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西藏職業技術學院:從“好就業”到“就好業”

發布時間:2021-01-11 09:24:00來源: 西藏日報

  圖為(wei) 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丁真達珍創新團隊參加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全國總決(jue) 賽時合影。


圖為(wei) 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丁真達珍創新團隊設計的產(chan) 品全家福。


圖為(wei) 外聘老師在給該校服裝專(zhuan) 業(ye) 學生講授製衣設計流程。


圖為(wei) 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丁真達珍創新團隊創新項目總結白板 。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章正 王莉 攝

  2020年11月16日23時,在廣州的一家酒店,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參賽選手,已經連續熬夜七八天了,可是最後講解稿寫(xie) 好了,又被推翻了。負責主講的藏族姑娘丁真達珍,沒忍住,眼淚一下子奪眶而出。

  “怎麽(me) 辦啊?我不能讓大家之前的努力白費!”丁真達珍哭著說。陪著熬了幾宿的援藏女老師方麗(li) ,試圖安慰,卻也沒控製住,兩(liang) 人相擁,放聲大哭。

  此時,壓力籠罩在11位隊員身上。一刻鍾後,丁真達珍用紙巾按了按淚痕,重新收拾心情,又走回大家中間,開始講解稿的再次修改。

  2020年11月18日下午,走出賽場,這群年輕人,內(nei) 心忐忑,不願離開,拿著手機觀看比賽的現場直播。當分數現場公布的一刹那,丁真達珍與(yu) 老師方麗(li) ,對視了一下,再次擁抱在一起,大喊,“我們(men) 贏了!”。

  他們(men) 創造了西藏高校的曆史。這個(ge) 團隊的項目《瑪旁雍措·蓮華之寶》,成功斬獲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全國總決(jue) 賽的全國金獎。他們(men) ,實現了自治區在全國高水平創新創業(ye) 競賽獲得金獎零的突破。

  全國金獎背後的秘訣是什麽(me) ?秘訣就在於(yu) 改革,重構教育方式,學生更出彩;讓學生就業(ye) ,麵向市場,更有底氣。

  從(cong) 一組數據便可以看到,學校改革的成果。該校畢業(ye) 生就業(ye) 率從(cong) 2018年的70%,2019年的89%,躍升成為(wei) 2020年的95.17%。

  這是一場漂亮的就業(ye) “逆襲戰”,也是一場西藏職業(ye) 教育的奮力轉型。

  從(cong) 曆史來看,這所學校的底子很薄。

  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幾年前,一度讓該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副院長采守寬很是著急,決(jue) 心要改變。

  很快,他就發現,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的學生有不一樣的優(you) 勢:一是,學生們(men) 的家庭負擔並不重,家庭貧困孩子上學,政府幫助家庭解決(jue) 了後顧之憂,加之脫貧政策到位,學生們(men) 並沒有養(yang) 家的壓力;二是,隨著國家對就業(ye) 的重視,隻要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就業(ye) 並不難,加上國家對創新創業(ye) 的鼓勵,學生的創業(ye) 與(yu) 就業(ye) 環境不錯。

  “育人,這是學校的責任。”采守寬意識到,學校應該找到一條途徑激發這些學生的潛能。

  難就難在如何破題,采守寬想到學校是時候進行一場改革,是更高水平的教育供給側(ce) 改革。

  改革的第一招,學校提升學生專(zhuan) 業(ye) 課的學習(xi) 能力。“專(zhuan) 業(ye) 課水平一定要過硬,對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場倒逼。”采守寬說。

  從(cong) 老師的上課效果,到學生的出勤率、畢業(ye) 成績都進行嚴(yan) 格的考評。有一組數據顯示,通過嚴(yan) 格的考核,每年該校有5%的學生不能按時畢業(ye) ,需要“回爐”才能拿到學曆。

  擺在學校麵前的是,第二個(ge) 難題。基本合格的學生,一定能在就業(ye) 市場上受到歡迎嗎?顯然,並不如此。

  “我們(men) 培養(yang) 的不是‘乖學生’,而是有市場‘競爭(zheng) 力’的學生。”一位學校領導說。

  改革第二招,學校通過創業(ye) 教育,提升學生的就業(ye) 能力。

  前幾年,正時值國家提出創新創業(ye) 。學校順勢而為(wei) ,用創業(ye) 教育倒逼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該校將創新創業(ye) 課程納入到培養(yang) 的全過程,課程主要有《大學生就業(ye) 指導》《創新創業(ye) 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基礎》《西藏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實踐》。

  這是一種新探索,各種疑問也紛至遝來。最有代表性的質疑是,既然創業(ye) 貫穿於(yu) 每名學生的培養(yang) 過程,是不是意味著要求每一位同學都去創業(ye) ?

  “恰恰相反,我們(men) 沒有一刀切,而是用這樣的教育方式,改變學生的就業(ye) 觀念,讓他們(men) 更加了解市場。”采守寬說。

  記者在實地調研中,遇到學習(xi) 唐卡專(zhuan) 業(ye) 的貢秋拉加,1998年出生的他,11歲就學習(xi) 傳(chuan) 統的唐卡繪畫。他的老師說,他很有天賦,專(zhuan) 業(ye) 課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

  問及創業(ye) 課程是否對他有用,貢秋拉加毫不猶豫回答:“當然有用,給我很大的啟發。”從(cong) 2019年到2020年,他一共賣出了4幅大唐卡和十幾幅小唐卡,收入一共7萬(wan) 多元,不僅(jin) 有了富餘(yu) 的生活費,還能補貼家用。

  像他這樣的受益者並不是孤例,學校還有很多。

  學校形成一個(ge) 新共識:創業(ye) 教育不是要“乖學生”,而是要“創新者”。背後轉變,正是創業(ye) 教育已經走出狹隘的定義(yi) 。

  因材施教,是這個(ge) 學校最大的特色。若發現有創業(ye) 意願的學生,學校還會(hui) “扶上馬送一程”。

  2018年,學校成立了創新創業(ye) 學院。學校打破常規,引入了拉薩本地有實戰經驗的創業(ye) 導師,開設了“創新創業(ye) 精英班”,人數不多,每期50人。

  隨機旁聽了課程,記者發現,務實的課程,切中創業(ye) 要害。從(cong) 如何注冊(ce) 公司,再到創業(ye) 項目選擇,甚至如何麵對創業(ye) 失敗,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生和老師直麵的互動問題。學校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8.6%的學生認為(wei) 創新精英班的課程,從(cong) 中收獲很大。

  當然,這還不夠。創業(ye) 教育必須把眼光放在市場。學校聯係到內(nei) 地資本,對具備一定市場運作能力的創業(ye) 團隊進行資本注入。目前,已有華圖等資本投入,對17個(ge) 團隊進行了35萬(wan) 元的資金扶持。

  投入,產(chan) 生效果。從(cong) 2018年底開始運營,該校先後孵化19個(ge) 創業(ye) 公司或項目,在校生創辦企業(ye) 或項目18個(ge) ,帶動創業(ye) 70餘(yu) 人,其中艾巴倉(cang) 電子商務平台等11個(ge) 項目實現工商注冊(ce) ,實現盈利40餘(yu) 萬(wan) 元。

  在學校榮譽牆上,便可發現新的變化。該校被評為(wei) 首批自治區級深化創新創業(ye) 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學生在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ye) 比賽中,先後榮獲自治區級榮譽20項,國家級榮譽11項。

  “這是一個(ge) 艱難的過程,但一步一個(ge) 腳印,走得很紮實!”在采守寬看來,用創業(ye) 教育倒逼學生的綜合素質,已初見成效。背後的轉變,在於(yu) 學校轉向因材施教,重構了教育邏輯的鏈條。

  學生和家長有這樣一種觀念,認為(wei) 就業(ye) “在本地”比“走出去”更好;還有一種,“公招”成為(wei) “公家人”的思想根深蒂固。

  “這不能怪學生家長安於(yu) 現狀,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的是我們(men) 部分教師思想認知的滯後。”采守寬一針見血指出。

  若要在就業(ye) 中突圍,須先在思想上破冰。

  方法,必須在打通教師的“思想梗阻”。學校通過就業(ye) 創業(ye) 年度總結大會(hui) 、月推進會(hui) (沙龍)、周例會(hui) 和主題培訓等,統一了全校教師的思想認識。

  學生的觀念如何改變?

  “改變學生的觀念,不能光靠說教,關(guan) 鍵在於(yu) 讓他們(men) 嚐試著走出去。”該校副院長程曉盈說,作為(wei)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援藏的教師,他決(jue) 心改變。

  觀念之變,談何容易。但一定得打破這樣的僵局。2017年,程曉盈聯係一些區外企業(ye) ,沒想到卻碰壁了。

  無奈之下,他逼著自己梳理了一遍認識的涉農(nong) 企業(ye) ,拿出自己一切可用的資源為(wei) 學生提供區外實習(xi) 機會(hui) 。

  “我天天給企業(ye) 打電話聯係,時間最長的一家,聯係了幾個(ge) 月,終於(yu) 拿下來了。”程曉盈說。

  2018年,一家內(nei) 地的涉農(nong) 企業(ye) ,答應接收實習(xi) 生,條件是隻能來8名學生,其中6名男生,2名女生。

  正當他信心滿滿,發動2016級學生報名時,學生都在觀望,沒人報名。兼職班主任的他,挨個(ge) 找班裏的學生談話動員,勉強湊夠人數。

  實習(xi) 之旅,老師引路。當年5月,程曉盈帶著8名學生從(cong) 拉薩出發,乘坐了45個(ge) 小時火車,輾轉來到江蘇的這家企業(ye) 。

  這一路,他一直給學生打氣,“有學校作為(wei) 後盾,你們(men) 不要有顧慮。”

  這是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曆史上,第一次派學生到區外實習(xi) 。可意外接踵而來。5月9日,他把學生安頓好之後,11日,就返回拉薩。他沒想到一個(ge) 學生12日就悄悄跑回拉薩。

  學生初到實習(xi) 崗位狀況百出。程曉盈接到學生信息,“程院長,我們(men) 要給豬打針很緊張,兩(liang) 個(ge) 小時都打不了10頭豬,怎麽(me) 辦?”“老師,我們(men) 要給豬打針,我很緊張,一個(ge) 下午,師傅能打五六百頭豬,我10頭都打不了,怎麽(me) 辦?”

  “多練習(xi) 練習(xi) ,熟練就好。”他雖然這樣回複,但是內(nei) 心卻沒有底,學生到底能否適應?

  時間能說明一切。兩(liang) 周後,這個(ge) 學生又發來信息,“老師,我現在掌握技巧了,一個(ge) 下午就能打600多頭豬,師父還讓我教新來的員工呢!”

  程曉盈鬆了一口氣,心想:“這群孩子真不能低估他們(men) 的適應能力,好樣的!”

  與(yu) 想象不一樣的區外實習(xi) ,很快在學生中傳(chuan) 開。

  有了學生基礎,事情就好辦了。2019年,區外實習(xi) 計劃在該院全部專(zhuan) 業(ye) 推開,2020年,程曉盈反複考察企業(ye) ,報名參加區外實習(xi) 的人數超過百人。

  區外實習(xi) ,一下子改變了學生的觀念。

  與(yu) 其說這是一種打開就業(ye) 通道的方式,倒不如說區外實習(xi) ,倒逼了學校培養(yang) 模式的改變。這為(wei) 學生們(men) 打開一扇“新窗戶”,讓學生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在看似不經意間,學生專(zhuan) 業(ye) 學習(xi) 與(yu) 就業(ye) 需求的“任督二脈”被打通了。

  學生走出去,產(chan) 生了實實在在的“溢出效應”。

  學生獲得了企業(ye) 的一致好評:肯吃苦,不怕髒不怕累,做事認真。

  口碑,源於(yu) 學生的實幹。

  前段時間,利用周末少有的空閑,采守寬去河北漢世偉(wei) 食品有限公司看望實習(xi) 就業(ye) 的學生。他發現,2020年4月17日到崗工作的2020屆畜牧獸(shou) 醫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邊巴次仁,工作了8個(ge) 月,竟然競聘成了這家公司的產(chan) 房主管,收入從(cong) 實習(xi) 期的月收入四五千元,直接躍升到了一萬(wan) 元。

  “你們(men) 學校的學生表現非常好!”公司老總鄧瑞林告訴采守寬,如果按照這個(ge) 成長速度,這個(ge) 實習(xi) 生過兩(liang) 年可以競聘副廠長,收入會(hui) 在這個(ge) 基礎上再翻一番。

  就業(ye) ,對於(yu) 職校孩子至關(guan) 重要,關(guan) 乎能否改變整個(ge) 家庭的命運。

  采守寬感歎:“我們(men) 有7000多名學生,大部分來自農(nong) 村,教育者的擔子很重,一個(ge) 孩子背後就是一個(ge) 家庭,讓孩子就好業(ye) ,意味著改變一個(ge) 家庭的命運。”

  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如何答題?

  不妨看這樣一組就業(ye) 數據,該校2020年應屆畢業(ye) 生共1512人,截至2020年9月1日已就業(ye) 人數1439人,就業(ye) 率95.17%,提前完成2020年底前就業(ye) 率達到90%的目標。

  如果再對2020年的就業(ye) 數據進行分析,就可以發現其中的亮點:

  區外就業(ye) 創新高,達到193人,超過了總就業(ye) 人數的10%,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蘇、甘肅、北京、遼寧、重慶、天津等地。

  市場就業(ye) 創新高,學校共實現央企、國企、行業(ye) 龍頭企業(ye) 等重點企業(ye) 組團式就業(ye) 420人。

  困難家庭學生就業(ye) 創新高,困難群體(ti) 畢業(ye) 生387名,就業(ye) 率為(wei) 97.42%。零就業(ye) 家庭占畢業(ye) 生總數的21.41%,就業(ye) 率91.05%。

  校企合作崗位創新高,校企合作的50多家大型企業(ye) 提供就業(ye) 崗位3000多個(ge) ,實現畢業(ye) 生企業(ye) 就業(ye) 600多人。

  對於(yu) 一所西藏的職業(ye) 院校,這樣的成績著實來之不易。秘訣無他,唯有麵向市場,才能廣開就業(ye) 路徑。因材施教,必須要有市場意識。

  該校招生與(yu) 就業(ye) 處處長許震宇告訴記者,從(cong) 2019年9月1日至今,該校麵向2020屆畢業(ye) 生共舉(ju) 辦155場招聘會(hui) ,提供線上線下就業(ye) 崗位103275個(ge) 。

  就業(ye) 數據的背後,學生的就業(ye) 觀念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學生們(men) “公招”“等靠”“觀望”的態度少了,“先就業(ye) 後擇業(ye) ”“早就業(ye) ”“主動就業(ye) ”的觀念多了。

  盡管2020年就業(ye) 答卷不錯,但采守寬卻充滿著危機意識。學校的“好就業(ye) ”已經基本實現,可是“就好業(ye) ”卻還在前進的路上。

  “其中就業(ye) 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有業(ye) 不就’與(yu) ‘無業(ye) 可就’並存。”許震宇坦言。

  從(cong) 深層次來看,目前學校已經具備了就業(ye) 體(ti) 係,可是這所學校隻有380名正式教師編製,在具體(ti) 的工作中難以做到精準指導每一名學生。

  學校如何答題?“學校不能被動等待,不能被困難給困住,不然沒有任何出路。”在一次最近的學校會(hui) 議中采守寬提出。

  該校向教育廳、財政廳共爭(zheng) 取1103.76萬(wan) 元專(zhuan) 項師資聘任經費,采取購買(mai) 服務的方式從(cong) 社會(hui) 和行業(ye) 企業(ye) 招聘緊缺教師,第一批次擴招聘任38人,第二批次擴招聘任42人,組建專(zhuan) 兼一體(ti) 化、“雙師型”教師比例較高的師資隊伍,基本滿足了學校的需求。

  最近,該校上下形成一個(ge) 共識——向內(nei) 涵式發展要動力,推進“好就業(ye) ”向“就好業(ye) ”的提升。

  如今,學校已經拿出方案開始行動:

  提質,學校進一步下沉就業(ye) 指導,提升就業(ye) 服務,要著力跳出就業(ye) 看就業(ye) 、跳出就業(ye) 抓就業(ye) ,從(cong) 頂層設計出發,轉變學生就業(ye) 觀念,做好職業(ye) 規劃,朝著“提質”轉型;

  引導,學校千方百計的跑市場、拓渠道、擴崗位,引導畢業(ye) 生到央企國企、民營私企、中小微企業(ye) 等各類企業(ye) 就業(ye) ,引導返鄉(xiang) 創業(ye) 、基層就業(ye) 和區外就業(ye) ;

  跟蹤,學校加大畢業(ye) 生就業(ye) 跟蹤回訪力度,精準統計畢業(ye) 去向和就業(ye) 信息,加強對畢業(ye) 生後續的就業(ye) 服務。

  “隻有真正迎難而上、滾石上山,不惜一切代價(jia) 提高學生的就業(ye) 質量。”采守寬說。

  如今,這場轉型,還在繼續。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