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十三五”以來西藏文化工作發展綜述

鄭璐 袁海霞 發布時間:2020-10-28 14:15:00來源: 西藏日報

  “十三五”以來,西藏文化部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自覺承擔起“舉(ju) 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xing) 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讓中華文化始終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靈歸宿和精神家園,西藏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思想深深紮根在群眾(zhong) 心中。

  藝術作品精品迭出

  2019年,經典話劇《不準出生的人》在拉薩、那曲、日喀則、山南、林芝、昌都、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等地進行巡演,曆時兩(liang) 個(ge) 多月,吸引線上線下觀眾(zhong) 30餘(yu) 萬(wan) 人。該劇複排導演窮達說:“這部話劇像是一個(ge) 時空隧道,帶著大家重回過去,真正做到身臨(lin) 其境。經曆舊西藏的苦,更懂新西藏的甜,回望曆史才能更珍惜現在”。

  《不準出生的人》隻是西藏自治區文化工作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十三五”以來,西藏自治區文化部門聚焦服務全區中心工作,充分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在營造濃厚社會(hui) 氛圍上的重要作用,掀起以重大愛國主義(yi) 題材、革命曆史題材、現實題材、“中國夢”等為(wei) 主題的創作熱潮,累計創作劇(節)目4000餘(yu) 部。主題歌舞晚會(hui) 《共產(chan) 黨(dang) 來了苦變甜》是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文藝創作中的精品力作;民族團結主題話劇《共同家園》引起觀眾(zhong) 強烈的情感共鳴;改革開放40周年獻禮話劇《八廓街北院》以小見大、反映曆史巨變,並被列入“全國舞台藝術十大精品工程”創作扶持劇目;脫貧攻堅題材藏戲《藏香情》唱響同奔小康路的主旋律;藏戲《六弦情緣》榮獲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hui) 演“戲劇類劇目金獎”……五年來,西藏文化藝術事業(ye) 邁入繁榮發展的曆史新階段。

  傳(chuan) 統文化放出新彩

  五年來,西藏自治區文化部門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傳(chuan) 統文化新的時代內(nei) 涵,推動非遺、文物、古籍等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活態傳(chuan) 承發展。截至2019年底,西藏自治區有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3項;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縣級代表性項目分別為(wei) 89項、460項、487項和1364項,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分別為(wei) 96人、522人、254人、425人。出台《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認定與(yu) 管理辦法(試行)》,國家級、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補助經費分別達到2萬(wan) 元、1萬(wan) 元。

  2019年西藏自治區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全區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處。目前,西藏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和新館展陳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全區古籍普查任務順利完成,布達拉宮古籍、貝葉經保護工作得到空前加強,各類古籍登記、修複、研究等工作成果豐(feng) 碩。今年,首批“雲(yun) 共享”珍貴古籍文獻正式上線,標誌著西藏自治區邁入古籍文獻“雲(yun) 閱讀”時代。

  公共文化共建共享

  五年來,全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更趨完善,西藏各族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

  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期間中央支持政策和重大項目全部落地,一大批文化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全區共有7058個(ge) 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建成區市縣鄉(xiang) 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實現各市地有圖書(shu) 館、群藝館、博物館,縣縣有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鄉(xiang) 鄉(xiang) 有綜合文化活動站,53%的縣民間藝術團有排練場所。年均開展各類惠民演出8000餘(yu) 場,累計覆蓋群眾(zhong) 約1500萬(wan) 人次,推動落實劇(節)目大眾(zhong) 化,廣大群眾(zhong) 文化饑渴問題得到緩解。

  穩步實施“美麗(li) 西藏 可愛家鄉(xiang) ”優(you) 秀文藝作品鄉(xiang) 村供給工程,文化供給側(ce) 改革精準有力。縣(區)藝術團建設管理全麵加強,5492個(ge) 行政村文藝演出隊組建工作已全部完成。大力發展公共數字文化,地方特色資源和紅色文化數字資源達50餘(yu) 部9.33TB,外購資源2950餘(yu) 部20TB,少數民族語言譯製數字資源達4169小時。手機可訪問資源期刊3600餘(yu) 種,圖書(shu) 30餘(yu) 萬(wan) 冊(ce) ,語音聽書(shu) 資源1000餘(yu) 小時。推送公共數字資源4.6TB(音視頻超過4000小時),資源年訪問量超200萬(wan) 人次。製約縣區鄉(xiang) 村文化惠民“最後一公裏”問題得到破解,廣大基層群眾(zhong) 在共建共享中追求新生活、樹立新風尚的氛圍日益濃厚。

  文化產(chan) 業(ye) 蒸蒸日上

  五年來,西藏自治區紅色遺跡、特色文化等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與(yu) 利用,文化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用日益凸顯。維護修複江孜宗山抗英遺址、阿裏“英雄先遣連”舊址等,紅色旅遊成為(wei) 西藏旅遊新亮點。西藏軍(jun) 區軍(jun) 史館、譚冠三紀念館、克鬆村第一黨(dang) 支部舊址等革命文物已成為(wei) 當地進行革命傳(chuan) 統教育的重要場所。截至2019年年底,西藏自治區有國家、自治區、市地、區縣四級文化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234家,產(chan) 值達53億(yi) 元,年均增長15%。

  五年來,西藏自治區堅持“扶誌”“扶智”並舉(ju) ,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既富“腦袋”又富“口袋”的“搖錢樹”,文化助力精準脫貧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全區歌舞娛樂(le) 演藝場所農(nong) 牧民轉移就業(ye) 人數達1.58萬(wan) 人。全區7000餘(yu) 家文化企業(ye) 解決(jue) 就業(ye) 崗位6萬(wan) 餘(yu) 個(ge) ,其中“十三五”期間解決(jue) 就業(ye) 崗位1.1萬(wan) 餘(yu) 個(ge) ,僅(jin) 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演出累計完成1200場,接待遊客近300萬(wan) 人次,為(wei) 易地扶貧搬遷困難群眾(zhong) 提供就業(ye) 崗位200餘(yu) 個(ge) ,人均年收入突破2萬(wan) 元。

  截至2020年7月,全區共設立97家工坊,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約1460人就業(ye) ,從(cong) 事唐卡繪畫、藏香製作、木雕、編織等工作,非遺技藝直接帶動1066人脫貧,人均月收入達3150元,逐步從(cong) 實現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致富向傳(chuan) 承人群增收致富的飛躍。其中,尼木縣的“非遺+扶貧”工坊已成為(wei) 全國典型案例。還創作《脫帽》《回鄉(xiang) 創業(ye) 》《扶貧搬遷之路》等一大批優(you) 秀文藝節目,起到鼓舞人心、帶動基層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積極作用。

  回首“十三五”,西藏自治區文化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未來五年,西藏自治區將繼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重點夯實基層文化陣地,努力為(wei) 推進新時代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智力支撐、強大精神動力和良好文化條件。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近年來,阿裏地區在國慶、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等重大節慶日開展民族文化交流和藝術展示活動460場次、受教育群眾3.6萬人次。[詳細]
  • 拉薩城關區委黨校中青班在北京紮實開展教學

    近日,拉薩城關區2020年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在北京市通州區委黨校順利開班,來自拉薩城關區各街道、西藏自治區直單位的30名優秀中青年幹部以活潑嚴謹的學風積極投身政治理論學習和各項教學活動中。[詳細]
  • 鐫刻在時光裏的文化印象

    位於拉薩市八廓街北側路口的一家藏香店內,店裏古老手工技藝製成的家具、傳統的裝飾品為市民遊客提供了近距離接觸、感受藏文化的藝術空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