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秉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
以“在線教育新常態——從(cong) 學習(xi) 革命到質量革命”為(wei) 主題的2020中國國際遠程與(yu) 繼續教育大會(hui) 日前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委員、國家教育谘詢委員會(hui) 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hui) 委員鍾秉林指出,信息技術與(yu) 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要主動適應信息科技創新帶來的教育形態和就業(ye) 市場的變革。
新的時代,教育出現了哪些新的特征?互聯網教學為(wei) 教育帶來哪些變化?如何利用在線教育快速發展契機,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人民網記者在會(hui) 後專(zhuan) 訪了鍾秉林。
從(cong) “上學難”轉變為(wei) “上好學校難”
到去年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3.01萬(wan) 所,各級各類學曆教育在校生2.82億(yi) 人,專(zhuan) 任教師1732.03萬(wan) 人。從(cong) 學前教育、九年義(yi) 務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已經基本普及。尤其是全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突破4002萬(wan) 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51.6%,從(cong) 大眾(zhong) 化進入普及化階段。
“中國教育快速發展,即將進入全麵普及階段。”鍾秉林表示,中國的教育發展水平已經進入了世界中上等水平,對於(yu) 一個(ge) 人口眾(zhong) 多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鍾秉林談到,在新的時代,教育發展也出現了新的特征,體(ti) 現在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即從(cong) 過去的“上學難”轉變為(wei) 現在的“上好學校難”。
“一方麵老百姓迫切要求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我們(men) 都希望孩子能上好學校;另一方麵我們(men) 國家優(you) 質教育資源供給短缺,而且發展不均衡,不充分。”鍾秉林說。
鍾秉林表示,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拓展優(you) 質教育資源,辦好每所學校。這是一個(ge) 長期積累、厚積薄發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國教育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從(cong) 過去的外部式發展轉變為(wei) 以提高質量,優(you) 化結構為(wei) 核心的內(nei) 涵式發展。在這個(ge) 背景下,以互聯網為(wei) 代表的在線教學給我們(men) 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優(you) 質教育資源覆蓋麵帶來了難得的契機。
在線教學促進教育公平與(yu) 質量提升
在鍾秉林看來,在線教學首先可以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以慕課、微課程、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為(wei) 代表的基於(yu) 互聯網的在線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並且走向實用。一方麵,在線教學突破了學習(xi) 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可以實現個(ge) 性化線上學習(xi) ,共享優(you) 質課程資源,擴大優(you) 質教育資源覆蓋麵,有利於(yu) 促進公平和構建學習(xi) 型社會(hui) 。另一方麵,互聯網教學也為(wei) 融合線上線下教學,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xi) 與(yu) 合作學習(xi) ,改革傳(chuan) 統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創造了條件,有利於(yu) 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學習(xi) 效益。
“基於(yu) 互聯網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成為(wei) 我們(men) 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 鍾秉林強調。
在今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麵向兩(liang) 億(yi) 多學生開展了在線教學實踐,有效實現了“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在線教學滿足了學生居家學習(xi) 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優(you) 質教學資源的共享,促進了師生信息素養(yang) 的提升,並且提高了學校的教育治理能力。
鍾秉林認為(wei) ,這項曆史上從(cong) 未有過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將會(hui) 成為(wei) 教育信息化理論與(yu) 實踐創新的重要契機,也將有力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他同時也提出,全麵實施線上教學也帶來一些問題。“教育技術資源配置的區域差異、城鄉(xiang) 差異和校際差異,引發了教育公平問題;學生學習(xi) 的自律性和主動性,家長監督的有效性,以及教師信息素養(yang) 的差異性,也帶來了教學效果的爭(zheng) 議。這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在線教育顛覆了傳(chuan) 統的學習(xi) 過程
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著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知識傳(chuan) 遞的方式,從(cong) 過去傳(chuan) 統的單向傳(chuan) 遞為(wei) 主,轉變為(wei) 多向互動。
鍾秉林指出,在線教學使得學校教師角色發生了轉型,從(cong) 過去知識單向傳(chuan) 遞背景下學生知識的傳(chuan) 授者,轉變為(wei) 在知識多向互動背景下,學生學習(xi) 活動的設計者和指導者。教師角色轉型還帶來學校師生關(guan) 係的變化,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學習(xi) 夥(huo) 伴”的關(guan) 係。
“很多學者倡導構建師生學習(xi) 共同體(ti) ,通過教師引導、師生互動和學生合作來實現教學目標。知識傳(chuan) 遞方式的轉變、教師角色的轉型和師生關(guan) 係的變化,直接衝(chong) 擊到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習(xi) 方式、教學組織形態和教室布局,以及教學管理體(ti) 製機製。” 鍾秉林說。
他同時談到,在線教學正在顛覆傳(chuan) 統的教學和學習(xi) 過程。傳(chuan) 統而言,學生的學習(xi) 過程大致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階段,第一個(ge) 是知識傳(chuan) 輸階段,教師上課講授,學生聽講接收知識;第二個(ge) 階段是知識內(nei) 化階段,通過教師輔導答疑,學生複習(xi) 、做習(xi) 題,並參加必要的教學實驗,將接收到的知識消化吸收、融會(hui) 貫通、真正掌握。而在線教學的誕生,有可能使這個(ge) 過程發生顛覆。
“學生接收知識的過程有可能從(cong) 課堂之上向前移到上課之前,學生在線上通過個(ge) 性化的學習(xi) 來完成。上課的時候,教師就不能以講授為(wei) 主了,必須要引導和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反思、討論,組織學生合作學習(xi) 、習(xi) 題演示,教師進行糾錯和歸納,來實現教學目標。”
鍾秉林表示,要利用在線教學帶來的機遇,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xi) 、合作式學習(xi) 和探究式學習(xi) ,這也是當前國內(nei) 外學校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和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線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學校教育
新的發展格局之下,如何應對在線教育迅猛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鍾秉林認為(wei) ,要主動應對在線教學的新挑戰。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富有時代內(nei) 涵的人才觀、多樣化的質量觀和現代的教學觀;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探索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師素養(yang) ,改善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探索教學管理體(ti) 製機製創新,完善教學質量保障機製。
“後疫情時代,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將成為(wei) 學校教育教學的新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課堂教學質量標準需要完善。我們(men) 不能用傳(chuan) 統的課堂教學評價(jia) 方式去評價(jia) 當前和今後的課堂教學質量,要完善學生的學習(xi) 效果跟蹤評價(jia) 機製和綜合評價(jia) 機製,尤其要探索在線教學的評價(jia) 方式和方法技術。”鍾秉林特別強調。
他同時提醒,要跳出在線教學發展的誤區。課程教學不等於(yu) 學校教育,因此在線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學校教育,在這方麵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炒作概念,片麵誇大作用。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ang) 全麵而有個(ge) 性發展的人才。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學校優(you) 良的辦學傳(chuan) 統、校園文化和校風學風,對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熏陶和催化作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公共關(guan) 係能力、團隊精神和健全人格的養(yang) 成,主要在現實環境之中,通過學校教育、學生群體(ti) 式的學習(xi) ,以及各種形式的社會(hui) 實踐來實現。而在虛擬環境下,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鍾秉林說。
他表示,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要保持敏銳的目光,密切跟蹤發展趨勢;結合校情和課程的規律特點,探索多樣化的課程改革;保持理性態度,避免走入“純技術化”的誤區;要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ang) ,強化教師的育人功能。
“身處互聯網教育時代開啟的黎明時刻,在為(wei) 信息科技革命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的同時,一定要主動適應科技信息創新帶來的教育形態和就業(ye) 市場的變革,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協同創新。” 鍾秉林最後說。
以“在線教育新常態——從(cong) ‘學習(xi) 革命’到‘質量革命’”為(wei) 主題的2020中國國際遠程與(yu) 繼續教育大會(hui) 日前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委員、國家教育谘詢委員會(hui) 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hui) 委員鍾秉林指出,信息技術與(yu) 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要主動適應信息科技創新帶來的教育形態和就業(ye) 市場的變革。
新的時代,教育出現了哪些新的特征?互聯網教學為(wei) 教育帶來哪些變化?如何利用在線教育快速發展契機,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人民網記者在會(hui) 後專(zhuan) 訪了鍾秉林。
從(cong) “上學難”轉變為(wei) “上好學校難”
到去年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3.01萬(wan) 所,各級各類學曆教育在校生2.82億(yi) 人,專(zhuan) 任教師1732.03萬(wan) 人。從(cong) 學前教育、九年義(yi) 務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已經基本普及。尤其是全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突破4002萬(wan) 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51.6%,從(cong) 大眾(zhong) 化進入普及化階段。
“中國教育快速發展,即將進入全麵普及階段。”鍾秉林表示,中國的教育發展水平已經進入了世界中上等水平,對於(yu) 一個(ge) 人口眾(zhong) 多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鍾秉林談到,在新的時代,教育發展也出現了新的特征,體(ti) 現在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即從(cong) 過去的“上學難”轉變為(wei) 現在的“上好學校難”。
“一方麵老百姓迫切要求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我們(men) 都希望孩子能上好學校;另一方麵我們(men) 國家優(you) 質教育資源供給短缺,而且發展不均衡,不充分。”鍾秉林說。
鍾秉林表示,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拓展優(you) 質教育資源,辦好每所學校。這是一個(ge) 長期積累、厚積薄發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國教育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從(cong) 過去的外部式發展轉變為(wei) 以提高質量,優(you) 化結構為(wei) 核心的內(nei) 涵式發展。在這個(ge) 背景下,以互聯網為(wei) 代表的在線教學給我們(men) 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優(you) 質教育資源覆蓋麵帶來了難得的契機。
在線教學促進教育公平與(yu) 質量提升
在鍾秉林看來,在線教學首先可以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以慕課、微課程、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為(wei) 代表的基於(yu) 互聯網的在線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並且走向實用。一方麵,在線教學突破了學習(xi) 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可以實現個(ge) 性化線上學習(xi) ,共享優(you) 質課程資源,擴大優(you) 質教育資源覆蓋麵,有利於(yu) 促進公平和構建學習(xi) 型社會(hui) 。另一方麵,互聯網教學也為(wei) 融合線上線下教學,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xi) 與(yu) 合作學習(xi) ,改革傳(chuan) 統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創造了條件,有利於(yu) 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學習(xi) 效益。
“基於(yu) 互聯網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成為(wei) 我們(men) 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 鍾秉林強調。
在今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麵向兩(liang) 億(yi) 多學生開展了在線教學實踐,有效實現了“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在線教學滿足了學生居家學習(xi) 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優(you) 質教學資源的共享,促進了師生信息素養(yang) 的提升,並且提高了學校的教育治理能力。
鍾秉林認為(wei) ,這項曆史上從(cong) 未有過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將會(hui) 成為(wei) 教育信息化理論與(yu) 實踐創新的重要契機,也將有力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他同時也提出,全麵實施線上教學也帶來一些問題。“教育技術資源配置的區域差異、城鄉(xiang) 差異和校際差異,引發了教育公平問題;學生學習(xi) 的自律性和主動性,家長監督的有效性,以及教師信息素養(yang) 的差異性,也帶來了教學效果的爭(zheng) 議。這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在線教育顛覆了傳(chuan) 統的學習(xi) 過程
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著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知識傳(chuan) 遞的方式,從(cong) 過去傳(chuan) 統的單向傳(chuan) 遞為(wei) 主,轉變為(wei) 多向互動。
鍾秉林指出,在線教學使得學校教師角色發生了轉型,從(cong) 過去知識單向傳(chuan) 遞背景下學生知識的傳(chuan) 授者,轉變為(wei) 在知識多向互動背景下,學生學習(xi) 活動的設計者和指導者。教師角色轉型還帶來學校師生關(guan) 係的變化,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學習(xi) 夥(huo) 伴”的關(guan) 係。
“很多學者倡導構建師生學習(xi) 共同體(ti) ,通過教師引導、師生互動和學生合作來實現教學目標。知識傳(chuan) 遞方式的轉變、教師角色的轉型和師生關(guan) 係的變化,直接衝(chong) 擊到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習(xi) 方式、教學組織形態和教室布局,以及教學管理體(ti) 製機製。” 鍾秉林說。
他同時談到,在線教學正在顛覆傳(chuan) 統的教學和學習(xi) 過程。傳(chuan) 統而言,學生的學習(xi) 過程大致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階段,第一個(ge) 是知識傳(chuan) 輸階段,教師上課講授,學生聽講接收知識;第二個(ge) 階段是知識內(nei) 化階段,通過教師輔導答疑,學生複習(xi) 、做習(xi) 題,並參加必要的教學實驗,將接收到的知識消化吸收、融會(hui) 貫通、真正掌握。而在線教學的誕生,有可能使這個(ge) 過程發生顛覆。
“學生接收知識的過程有可能從(cong) 課堂之上向前移到上課之前,學生在線上通過個(ge) 性化的學習(xi) 來完成。上課的時候,教師就不能以講授為(wei) 主了,必須要引導和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反思、討論,組織學生合作學習(xi) 、習(xi) 題演示,教師進行糾錯和歸納,來實現教學目標。”
鍾秉林表示,要利用在線教學帶來的機遇,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xi) 、合作式學習(xi) 和探究式學習(xi) ,這也是當前國內(nei) 外學校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和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線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學校教育
新的發展格局之下,如何應對在線教育迅猛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鍾秉林認為(wei) ,要主動應對在線教學的新挑戰。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富有時代內(nei) 涵的人才觀、多樣化的質量觀和現代的教學觀;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探索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師素養(yang) ,改善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探索教學管理體(ti) 製機製創新,完善教學質量保障機製。
“後疫情時代,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將成為(wei) 學校教育教學的新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課堂教學質量標準需要完善。我們(men) 不能用傳(chuan) 統的課堂教學評價(jia) 方式去評價(jia) 當前和今後的課堂教學質量,要完善學生的學習(xi) 效果跟蹤評價(jia) 機製和綜合評價(jia) 機製,尤其要探索在線教學的評價(jia) 方式和方法技術。”鍾秉林特別強調。
他同時提醒,要跳出在線教學發展的誤區。課程教學不等於(yu) 學校教育,因此在線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學校教育,在這方麵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炒作概念,片麵誇大作用。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ang) 全麵而有個(ge) 性發展的人才。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學校優(you) 良的辦學傳(chuan) 統、校園文化和校風學風,對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熏陶和催化作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公共關(guan) 係能力、團隊精神和健全人格的養(yang) 成,主要在現實環境之中,通過學校教育、學生群體(ti) 式的學習(xi) ,以及各種形式的社會(hui) 實踐來實現。而在虛擬環境下,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鍾秉林說。
他表示,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要保持敏銳的目光,密切跟蹤發展趨勢;結合校情和課程的規律特點,探索多樣化的課程改革;保持理性態度,避免走入“純技術化”的誤區;要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ang) ,強化教師的育人功能。
“身處互聯網教育時代開啟的黎明時刻,在為(wei) 信息科技革命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的同時,一定要主動適應科技信息創新帶來的教育形態和就業(ye) 市場的變革,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協同創新。” 鍾秉林最後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 張誌勇、李希貴等41人任首屆委員
11月3日記者從教育部獲悉,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教育部原副部長、江蘇省原副省長王湛等41位來自教育領域的知名學者、專家成為首屆委員,聘期四年。[詳細] -
32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獲教育部批準 2021年起可招生
教育部要求各省教育廳加強管理,指導中外合作辦學者堅持正確辦學方向,依法依規辦學,切實引進外方優質教育資源,推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取得實效。[詳細] -
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2020年大學聲譽排名,清北位列世界前20
11月3日晚,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了2020年的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哈佛大學連續10年位居世界聲譽榜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均進入世界聲譽榜前20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