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直屬庫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座遺址裏的紅色記憶
在先遣分隊向前挺進的時候,從(cong) 新疆、青海等地逃竄到阿裏地區的烏(wu) 斯滿土匪武裝,在匪首哈力伯克帶領下,對藏族人民燒殺搶掠,給廣大牧民帶來了極大災難。
賀景富繼續講:“匪徒一麵逃跑,一麵抵抗,我們(men) 繳獲牛羊上萬(wan) 隻……戰果上報後,得到軍(jun) 區表揚,並指示我們(men) 要把土匪搶劫來的牛羊還給群眾(zhong) 。從(cong) 此,草原上傳(chuan) 開了‘毛主席派來了菩薩兵,打敗了土匪,天下無敵,菩薩兵是我們(men) 的大救星’等佳話,他們(men) 聯名寫(xie) 信給西藏地方政府,讚揚我軍(jun) 在高原上積德行善的實情。”
——摘自《進藏英雄先遣連》
從(cong) 革吉縣城向西出發,行駛約3公裏,一座臨(lin) 崖而建、由土牆圍成的長方形院牆式建築闖入眼簾,這就是阿裏直屬庫紅色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以下簡稱“直屬庫”)。
直屬庫門前,鐵柵門頂端,一枚凸起的紅五星端立正中;左右兩(liang) 側(ce) 白色外牆上,分別用藏漢兩(liang) 種文體(ti) 寫(xie) 著“團結、緊張、嚴(yan) 肅、活潑”的標語。直屬庫內(nei) ,“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wei) 人民”的標語也格外搶眼……
看著這並不起眼的院落,我們(men) 不禁疑惑,為(wei) 什麽(me) 革吉縣會(hui) 在這偏僻之地建造一座紅色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
因為(wei) ,這裏是革吉縣建縣的開端。
1960年8月,革吉縣政府成立。當地群眾(zhong) 都知道,革吉縣政府是在那片草灘上的三頂帳篷裏誕生的。在革吉縣成立的最初兩(liang) 年裏,縣政府班子成員都是在帳篷裏辦公、接待群眾(zhong) 、處理全縣大小事務。在直屬庫一處院牆邊上,就搭建有三頂帳篷,真實還原了70年前縣政府簡陋不堪的辦公環境。
那麽(me) ,“直屬庫”的說法又是怎麽(me) 回事呢?
1964年,根據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wei) 人民”的指示,革吉縣政府對今直屬庫10處自然洞窟進行改造,建造了阿裏地區最大的武器、彈藥、糧食、銀元儲(chu) 備重地,還修建了一定規模的招待所、駐營地和會(hui) 議室,使直屬庫成為(wei) 阿裏地區重要的會(hui) 議中心。
這裏的直屬庫,主要是指三大倉(cang) 庫:糧食庫、彈藥庫和銀洋庫。基地講解員久美老人告訴我們(men) ,由於(yu) 當時剛剛建縣,備戰備荒依然是新生政權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糧食、彈藥和銀元這些重要戰備物資就必須集中存放、統一管理。
幾十年過去了,直屬庫早已完成它的使命,退出曆史舞台。為(wei) 了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從(cong) 2017年開始,革吉縣秉持“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整合資金690萬(wan) 元,在直屬庫原址打造紅色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
經過兩(liang) 年的營建,2019年12月21日,直屬庫正式開館。這座占地麵積16000多平方米的革命遺址,主要由交通工具展示廳、“歲月情懷”雕塑群、禮堂、縫紉室、醫務室和銀洋室以及幾個(ge) 洞窟遺址組成。其中,坐落在廣場中央的“歲月情懷”雕塑群引起了我們(men) 的注意。從(cong) 久美老人那裏,我們(men) 得知,這座通體(ti) 鎏金的人物群雕,都是為(wei) 革吉縣解放事業(ye) 作出傑出貢獻的英雄。站在隊伍最前麵的,是阿裏騎兵支隊支隊長賀景富;賀景富兩(liang) 側(ce) ,是犧牲於(yu) 上世紀70年代剿匪戰鬥中的革吉幹部拉拉和趙留柱;還有曾經帶著牛羊、鹽巴為(wei) 進藏先遣連部隊當過向導的愛國統戰人士群增等……
剿匪英雄賀景富原是新疆軍(jun) 區獨立騎兵師二團一營營長。1951年夏,一股叛匪流竄到阿裏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於(yu) 是,獨立騎兵師從(cong) 二團挑選精銳官兵組成一支120人的加強連,作為(wei) 先遣連後續進藏部隊,這支連隊由賀景富率領。在短短兩(liang) 個(ge) 多月時間內(nei) ,賀景富率領連隊在改則、革吉、日土一路追殲殘匪,繳獲牛羊無數,分發給當地窮苦百姓,贏得廣大群眾(zhong) 的擁護。
直屬庫有一間禮堂,是當年召開會(hui) 議、文藝演出、播放電影的場所。如今,按照原貌興(xing) 建的禮堂主要充當了展廳,展覽分為(wei) “黑暗的舊西藏”“先遣連進藏”“艱苦奮鬥、建設家園”“親(qin) 切關(guan) 懷、革吉振興(xing) ”四個(ge) 板塊。
關(guan) 於(yu) 先遣連在革吉的情況、協助解放軍(jun) 剿匪的當地幹部群眾(zhong) 、參與(yu) 革吉民主改革和經濟社會(hui) 建設的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把人們(men) 的思緒帶到那段艱苦奮鬥的歲月。
每一件文物、每一張照片、每一份文獻,久美老人都能講出一串故事來。而這位自稱“世上最不起眼的人”,其實也有他自己的紅色故事。
據久美老人回憶,1959年,年僅(jin) 10歲的久美在逃難中遇到一支進藏部隊。解放軍(jun) 送來衣服、幹糧,還教他識文斷字,讓年幼的他深切感受到“菩薩兵”的“菩薩心腸”。
民主改革後,久美努力學習(xi) 文化知識,先後做過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宣講員、縣中學生活老師;回到鄉(xiang) 裏後,他還當過鄉(xiang) 村醫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久美光榮入黨(dang) ,在放牧之餘(yu) ,還致力於(yu) 搜集和保存紅色文物。2017年初,聽說革吉縣要修複直屬庫,年近七旬的久美,在直屬庫當起了建築工人,並捐獻了珍藏的十幾件文物,根據久美老人介紹,直屬庫各展廳裏的1053份老物件,都是群眾(zhong) 捐獻的。
後來,直屬庫招募講解員,久美又毛遂自薦。作為(wei) 這裏唯一的工作人員,久美老人身兼三職:講解員、管理員和環保員。每天一大清早,久美就早早起床,身穿製服,脖子上掛著一個(ge) 擴音器,靜候參觀者的到來。
直屬庫沒有宿舍,久美便在院內(nei) 搭了一個(ge) 帳篷,一住就是兩(liang) 年多。工作辛苦,老人卻樂(le) 此不彼,他說:“當年毛主席派解放軍(jun) 救了我,我在這裏宣講革命曆史,就是回報黨(da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阿裏地區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熱潮
近段時間以來,西藏阿裏地區各縣各部門各單位組織動員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黨史學養厚、宣講能力強的領導幹部和專家學者,深入機關、企業、學校、農牧區、社區、社會團體。[詳細] -
西藏阿裏地區多舉措助力農牧民轉移就業
今年以來,阿裏地區堅持把農牧民轉移就業工作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重要民生工程,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主要領導多次召開農牧民轉移就業工作部署會議和工作推進會。[詳細] -
社會愛心人士千裏送書4000餘冊 西藏阿裏邊防戰士獲贈“精神食糧”
日前,一輛從成都出發的運輸車一路跋山涉水來到了西藏阿裏高原某邊防團,為駐守邊防一線的官兵送來了4000餘冊書籍,帶來了“精神食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