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

發布時間:2021-03-26 09:05:00來源: 西藏日報

  《新時代愛國主義(yi) 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在普通中小學,將愛國主義(yi) 教育內(nei) 容融入語文等學科的教學當中。”這為(wei) 新時代愛國主義(yi) 教育指明了重要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結合平時語文學科教學實踐,筆者從(cong) 識字教學、誦讀教學、閱讀教學三個(ge) 方麵對落實這一要求進行了淺析。

  識字教學中的愛國主義(yi) 教育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段(一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ei) 容,其內(nei) 容豐(feng) 富且多樣性顯著,包括看圖識字、韻語識字、字族文識字、字謎識字等,課文編排充滿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色彩。例如,《春夏秋冬》一課為(wei) 看圖識字課,內(nei) 容以扇形圖畫呈現,由兩(liang) 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由一組與(yu) 四季相關(guan) 聯的詞語以及由這些詞擴展的短語組成,表現了四季最有代表性的季節特點。第二部分借鑒了傳(chuan) 統文學的一些表達方式,呈現的是兩(liang) 行意義(yi) 相關(guan) 聯的詞和短語,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多姿多彩的美好畫麵。這些詞和短語不僅(jin) 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語言典雅,富有文化內(nei) 涵,加上圖文對照,便於(yu) 誦讀,有助於(yu) 學生理解詞義(yi) 、識記字形,感受漢語言文化之美。這樣一節識字課,看似簡單,實則是教師向學生傳(chuan) 遞著漢字文化,學生不僅(jin) 能夠掌握生字的寫(xie) 法,而且能夠受到漢字文化的熏陶,進而激發熱愛中華傳(chuan) 統文化。

  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識字寫(xie) 字教學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教師要重視利用識字教學來落實愛國主義(yi) 教育。同時,還要注重從(cong) 漢字的淵源和含義(yi) 著手,善於(yu) 運用漢字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教育學生,讓學生在學習(xi) 漢字的同時懂得漢字中所蘊含的思想,進而讓學生熱愛祖國的文字,對祖國文化產(chan) 生自豪感。

  誦讀教學中的愛國主義(yi) 教育

  小學語文教科書(shu) 中包含豐(feng) 富的愛國主義(yi) 內(nei) 容,比如,愛國主義(yi) 的詩歌、愛國名句等,這些愛國主義(yi) 內(nei) 容往往結合兒(er) 童的天性和成長規律,有著朗朗上口的韻律,讓學生在朗誦時感受祖國語言的優(you) 美,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ti) 驗。就這個(ge) 意義(yi) 而言,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yi) 教育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相關(guan) 文本的語調、韻律、節奏的感悟來體(ti) 會(hui) 文本的內(nei) 容和情感,從(cong) 而讓愛國主義(yi) 情感“潤物細無聲”地撲麵而來。

  課文《姓氏歌》是根據傳(chuan) 統蒙學讀物《百家姓》編寫(xie) 成的韻語識字課,以朗朗上口的兒(er) 歌呈現。本課節奏輕快、有問有答、有分有合,讀起來富有韻律美,十分適合學生朗讀。全文共兩(liang) 小節,第一小節前四行采用一問一答,分別以自我介紹和介紹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張”,後兩(liang) 行采用三字一句的形式介紹了兩(liang) 組音近姓氏“胡、吳”“徐、許”。第二小節列舉(ju) 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8個(ge) 姓氏以及“諸葛、東(dong) 方、上官、歐陽”4個(ge) 複姓,表明中國姓氏之多和中國姓氏的多樣性。全文讀起來節奏明快,易於(yu) 理解和背誦。教學本課時,教師可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體(ti) 會(hui) 兒(er) 歌句式整齊、句尾押韻的特點,在誦讀中升華學生的愛國情感。

  閱讀教學中的愛國主義(yi) 教育

  結合低年段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教材選取了《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記敘文。學習(xi) 這篇課文,不僅(jin) 能讓學生了解革命傳(chuan) 統故事,激發他們(men) 對人民領袖的敬愛之情,還能使學生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學會(hui) 感恩,懂得珍惜。

  課文中有許多帶輕聲的詞語,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跟讀等方式,指導讀好“村子、時候、地方”這幾個(ge) 詞語中兩(liang) 個(ge) 字前後輕重的變化。有一些句子還帶有陌生的新詞,學生讀起來有難度,所以在指導句子朗讀時,可以先讓學生讀詞語,再連起來讀句子,以便減輕難度。如,“瑞金城外有個(ge) 村子叫沙洲壩”,先分別讀詞語“瑞金城外”“村子”“沙洲壩”,再連起來讀句子。又如,“毛主席就帶領戰士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挖了一口井”,先讀詞語“帶領”“戰土”“鄉(xiang) 親(qin) 們(men) ”,再讀句子。通過這樣的閱讀,學生很容易掌握課文相關(guan) 語句的節奏,而反複朗讀又能加深對內(nei) 容的理解,進而產(chan) 生情感上的共鳴,喚起他們(men) 對革命領袖的敬仰之情,感受軍(jun) 民魚水之情,從(cong) 而達到愛國主義(yi) 教育的目的。

  課文《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yi) 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遙遠的新疆看天山的雪蓮,抒發了邊疆兒(er) 童向往了解首都北京,北京兒(er) 童向往邊疆的美好心願。

  全文共有兩(liang) 個(ge) 自然段,分別借兩(liang) 個(ge) 孩子之口講述。第一自然段是身處新疆的“我”從(cong) 媽媽口中了解了北京,渴望去看看北京。第二自然段是身處北京的“我”從(cong) 爸爸口中了解了新疆,產(chan) 生了去看看新疆的願望。課文中“彎彎的小路、遙遠的北京城、雄偉(wei) 的天安門”等偏正短語較多,而帶有偏正短語的長句子又是學生的朗讀難點。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指導法:一是讀好詞語。朗讀的難點在於(yu) “北京天安門”“壯觀”同個(ge) 詞語中的前後鼻音的轉換,要引導學生借助拚音、同桌互讀等方式將詞語讀正確,做到連詞讀。二是讀好短語。通過範讀、學生跟讀等方式指導將助詞“的”讀得又輕又短。值得注意的是,偏正短語中的修飾詞賦予事物具體(ti) 形象,通過師生對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讀出短語的韻味。如,老師問:“怎樣的小路?”學生答:“彎彎的小路。”三是讀好長句子。文中有許多由偏正短語組成的長句子,朗讀指導時可以先讀好偏正短語,然後讀好句子。如指導讀句子“遙遠的北京城,有一座雄偉(wei) 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yi) 式非常壯觀”,先讀好“遙遠的北京城”“雄偉(wei) 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yi) 式”,然後連起來讀句子。

  此外,在指導學生讀好帶有感歎號的句子方麵,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朗讀句子,句1:我想去看看。句2:我多想去看看!句3: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讓學生在比較讀中體(ti) 會(hui) 感歎句與(yu) 陳述句的區別,體(ti) 會(hui) 反複手法所蘊含的強烈情感。在教學中,要注意聯係上下文,體(ti) 會(hui) 文中“我”的感受,體(ti) 會(hui) “我”想去看看外麵的世界的強烈感情,引發情感共鳴,讀出真情實感,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作者單位:洛陽市天津路小學)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