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送教上門”助力脫貧奔小康

發布時間:2020-11-19 08:41:00來源: 青海日報


老師在何玉芬家裏教學。陳俊 攝

  “老師,您好!”一見到魁校長走進家門,何玉芬迅速從(cong) 凳子上站起來,一邊鞠躬一邊向老師問好。

  “這個(ge) 字的拚音已經學會(hui) 了吧,下麵我們(men) 來學習(xi) 怎麽(me) 寫(xie) 這個(ge) 字,跟著我的筆劃一起寫(xie) ,一撇一捺……”

  11月6日是星期五,又到了一周兩(liang) 天的“送教上門”時間。上午10時,在12歲的何玉芬寬敞明亮的家中,校長魁文明手把手教她二年級下冊(ce) 的語文課程。

  作為(wei) 海東(dong) 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梧釋村裏唯一一名需要“送教上門”的學生,何玉芬的情況有些特殊。

  何玉芬從(cong) 小就有先天性癲癇病,在梧釋村教學點讀完小學二年級後,2017年因病情嚴(yan) 重,無法到8公裏以外的鎮中心學校繼續讀書(shu) ,加之母親(qin) 鄧國關(guan) 梅股骨頭壞死,不方便照顧她,所以就由教學點的老師承擔起對何玉芬“送教上門”的任務。

  “雖然他們(men) 家是貧困戶,但是小兩(liang) 口勤快得很,縣上組織了挖掘機和刺繡培訓班,什麽(me) 都不會(hui) 的他們(men) 還學得有模有樣,何玉芬的父親(qin) 何西誌一年能出去開六七個(ge) 月的挖掘機,每個(ge) 月可掙九千多元,鄧國關(guan) 梅在家閑時做刺繡,準備過段時間賣給前來收購的刺繡公司。”海東(dong) 市紀委監委駐梧釋村“第一書(shu) 記”蘇誌強正向我介紹她家的情況時,鄧國關(guan) 梅從(cong) 另外一間房子抱來一遝自己的刺繡作品,給我們(men) 一一展示。

  天道酬勤,2017年至2019年,何西誌用產(chan) 業(ye) 發展資金搞起養(yang) 羊產(chan) 業(ye) ,每年有3萬(wan) 元的經濟收入,眼看著日子越過越好了,脫了貧的何西誌一家往致富奔小康的方向發展。

  “這兩(liang) 年的豬肉價(jia) 格好,我決(jue) 定把產(chan) 業(ye) 從(cong) 養(yang) 羊改成養(yang) 豬,今年先養(yang) 了50頭,打算明年過年前後就可出欄。媳婦的病去年也做了手術,恢複得挺好。學校還會(hui) 時不時送來些孩子的衣服、玩具和營養(yang) 餐。你看我們(men) 現在住著大房子,錢也掙上了,老師還能上門教娃娃,這麽(me) 好的日子再要啥哩。”何西誌說,我一定要通過自己的雙手致富,絕不返貧。

  翻看魁校長拿著的民和縣義(yi) 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殘疾學生送教記錄表,裏麵詳細記錄著每次教何玉芬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表。除了教文化課,還會(hui) 教授舞蹈、唱歌、語言交流以及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

  “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海東(dong) 市紀委監委駐村工作隊十分注重教育扶貧,對村裏的適齡兒(er) 童加大控輟保學力度,積極協調學校開展‘送教上門’,梧釋村教學點4名老師用愛心、用知識加入到斬斷代際傳(chuan) 遞的行列中,用教育扶貧助力梧釋村打贏脫貧攻堅戰。”蘇誌強說,現在海東(dong) 市正在掀起“苦幹六十天、圓滿收好官”熱潮,作為(wei) 駐村第一書(shu) 記,我們(men) 要以實際行動,讓脫貧成果持續鞏固,脫貧質量更高成色更足,脫貧收官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