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290萬名鄉村教師紮根基層:“這裏,就是我另外一個家”
振興(xing) 鄉(xiang) 村教育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整體(ti) 格局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在廣袤鄉(xiang) 村,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xiang) 村教師,在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獻。他們(men) 兢兢業(ye) 業(ye) ,紮根基層,開闊了鄉(xiang) 村學生的視野,滋潤著鄉(xiang) 村教育的沃土,鄉(xiang) 村的文明之光在他們(men) 的堅守和傳(chuan) 承中,愈發閃亮。
鄧紅兆永遠記得,2008年在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張家塞鄉(xiang) 下資小學的“最後一課”。在此任教16年後,她接到了調動通知。課上,鄧紅兆淚濕了雙眼。得知她要走,學生和其他老師紛紛送上祝福。
“都知道我好不容易有機會(hui) 回去和家人團聚,大家一句挽留的話也沒說。”鄧紅兆說,隻要學校需要,她還會(hui) 再回來!
反哺鄉(xiang) 村,在基層貢獻力量
“這裏,就是我另外一個(ge) 家”
張家塞鄉(xiang) 是資陽區的偏遠鄉(xiang) ,前些年,下資小學的情況並不樂(le) 觀。
好老師留不住,年齡結構老化,藝體(ti) 老師嚴(yan) 重缺乏,老師們(men) 從(cong) 語文、數學到體(ti) 育,無課不教。“90年代,下資小學學生最多的時候有300多名。到了2014年前後,隻剩下90名了。”學校老教師鄒德高說。
2010年春,得知下資小學缺人,鄧紅兆不顧家人反對,又回到了下資小學教課,青春時的回憶,一幕幕召喚著她。“這裏,就是我另外一個(ge) 家,我得做點什麽(me) ,留住這所學校,留住這些孩子。”鄧紅兆說。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清晨,在福建省安溪縣白瀨鄉(xiang) 下鎮小學上寨教學點裏,教師許誌輝正帶著孩子們(men) 晨讀,空曠的大山裏,回蕩著琅琅讀書(shu) 聲。
1位老師和7名學生,是這個(ge) 教學點的全部人員。
1970年出生的許誌輝從(cong) 小在農(nong) 村長大,經曆了一段貧苦的少年生活。“讀書(shu) 才是唯一出路”,這句話紮根在少年許誌輝心中。1989年,從(cong) 泉州培文師範學校畢業(ye) 後,他來到白瀨鄉(xiang) 下鎮村,成為(wei) 上寨小學的一名教師。據他回憶,當時有6個(ge) 教學班,在校生200多人。
隨著不少山區孩子隨父母外出務工,學生數量不斷減少,教育部門原計劃撤點並校。那時已經在村裏教了28年書(shu) 的許誌輝,主動要求留下來,成為(wei) 學校裏唯一的老師。“盡管校舍簡陋,條件艱苦,但看著孩子們(men) 一張張可愛的臉龐、一雙雙求知的眼睛,我就有許多不舍,決(jue) 心讓每一名孩子都成長成才。”許誌輝說。
近年來,全國約290萬(wan) 名中小學(含幼兒(er) 園、特殊教育學校)專(zhuan) 任教師,選擇紮根基層,為(wei) 鄉(xiang) 村的孩子們(men) 帶來了希望。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介紹,此外通過“特崗計劃”、公開招聘、定向培養(yang) 、“縣管校聘”、退休支教等多元培養(yang) 補充交流機製,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xiang) 村教師隊伍正在形成。
不畏困難,為(wei) 學生成才添磚加瓦
“要盡己所能,讓每名學生都能綻放光彩”
青海瑪多縣,持續不斷的餘(yu) 震讓鄉(xiang) 村教師拉尖本難以入眠。不大的操場上,十幾座藍色帳篷依次排列,帳篷裏,膚色黝黑的拉尖本盤腿而坐,打開了話匣子。
大學畢業(ye) 後,拉尖本返回家鄉(xiang) ,成為(wei)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鎮民族寄宿製小學的一名藏語教師。“知識改變了我的命運,我理應用學到的知識文化,回報家鄉(xiang) 。”拉尖本說。
到了學校,拉尖本發現,最讓他頭疼的是學生輟學問題。“在牧區,學生們(men) 家住得比較遠,學校實施‘半月假’製度,上11天,休息4天,再到開學時,往往就會(hui) 有三四個(ge) 學生沒有回到課堂裏。”
“牧區的孩子們(men) 不喜歡住宿式學校、家庭勞動力不足等都是輟學原因。”拉尖本說,每到這時,他就會(hui) 開上學校唯一的皮卡車,穿梭在無垠的草原上,把孩子們(men) 一個(ge) 個(ge) 接回課堂。
“讓每個(ge) 農(nong) 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幫助他們(men) 學到知識、改變命運,鄉(xiang) 村教師們(men) 默默奉獻著。”任友群說。在采訪中,鄉(xiang) 村教師們(men) 表達了這樣的心聲:在貧困地區從(cong) 事教育事業(ye) ,天地廣闊、大有可為(wei)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
備課、上課、輔導、批改作業(ye) ……到學校後,許誌輝開始了周而複始的教學工作。
2020年秋,上寨教學點迎來了7名一年級新生。每個(ge) 教學日的清晨七點半,許誌輝總是第一個(ge) 到學校,打開教室門,整理教具,清掃校園,迎接7名學生,帶領大家晨讀。
課堂上,許誌輝一人負責著所有科目的教學工作;每個(ge) 周一的早晨,許誌輝都會(hui) 安排升國旗儀(yi) 式,“愛國主義(yi) 教育,孩子們(men) 也不能落下”;平時,許誌輝定期家訪,學生家庭有什麽(me) 困難,他都會(hui) 及時幫忙。“留在這裏讀書(shu) 的學生,需要更多關(guan) 愛。每名學生都是潛在的人才,當老師的,就是要盡己所能,讓每名學生都能綻放光彩。”許誌輝說。
創新形式,鄉(xiang) 村課堂有了新變化
“隻要是為(wei) 學校和學生,我一定全力以赴”
一台多媒體(ti) 屏幕,實時展現市縣兩(liang) 級的優(you) 質教學資源;輕輕點擊,平麵課文便以動畫形式展現……在上寨教學點,這樣現代化的教學技術並不鮮見。多年來,許誌輝參加各類培訓,把先進技術引入教學之中,同時研究改進教學方法,為(wei) 孩子們(men) 提供優(you) 質的教育條件。
拉尖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為(wei) 孩子們(men) 帶去些新東(dong) 西,他想到了足球。
“足球課受到孩子們(men) 的普遍歡迎。踢足球,不僅(jin) 可以鍛煉身體(ti) ,還能培養(yang) 規則意識。”為(wei) 了讓足球課常態化,拉尖本向學校提交申請,組建了一支18人的足球隊,他與(yu) 孩子們(men) 一起,觀看球賽、分析戰術、討論技巧。在當年全縣小學的足球比賽上,足球隊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績。拉尖本常對孩子們(men) 說:“從(cong) 硬件上看,與(yu) 城裏的孩子比,我們(men) 可能輸在了起跑線上,但隻要努力,在終點處我們(men) 也有贏的可能。”
“鄉(xiang) 村教師作為(wei) 知識的傳(chuan) 授者,為(wei) 鄉(xiang) 村教育帶來新氣象。在他們(men) 的努力下,農(nong) 村孩子不僅(jin) ‘有學上’,也能‘上好學’。”任友群介紹,近年來,通過教師培訓團隊研修、送教下鄉(xiang) 等方式,鄉(xiang) 村教師培養(yang) 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提高,隊伍的整體(ti) 素質能力顯著提升。
從(cong) 2014年開始,鄧紅兆先後擔任學校教導主任、校長等職務。為(wei) 了更好地提升老師們(men) 的教學能力,她一方麵加強村小教師的出勤和教學質量考核;一方麵在職稱、評優(you) 、崗位等級等方麵更加向質量傾(qing) 斜。
“辦特色活動,鄉(xiang) 村學校也可以多姿多彩。”鄧紅兆說,“沒有專(zhuan) 業(ye) 老師,就把自己變成專(zhuan) 業(ye) 的。”幾年過去,陽光體(ti) 育、經典誦讀、情景劇目……六個(ge) 年級每個(ge) 班都有了特色節目。學生困難,她就找到城區的企業(ye) 和鄉(xiang) 賢先後籌款十幾萬(wan) 元;師資薄弱,她便與(yu) 名校主動接洽,加強師資培訓交流。鄧紅兆說,“隻要是為(wei) 學校和學生,我一定全力以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我國教師總數已達1792.97萬人
任友群介紹,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教師總數已經達到1792.97萬人,比上年增加60.94萬人,增長3.52%,其中,特教教師增加6.11%,幼兒園教師增加5.44%,高校教師增加5.34%。[詳細] -
慶祝第37個教師節 拉薩將為教師亮燈致敬
2021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7個教師節,今年教師節的主題為“賡續百年初心 擔當育人使命”。近日,記者從拉薩市教育局獲悉,今年拉薩將繼續發起為教師亮燈公益活動。 [詳細] -
教育部:堅決查處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問題
通知稱,《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印發以來,各地大力推進校外培訓治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