“四講四愛”群眾(zhong) 教育實踐活動骨幹宣講員培訓,選派4名縣委宣傳(chuan) 部部長赴拉薩為(wei) 全區“四講四愛”骨幹宣講員培訓班授課。

  ——全市舉(ju) 辦“四講四愛”骨幹宣講員培訓班,分4期培訓660名骨幹宣講員。各縣(區)充分發揮參加區、市培訓宣講員作用,為(wei) 縣(區)、鄉(xiang) 鎮、村(居)農(nong) 牧民宣講員開展培訓,全麵提升基層宣講員能力素質水平,確保了每個(ge) 行政村至少有兩(liang) 名以上農(nong) 牧民骨幹宣講員,為(wei) 宣講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全市各級各部門圍繞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鄭州圓方集團全體(ti) 職工的回信精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五四寄語精神、“講黨(dang) 恩愛核心”主題、脫貧攻堅等內(nei) 容,組織宣講員廣泛深入村(居)、學校、寺廟、田間地頭等地開展宣講。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展宣講5024場次,受教育群眾(zhong) 達17.73萬(wan) 人次。

  謀長遠:

  強化督導確保實效 落地永生根

  日喀則市各級各部門始終把高位督促和加強指導放在突出位置,通過強有力的督促指導推動工作順利推進。

  日喀則市委宣傳(chuan) 部製定《宣傳(chuan) 部領導幹部聯係指導縣(區)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製度》,領導幹部每個(ge) 季度深入實地對“四講四愛”群眾(zhong)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調研指導,督促活動落實,發現存在問題,研究解決(jue) 方法,推動工作開展。市委領導多次深入定日縣、南木林縣、謝通門縣等縣(區)一線調研指導“四講四愛”工作,與(yu) 工作人員、群眾(zhong) 交流交談,了解工作開展情況,現場指導工作方法,推動教育實踐活動高質高效開展。

  日喀則市“四講四愛”活動辦以電話督導的形式,對各縣(區)、鄉(xiang) 鎮、村(居)開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經典語句“每周一學”、疫情防控宣傳(chuan) 、“講黨(dang) 恩愛核心”宣講、脫貧攻堅宣傳(chuan) 等工作的情況進行督查,了解工作落實情況,傳(chuan) 導工作壓力,推動教育實踐活動紮實有效開展。

  各縣(區)、各鄉(xiang) 鎮“四講四愛”活動辦、各級職能部門積極深入所轄縣(區)、鄉(xiang) 鎮,所屬係統教育對象開展督導檢查,通過實地查看、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宣講教育、實踐活動、氛圍營造等工作開展情況,指出存在的問題,要求限期整改,推動了教育實踐活動紮實有效開展。

  見真效:

  廣泛實踐促進深化 鞏固好成果

  今年以來,日喀則市積極發動,組織引導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青少年學生、寺廟僧尼、企業(ye) 職工,將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好成效好經驗補充到村規民約(社區公約)、學生守則、寺規僧約、企業(ye) 規範中,建立健全長效機製,固化活動成果。各縣(區)組織宣講員把《村規民約》內(nei) 容納入宣講提綱,為(wei) 群眾(zhong) 進行詳細講解,並開展村規民約知識問答活動,使群眾(zhong) 深入了解掌握村規民約內(nei) 容,教育引導群眾(zhong) 模範遵守村規民約。截至目前,全市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社區公約)、學生守則、寺規僧約、企業(ye) 規範,分別為(wei) 352條、56條、22條、3條。

  按照第一年全麵鋪開、第二年逐步深化、第三年夯實基礎、第四年鞏固提升的思路,日喀則市各級各部門充分發揮群眾(zhong) 的積極性創造性,組織開展實踐活動,豐(feng) 富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群眾(zhong) 思想教育落細落小落實。

  ——日喀則市、縣、鄉(xiang) 、村四級自下而上、層層組織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青少年學生、寺廟僧尼、企業(ye) 職工開展演講比賽,組織各鄉(xiang) 鎮、各學校、各寺廟、各國企群眾(zhong) 和建檔立卡貧困戶觀看比賽,選手們(men) 結合祖輩父輩的故事,自己的切身感受、親(qin) 身經曆,講述舊西藏的黑暗,表達對新西藏幸福生活的讚美,參賽選手質樸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讓現場群眾(zhong) 深受感染,給群眾(zhong) 提供了一場場生動的感黨(dang) 恩教育。

  ——各級各部門積極深入群眾(zhong) 特別是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中,組織開展“我心向黨(dang) ”“四講四愛”縣鄉(xiang) 群眾(zhong) 文藝比賽、“五下鄉(xiang) ”活動、書(shu) 法技能比賽、文藝匯演,展映《我和我的祖國》、《紅河穀》等愛國主義(yi) 電影,開展投籃、拔河、搶凳子、踩氣球比賽等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文體(ti) 活動,增進群眾(zhong) 友誼,展現向上風貌,增強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

  ——全市結合工作實際,積極組織群眾(zhong) 開展“五一”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慶祝活動,“感恩母親(qin) 節”主題活動,“規範言行·從(cong) 我做起”,“愛護環境·爭(zheng) 創文明”衛生清潔活動,家庭、個(ge) 人衛生評比等主題教育活動,教育引導群眾(zhong) 傳(chuan) 承“五四”精神、孝老愛親(qin) 美德,提高環境衛生意識,過好幸福生活。

  通過全市上下深入細致地開展“四講四愛”群眾(zhong) 教育實踐活動,日喀則市弘揚了主旋律,匯聚了正能量,振奮了精氣神。各族幹部群眾(zhong)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中國各族人民大救星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了沒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的認識,堅定了感黨(dang) 恩、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的信心和決(jue) 心。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