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 讓高校博物館發揮更大社會價值
日前,有媒體(ti) 刊文討論高校博物館的展覽展品質量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狀況,並給出解決(jue) 這一問題的建議,由此引發輿論對高校博物館的再度關(guan) 注。
近年來,高校博物館常以兩(liang) 種截然不同的麵貌出現在公眾(zhong) 視野。一種情況是高校博物館展品受到公眾(zhong) 質疑。2019年,在重慶大學校慶90周年之際,該校博物館館藏文物被指“贗品”,成為(wei) 當年影響極大的文化事件。而在此之前,香港一實業(ye) 家將6000件瓷器捐贈給北京師範大學,其所贈瓷器很快就被質疑為(wei) 贗品。
另一種情況則是高校博物館憑借高質量的展品與(yu) 高水平的策展頻頻出圈。2019年,新開放的浙江大學藝術與(yu) 考古博物館舉(ju) 辦“漢唐奇跡”展,展出了顏真卿殘碑等一係列文物藝術精品,展品一舉(ju) 成為(wei) 新晉“網紅”。而收藏頗多西方著名油畫大師的經典原作、中國著名藝術家的代表作品以及建院以來曆屆畢業(ye) 生作品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也常常被眾(zhong) 多文青奉為(wei) 打卡之地。
博物館藏品是曆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曆史實證。從(cong) 個(ge) 體(ti) 角度講,這些作品也是反映不同文明階段的匠心凝固。而藏品價(jia) 值的現世兌(dui) 現就是展出,從(cong) 而為(wei) 更多人所知,並由此傳(chuan) 承作品所內(nei) 含的價(jia) 值,涵養(yang) 觀者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力,接續文明的脈絡。藏品不展出,則徒耗保管費用,其價(jia) 值傳(chuan) 承就是空泛的。事實上,博物館與(yu) 高校之間有著天然“血緣”。高校是博物館之母,世界最早的公共博物館就誕生在大學之中,中國第一批博物館同文館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也都是高校博物館。
高校與(yu) 博物館有著相同的教育功能與(yu) 使命職責,而兩(liang) 者的結合是為(wei) 了更好發揮大學教育中的實物教學作用——通過接觸實物來理解文明的本質,是教育的一個(ge) 不可或缺的過程。
以國外著名大學的博物館為(wei) 例,哈佛大學與(yu) 耶魯大學都擁有不止一個(ge) 博物館,其藏品可比肩大都會(hui) 博物館。這些大學的博物館不僅(jin) 麵向在校大學生開放,也麵向中小學生開放。許多附近學校的曆史課等相關(guan) 課程的課堂,就設在博物館裏,老師講課,遊客旁聽,而有的老師就是大學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他們(men) 的講解深入淺出,增加了與(yu) 課程相關(guan) 的知識,許多學生的專(zhuan) 業(ye) 興(xing) 趣(不僅(jin) 是曆史方麵)就是通過對不同的文物展品的了解建立起來的。
據媒體(ti) 之前的統計,我國高校博物館總量已有400多家,有更多學校在新建、改建和擴建場館,甚至是打造集群。不過,與(yu) 此數字形成對比的還有平均每館5萬(wan) 人次的年觀眾(zhong) 量,以及70%以上機構年舉(ju) 辦臨(lin) 時展覽次數的不足。可作為(wei) 參照的是,2019年故宮博物院的年參觀量為(wei) 1933萬(wan) 人次,高校博物館社會(hui) 影響力有限的事實仍擺在我們(men) 眼前。
以下這樣的情形人們(men) 也許並不陌生:許多大學生在校期間,甚至許多大學教師在一所學校工作生活了近一生的時間,對自己每天路過的藏品樓,竟從(cong) 未能“得其門而入”,有的連聽說都沒聽說過,這就不單是這些人個(ge) 人的悲哀了。從(cong) 這個(ge) 層麵,高校博物館應該更多被“看到”,成為(wei) 人文學科的實驗室,深化既有的知識,啟迪新的發現。這一點尤為(wei) 重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創百店 扶千生”專項行動示範點授牌儀式舉行
活動中,西藏自治區“創百店 扶千生”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了專項行動進展情況,3名創業大學生代表現場分享了各自的創業經曆和體會。[詳細] -
為雪域高原澆灌希望的花朵
壯美西藏,滿目盛開的格桑花迎風綻放。多年來,一批批教育援藏工作者滿懷熱情、接續奮鬥,跨越萬水千山,將知識和智慧播撒在雪域高原。 [詳細] -
西藏自治區普通高校各批次累計錄取考生14909人
近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教育考試院了解到,西藏普通高校招生提前批各批次、專項計劃各批次和第一批重點本科批次(含預科)和第二批普通本科批次(含預科)錄取工作順利結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