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師生將書桌搬到田間地頭 用科技創新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楊明顯,常常把暑假用來出差,這個(ge) 暑假也一樣。自7月13日放假以來,他已經去了四川寶興(xing) 、萬(wan) 源、得榮、雅江、巴塘等5個(ge) 縣(市),橫跨川東(dong) 、川西,為(wei) 各地蜂農(nong) 提供技術指導。
7月,楊明顯帶著6名學生來到四川省萬(wan) 源市的紅旗村。因為(wei) 有豐(feng) 富的中藥材資源,可以作為(wei) 優(you) 質蜜源,紅旗村發展了養(yang) 蜂產(chan) 業(ye) 。幾年前因為(wei) 一個(ge) 科研項目,楊明顯曾在當地搞了兩(liang) 年的研究。項目結束後,當地老百姓一直和他保持著聯係。
在紅旗村,楊明顯注意到,一些蜂農(nong) 不懂得要根據不同蜜源的盛花期來調解蜜蜂的群勢(蜂群強弱程度),導致蜂蜜產(chan) 量不高。在給蜂農(nong) 做技術指導時,楊明顯特別點出這個(ge) 要害,一些蜂農(nong) 恍然大悟,注意到了“在先前養(yang) 蜂過程中,一直存在但被忽視的問題”。
楊明顯說,養(yang) 蜂雖然是較為(wei) 小眾(zhong) 的產(chan) 業(ye) ,但是這幾年隨著脫貧攻堅的推進,蜜蜂養(yang) 殖在各地越來越普遍。不少地方因地製宜發展蜜蜂產(chan) 業(ye) ,對養(yang) 蜂技術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楊明顯常常接到來自各地的電話邀請,蜂農(nong) 、各地農(nong) 業(ye) 科技部門的專(zhuan) 家、農(nong) 村基層幹部……他們(men) 在遇到技術問題的時候,就會(hui) 向這位蜜蜂研究專(zhuan) 家求助。
農(nong) 村基層對技術的需求有多大?楊明顯說:“我如果不上課,天天出差都有事做。”暑假成了他走進田間地頭的最好時間,科技帶給養(yang) 殖戶的收益也是實打實的。數據顯示,在寶興(xing) 縣,養(yang) 蜂的農(nong) 民比過去平均增收9010元/年,在萬(wan) 源市,農(nong) 戶養(yang) 蜂的增收也達到7000-1.2萬(wan) 元/年。
不光是楊明顯,同事們(men) 的暑假也不輕鬆。楊明顯說,研究養(yang) 兔、養(yang) 牛、養(yang) 豬的同事們(men) 也常常接到各地的技術求助,他們(men) 都會(hui) 盡己所能去幫助農(nong) 民和養(yang) 殖戶,履行一名大學教師、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職責。
“2021年,江蘇鎮江句容市戴莊村越光有機再生稻頭季收割、開鐮!”8月7日,隨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ya) 夫的一聲令下,兩(liang) 台輕盈小巧的收割機駛入戴莊南莊自然村的稻田,在田間靈活敏捷地前行、轉彎。
這兩(liang) 台價(jia) 值30萬(wan) 元的“小鐵牛”是新型的水稻聯合收割機,由江蘇大學為(wei) 戴莊越光有機再生稻量身定製並贈送,是學校落實“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的舉(ju) 措之一。
“你看它,履帶變窄了,隻有35厘米,割幅加寬到了2.8米,保證了小身型、低碾壓、高效率。”收割機研發者、江蘇大學農(nong) 業(ye) 工程學院教授李耀明介紹,團隊經過4年多時間研發和試驗,與(yu) 沃得農(nong) 機聯合研發出了這款低碾壓率的聯合收割機。
根據水稻種植收割的實際情況,李耀明團隊又進一步加寬割幅、縮窄履帶,讓機器的嘴更“寬”、腳更“細”、身更“輕”,“這樣就保證了碾壓率僅(jin) 有25%,比傳(chuan) 統機型碾壓率降低了一半,增產(chan) 效果更好。”
今年3月,江蘇大學把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搬到了戴莊的田間地頭,除了捐贈兩(liang) 台收割機,還組建亞(ya) 夫智能農(nong) 機創新服務團隊,實時跟蹤服務。
“立足於(yu) 學校農(nong) 機特色,我們(men) 幫助戴莊解決(jue) 收獲難題,努力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江蘇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袁壽其表示,學校將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為(wei) “我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的實際行動,用科技創新成果幫助農(nong) 民豐(feng) 收、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越光稻很有名氣,種植這種水稻是當地農(nong) 民增收的渠道之一。但是受到台風影響,今年的越光稻有一點倒伏。作為(wei) 戴莊有機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研究員,趙亞(ya) 夫一直擔心會(hui) 對產(chan) 量帶來影響,但是看到“小鐵牛”現場作業(ye) 情況,又有了信心,“第一茬產(chan) 量每畝(mu) 估計在650斤左右,第二茬在去年200多斤基礎上,今年有可能提高到300斤以上。”
收獲現場,李耀明一直蹲在田間查看,他指著收割後的稻田,很是欣慰:“一巴掌按下去,田裏遺留的稻粒不超過5粒,比普通收割機會(hui) 餘(yu) 下20粒左右有了提高,收割盡可能減損就是在為(wei) 農(nong) 民增收。”
“光這個(ge) 兩(liang) 季稻的經濟效益,農(nong) 民一畝(mu) 地淨收益可以達到3000元。”一天10畝(mu) 的收獲效率也讓趙亞(ya) 夫十分滿意,他表示,有了這樣的收獲幫手,明年戴莊將把越光稻種植麵積從(cong) 500畝(mu) 提升到1000畝(mu) ,並用3-5年時間,在句容發展越光有機稻1.5萬(wan) 畝(mu) 。
開展義(yi) 診、為(wei) 居民提供保健服務、為(wei) 老年人作疾病預防宣講……為(wei)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讓青年學子在實踐中長才幹、作貢獻,今年暑期,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組織開展了“三下鄉(xiang) ”社會(hui) 實踐活動,共有235支誌願服務團隊、2200餘(yu) 名師生奔赴全國各地。
在黑龍江省延壽縣加信鎮新建村,社會(hui) 實踐團的同學們(men) 到患病村民家中走訪,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為(wei) 其建立健康檔案。他們(men) 通過微信群建立“雲(yun) 醫小組”,讓醫療專(zhuan) 家、在校醫學生和村民建立長期聯係,為(wei) 患病村民提供遠程問診、用藥指導、健康谘詢等服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13日西藏自治區人力資源市場舉行招聘會
參加此次招聘會的用人單位共計43家,提供就業崗位475個,其中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崗位362個,適合城鎮失業人員的崗位113個,涵蓋行政管理、信息工程、法學、財務管理、土木工程等專業。[詳細] -
北京市招聘西藏籍高校畢業生
近日,記者從西藏拉薩市人社局了解到,為推進2021年北京就業援藏工作,幫助更多西藏籍高校畢業生特別是拉薩籍高校畢業生區外就業,經與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協調。[詳細] -
重慶市中小學9月1日將如期開學行課
《通知》指出,該市2021級新生按照學校錄取通知書通知的報到時間報到。各高校在開學前一周需將開學工作方案報重慶市教委備案。若全國、全市疫情發生重大變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