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黃河流域河湟文化首次被立法保護:含戲劇、城址、村寨等
圖為(wei) 青海黃河流域。 李玉峰 攝
千百年來,黃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guan) 中文化、齊魯文化等。而在黃河發源省份青海,河湟文化的主要發祥地首次立法保護包括傳(chuan) 統戲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城址遺存、手稿抄本在內(nei) 的河湟文化。
8月31日從(cong) 青海省海東(dong) 市官方獲悉,青海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第二十六次會(hui) 議審查批準的《海東(dong) 市河湟文化保護條例》,將於(yu) 9月1日公布施行。
黃河發源於(yu) 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省,流經9個(ge) 省區,全長5464公裏,是我國僅(jin) 次於(yu) 長江的第二大河。
圖為(wei) 青海黃河流域河湟文化文創產(chan) 品展示。(資料圖) 張添福 攝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guan) 中文化、齊魯文化等。
據中新網記者了解,河湟文化是以黃河上遊河穀地帶和湟水河、大通河流域三河間為(wei) 中心區域的各民族共同擁有的多元一體(ti) 的文化形態。河湟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青海省海東(dong) 地區是河湟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核心區和承載區。
河湟文化包括傳(chuan) 統戲劇、曲藝、音樂(le) 、舞蹈、繪畫、雕塑、書(shu) 法、民間文學、醫藥、體(ti) 育等;民間節慶、傳(chuan) 統禮儀(yi) 等民俗活動;河湟地區特有的語言;民間民居、服飾、用具;青稞酒、青繡、特色食品、農(nong) 耕工具等傳(chuan) 統工藝和製作技術,工藝美術珍品。
此外,河湟文化還包括曆史文化名村、傳(chuan) 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紅色文化、革命史跡;曆史建築、城址遺存、傳(chuan) 統街巷、曆史地段、傳(chuan) 統地名;反映河湟地區社會(hui) 發展和社會(hui) 變遷的重大曆史事件、曆史文化名人的典籍、檔案、書(shu) 畫音像、手稿抄本、口傳(chuan) 文化等資料;其他需要保護的河湟文化事項。
據悉,《海東(dong) 市河湟文化保護條例》詳細規定河湟文化的保護措施、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轉化利用等問題。
《海東(dong) 市河湟文化保護條例》規定,河湟文化保護實行保護名錄製度;對瀕臨(lin) 消失的河湟文化,市、縣(區)人民政府文化旅遊主管部門應當及時進行搶救性保護。
在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方麵,《海東(dong) 市河湟文化保護條例》規定,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河湟文化傳(chuan) 承機製,支持傳(chuan) 承人開展傳(chuan) 承活動,並為(wei) 傳(chuan) 承人提供河湟文化傳(chuan) 承的資金、場所等必要條件;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通過融入“一帶一路”、蘭(lan) 西城市群建設等活動,支持河湟文化的對外交流、傳(chuan) 播,提升河湟文化的域外影響力和知名度。
圖為(wei) 青海河湟文化文創產(chan) 品展示。(資料圖) 張添福 攝
河湟文化的轉化利用領域,《海東(dong) 市河湟文化保護條例》規定,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結合實際,鼓勵和引導河湟優(you) 秀文化資源的有效轉化;禁止河湟文化的宣傳(chuan) 、展覽展示低俗化。
“實施好《海東(dong) 市河湟文化保護條例》是打造河湟文化新高地的法治路徑,是讓河湟文化始終保持生機活力、確保文化育民惠民、提高文化軟實力最穩定、最可靠的路徑。”海東(dong) 市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社會愛心人士千裏送書4000餘冊 西藏阿裏邊防戰士獲贈“精神食糧”
日前,一輛從成都出發的運輸車一路跋山涉水來到了西藏阿裏高原某邊防團,為駐守邊防一線的官兵送來了4000餘冊書籍,帶來了“精神食糧”。[詳細] -
拉薩市全麵推進“雙減”政策
8月30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並召開了新聞發布會,進一步推進“雙減”政策。 [詳細] -
政策好東風 圓了創業夢
回憶起2015年以前的創業經曆,朗卓坦言,那隻是東敲西打的摸索階段。他曾創辦了西藏聖光國際旅行社,與一群創業者一起發起並成立了拉薩大學生創業協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