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技能教育在雪域高原結碩果

馬富春 發布時間:2020-11-03 08:3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29歲的紮西才登(右二)在電工教室練習(xi) 線路組裝。李雋輝/攝

  29歲的紮西才登的家庭是貧困戶,他因聽力障礙,沒有外出打工。村裏介紹他來林芝市技工學校學習(xi) ,學成後可以推薦進入企業(ye) 就業(ye) 。


西藏林芝市技工學校的學員上實訓課。馬富春/攝

  編者按

  一技在手,就業(ye) 不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東(dong) 西部扶貧協作開展20多年來,職業(ye) 教育和技能培訓被視為(wei) 非常直接且成效明顯的扶貧方式,許多西部貧困農(nong) 牧民家庭因此而改變了命運。這條以“技”賦能的脫貧攻堅路,既充滿曲折,也飽含暖意。我們(men) 特別聚焦各地在這一教育扶貧領域的探索,及其為(wei) 西部少數民族學子帶來的變化。

  前不久,西藏林芝藏餐廳阿若餐吧新增了幾道粵菜,“炸鳳尾蝦、廣州炒飯……”阿若餐吧老板兼大廚嘎瑪高興(xing) 地介紹說,“如今,我們(men) 不但能做地道的藏餐,做粵菜也不賴。”

  35歲的嘎瑪是林芝市察隅縣人,做得一手好藏餐。2017年,他在旅遊勝地林芝市工布民俗街開了一家藏餐館子。“一些外地遊客吃不慣藏餐,想吃其他菜品,可我們(men) 不會(hui) 做。”雖然藏餐做得好,但嘎瑪也發現,菜品單一也製約著餐吧的發展。

  今年夏天,林芝市技工學校正式開始招生,嘎瑪的煩惱也迎刃而解。6月下旬,學校開辦了免費的粵菜培訓班,嘎瑪聽說後,第一時間報了名。

  為(wei) 了讓20名從(cong) 未接觸過粵菜的學員掌握粵菜烹飪技藝,在20多天的培訓裏,林芝市技工學校從(cong) 廣東(dong) 請來的兩(liang) 位粵菜大師特意設計了17道粵菜菜式,手把手教學員,到結業(ye) 時,學員們(men) 都能做幾道正宗的粵菜。

  “現在藏餐館還能做粵菜,本身就是創新,更有利於(yu) 擴大客源,給餐廳增收不少。”嘎瑪說。今夏以來,隨著林芝技工學校的投入使用,越來越多農(nong) 牧民和嘎瑪一樣,通過技能培訓習(xi) 得一門新技術,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廣。而當地大力普及的技能教育,正改變著西藏農(nong) 牧民的生活方式。

  為(wei) 農(nong) 牧民拓寬就業(ye) 門路

  “一技在手,就業(ye) 不愁。”林芝市技工學校校長朱百家說,過去,林芝市乃至整個(ge) 西藏都缺少一所高水平的技工院校,技能人才缺乏,農(nong) 牧民就業(ye) 門路狹窄。今年6月23日,林芝市技工學校正式揭牌成立,填補了林芝市及周邊地區技工教育的空白。

  在林芝市技工學校電工實訓教室的課堂上,來自廣東(dong) 技師學院的教師左懷山一邊演示一邊講解,“這個(ge) 是火線,火線進的時候要進幾個(ge) 公共端?”

  學生久美丹增和羅布仔細聽講,並隨著老師的指導動手操作。教室裏的24名學員中,年紀最大的53歲,最小的18歲。學員兩(liang) 人一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操作。

  25歲的久美丹增來自林芝市工布江達縣朱拉鄉(xiang) ,從(cong) 小在牧區放牧,冬天當小工,夏天上山挖蟲草。“幹苦力有時還找不到活兒(er) ,收入沒保障,就想學一門技術。”他說。

  前不久,朱拉鄉(xiang) 通知村民,新成立的林芝市技工學校開辦電工培訓班,不交學費,還解決(jue) 食宿,久美丹增馬上報了名,很快從(cong) 家趕到林芝上學。

  電工培訓課上要講基本的電路知識,久美丹增都沒接觸過,剛開始有點吃力。左懷山了解情況後就放慢進度,用最通俗的語言講解,同時在實操環節手把手地教。上過中學、大專(zhuan) 的學生接受能力強,左懷山就兩(liang) 兩(liang) 搭配,讓學員互幫互學。

  47歲的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農(nong) 民羅布也來到電工培訓課。羅布長期以給別人開卡車維持生計,近年來,他發現隨著西藏鐵路及民航運輸的不斷發展,卡車生意逐漸萎縮,他想到了轉行。

  兩(liang) 年前,羅布用自己多年的積蓄買(mai) 了一台挖掘機,並以每個(ge) 月1萬(wan) 多元的工資雇用了駕駛員。“一直想自己學,可學費很高,還得去外地,很不方便。”前不久,聽說在林芝市技工學校就能學挖掘機駕駛技術,還能學電工,也不用任何花費,羅布十分高興(xing) ,第一時間報了名。

  “教得清清楚楚,真是太感謝了!”雖然羅布隻上過小學,但教師們(men) 根據學生情況授課,羅布並沒有感到很吃力。有時聽不懂老師講的,他還會(hui) 找班主任次仁央宗翻譯成藏語。按照課程安排,學完電工,羅布再學挖掘機操作技術。“有了電工知識,挖掘機操作及維修就更容易上手。”羅布對今後的課程學習(xi) 很有信心。

  東(dong) 西協作,打造優(you) 質技能教育

  林芝市技工學校總投資5400萬(wan) 元,其中,國家財政撥款2400萬(wan) 元,廣東(dong) 省援藏3000萬(wan) 元。除了資金幫扶,廣東(dong) 省還派出優(you) 質管理和師資人才前往林芝市。

  左懷山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廣東(dong) 技師學院,左懷山有著13年教齡,教學經驗豐(feng) 富,聽說西藏林芝市需要技工師資支持,他積極響應學校號召來到林芝。剛到4天,還沒完全適應高原環境,他就走上了講台,為(wei) 學生們(men) 講授電工實訓課程。

  早在5月11日,來自粵東(dong) 技師學院的朱百家就來到林芝,他要作為(wei) 管理人員,全麵參與(yu) 學校教育教學係統的建設。“學校開設了旅遊服務與(yu) 管理類、民族文化產(chan) 業(ye) 類、數字信息與(yu) 商貿類、建築與(yu) 機械工程類、農(nong) 業(ye) 技術類五大類22個(ge) 專(zhuan) 業(ye) ,同時滿足400人的培訓需求。”朱百家說。

  在朱百家看來,西藏技能教育要堅持技工特點和本地特色相結合,打造一個(ge) 符合當地實際的辦學模式。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林芝市技工學校開學幾個(ge) 月來,針對旅遊、家政等產(chan) 業(ye) 發展的現實需要,相繼開辦了粵菜師傅、家政技師等多個(ge) 職業(ye) 技能短期培訓班,吸引了一大批農(nong) 牧民。

  在培訓班,鑒於(yu) 學員年齡、學力差異大,林芝市技工學校還專(zhuan) 門配備了班主任,負責教學輔助工作。20歲的次仁央宗今年剛大學畢業(ye) ,從(cong) 江蘇回到林芝後,被安排做該校培訓班班主任。每天除了管理學員食宿,她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做好翻譯,確保課程順利進行。

  “一些學員一直在牧區,文化水平不高,普通話說得不好,加上技能培訓還要講專(zhuan) 業(ye) 術語,這無疑增加了一些學員學習(xi) 的難度。”上專(zhuan) 業(ye) 課時,次仁央宗都會(hui) 參與(yu) 其中,學生遇到聽不懂的知識都會(hui) 找她,課程進展得順利多了。

  “要讓技能教育在西藏開花結果。”朱百家介紹,除了已有的實用技術專(zhuan) 業(ye) ,林芝市技工學校還將開辟地方特色專(zhuan) 業(ye) ,如藏香製作、氆氌、木雕等專(zhuan) 業(ye) 。通過東(dong) 西協作,引入現代技術資源,創新和規範傳(chuan) 統工藝流程,培養(yang) 一批民間工藝大師。

  培育一支“永遠帶不走”的技能人才隊伍

  為(wei) 了服務地方產(chan) 業(ye) 發展,今年5月,林芝市製訂下發《林芝市2020年職業(ye) 技能培訓工作方案》,提出實施職業(ye) 技能提升行動,培育一支“永遠帶不走”的本地技能人才隊伍,全年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53萬(wan) 人次以上。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錯高鄉(xiang) 錯高村村民巴珍就是受訓學員之一。

  2018年,錯高村為(wei) 開展傳(chuan) 統古村落保護實施整村搬遷,巴珍一家在2019年搬進了新居。為(wei) 了提高搬遷後村民的勞動技能,促進農(nong) 牧民持續增收,工布江達縣於(yu) 2019年和2020年分別組織村民參加免費勞動技能培訓,內(nei) 容包括廚師和家庭旅館經營。

  隨著錯高村旅遊業(ye) 的發展,巴珍原本就琢磨著把自家樓房打造成民宿,在得知村裏有20多個(ge) 培訓名額後,她趕緊報名參加家庭旅館經營培訓。“授課的是林芝職業(ye) 學校的老師,從(cong) 服務禮儀(yi) 、日常環境衛生到家庭旅館辦證程序等,都作了詳細講解,我很有收獲。”今年4月,巴珍拿到了結業(ye) 證書(shu) 。8月,她的家庭旅館正式開張。

  旅館坐落在國家5A級景區巴鬆措湖畔,二層小樓透著濃濃的藏族風情。“民宿一年能有五六萬(wan) 元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我將來還想擴大經營規模,多接待些遊客。”從(cong) 自家的小樓望著眼前碧波蕩漾的巴鬆措湖和聖潔的雪山,巴珍對未來充滿期待。

  今年以來,林芝開展農(nong) 牧民技能培訓3478人,實現農(nong) 牧民轉移就業(ye) 8535人、9877人次,轉移就業(ye) 收入3141萬(wan) 元。“我們(men) 還將緊扣地方產(chan) 業(ye) 發展和市場急需緊缺人才需求,實施精準化農(nong) 牧民轉移就業(ye) 培訓專(zhuan) 項行動。”林芝市人社局副局長李誌平說,隨著職業(ye) 技能培訓的不斷深入,未來林芝會(hui) 有更多“金牌藍領”,“這些都是林芝旅遊產(chan) 業(ye) 升級發展帶來的寶貴財富”。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