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半月談》刊文:黨史教育挺進青少年陣地

發布時間:2021-02-23 10:57:00來源: 新華社

  2月25日出版的第4期《半月談》刊發郭敬丹、陳席元的文章《黨(dang) 史教育挺進青少年陣地》。摘要如下:

  創新黨(dang) 史教育,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工作,是當下的重要課題。創新黨(dang) 史教育形式,不斷激活青春動能,正讓黨(dang) 史教育熱潮在青少年群體(ti) 中澎湃湧流。

  網上黨(dang) 課講活紅色故事

  “這本書(shu) ,我們(men) 一讀再讀。每次讀,都會(hui) 感歎它的品格和力量。”像嘮家常一樣,一節黨(dang) 課開始了。“曠世宣言驚風雨”的主題之下,講的就是那本“區區一萬(wan) 多字卻一經問世就震動整個(ge) 歐洲的小冊(ce) 子”——《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

  這是“給90後講講馬克思”音頻黨(dang) 課中的一節。2018年4月以來,共19集、每集約一刻鍾的“給90後講講馬克思”上線喜馬拉雅、蜻蜓FM等平台,在上海乃至全國年輕聽眾(zhong) 中間引發“追劇”效果。

  係列黨(dang) 課還原偉(wei) 人平凡的一麵,並在有限的時間內(nei) 立足現實闡釋經典理論,通過音頻的形式充實年輕人的“碎片時間”,讓思想理論教育進入日常生活。

  這一網紅黨(dang) 課的幕後創作者,來自中共上海市委黨(dang) 校、上海市黨(dang) 建服務中心等單位。“對年輕人來說,馬克思可能是‘熟悉的陌生人’。”中共上海市委黨(dang) 校副校長曾峻說,創新黨(dang) 課形式,讓年輕人理解偉(wei) 人的思想根植於(yu) 時代和實踐,讓年輕人理解宣言不是“板起臉講道理的論文”,而是內(nei) 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理論著作、文學著作。

  文創產(chan) 品挖掘紅色IP

  “望誌路106號”冰箱貼、“樹德裏”筆記本、放有“密函”的文創套盒……這些由中共一大會(hui) 址紀念館文創團隊研發的“又紅又潮”的產(chan) 品,讓紅色曆史有了新的傳(chuan) 播載體(ti) 。

  “年輕的朋友來到紀念館參觀,我們(men) 既關(guan) 注他們(men) 能看到什麽(me) ,也思考他們(men) 能從(cong) 一大會(hui) 址帶走什麽(me) 。”中共一大會(hui) 址紀念館副館長宋依璿說,紀念館以12萬(wan) 件館藏為(wei) 基礎,精心提取紅色元素,通過文創產(chan) 品還原背後故事,啟發新一代奮鬥者思索、理解黨(dang) 的初心使命。

  一段段黨(dang) 史故事自帶IP屬性,以此為(wei) 基礎的紅色文創讓紅色教育走出場館,傳(chuan) 播更遠。2020年,中共四大紀念館發布了以館內(nei) “工農(nong) 聯盟”主題雕塑為(wei) 原型的“Q版”人物設計盲盒。“傳(chuan) 播紅色文化也能跨界。”中共四大紀念館館長童科說。

  線下研學拓寬紅色陣地

  自2019年起,中共一大會(hui) 址紀念館就策劃推出“話說一大:聽00後講建黨(dang) 故事”中小學生研學活動,讓“小小少年”用稚嫩童音講述他們(men) 學習(xi) 到的建黨(dang) 小故事。活動中,蘇浙滬三地的00後學生實地走訪紅色地標、學習(xi) 調研、收集資料、撰寫(xie) 文章,在研學中與(yu) 紅色曆史“隔空對話”。

  “這樣的研學活動,讓孩子們(men) 在建黨(dang) ‘大曆史’麵前不再隻是聽眾(zhong) ,他們(men) 自己也可以成為(wei) 講述者。”中共一大會(hui) 址紀念館副館長徐明表示,研學活動鼓勵孩子們(men) 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愛國情感,成為(wei) 青少年的政治啟蒙,有利於(yu) 流淌紅色血脈,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2019年7月,坐落於(yu) 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上的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建起了“小紅梅”青年學習(xi) 社。該學習(xi) 社不斷拓寬黨(dang) 史教育路徑,突出思想性和戰鬥性,從(cong) 青年化語言、青年化體(ti) 驗、青年獲得感三方麵入手,幫助青年群體(ti) 明辨是非、澄清謬誤。

  在曾峻看來,過去黨(dang) 史教育得不到年輕人青睞,主要是沒有立足他們(men) 所處的現實環境去闡釋黨(dang) 史,容易“就當時講當時”。

  “話說得太滿,反而不真實。平凡人做出偉(wei) 大的事,更顯得偉(wei) 大,推向極端反而不好。”曾峻說,年輕人思想活躍,有好奇心,生硬灌輸往往適得其反,在黨(dang) 史教育過程中強調“就現在講當時”,青少年的接受程度才會(hui) 高。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