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位的家庭關係正把孩子推入遊戲旋渦
麵對一個(ge) 沉迷遊戲無法自拔的孩子,是怪遊戲,還是怪孩子?
答案或許都不是。
2019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er) 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曾帶著團隊做過一項調研,希望能從(cong) 行為(wei) 特征上篩選出沉迷遊戲的孩子。調研麵向1萬(wan) 多名未成年人,問卷選用了八大問題,如“是否閑著就想上網”“隻能玩一小時,但是否控製得住自己”“玩遊戲是否會(hui) 影響睡眠”……
孫宏豔的團隊通過調研發現,在民主型的家庭環境下,孩子沉迷遊戲的比例為(wei) 1.7%,專(zhuan) 製型家庭的孩子沉迷遊戲的比例為(wei) 9.7%,而放任不管型的家庭,這一數據比例則高達了11.7%。
“遊戲沉迷的問題實際上是生活問題的網絡化。”孫宏豔認為(wei) ,如果孩子沉迷遊戲,那家長更應該反觀孩子的生活上出現了什麽(me) 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去責備孩子。
家長隻充20元話費,孩子當全班麵摔手機
在一家工讀學校任教多年的金明(化名)曾親(qin) 眼目睹了太多分裂的“遊戲家庭”。
就在金明的課堂上,曾爆發過一場因遊戲費用而產(chan) 生的劇烈家庭衝(chong) 突:為(wei) 了限製孩子玩遊戲,父親(qin) 每個(ge) 月隻給孩子的手機充20元話費。兩(liang) 代人言語之間發生摩擦,當著全班的麵,父親(qin) 和孩子吵了起來。孩子把手機狠狠地摔在了地上,並對著父親(qin) 大聲嘶吼,當場所有人都被嚇著了。
有一次,一名學生的媽媽在電話裏向金明哭訴:孩子抱著手機玩遊戲,晚上不睡覺,早上睡不醒。在話筒的另一側(ce) ,不時傳(chuan) 來摔東(dong) 西的“哐當”聲,“吵得很凶”。
當金明見到玩遊戲的這個(ge) 孩子:臉色慘白,高高的個(ge) 子,瘦得皮包骨,“突然覺得挺可憐的”。他能感受到家長的痛心:無論說什麽(me) ,都走不進孩子的大腦,“叫不醒他了”。
金明分析原因,孩子在青春期需要自我認同——他在網絡中享受到了榮耀,而在現實生活中這一塊是缺失的。於(yu) 是,孩子就逃到網絡世界裏了。
多年來,孩子和大人在遊戲上的抗爭(zheng) 從(cong) 未停止過。
金明做過班主任,曾讓孩子把手機都交上來。有的孩子把手機藏起來,交上一個(ge) 仿真模型手機,晚上睡覺時總想著要玩遊戲,“不玩就很難受,心裏就像是‘吸毒’一樣,六神無主,上課完全沒辦法集中,整個(ge) 人都很渙散。”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青少年工作係副教授、青少年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周華珍曾主持過一項研究,並發布了《青少年成癮行為(wei) 調研報告—基於(yu) 2017/2018青少年健康行為(wei) 網絡問卷調查數據分析》。這項研究顯示,有18%的青少年玩電子網絡遊戲超過“4-5小時”。她進一步解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判斷標準,通常認為(wei) ,每周玩遊戲超過5天、每天超過5小時就很可能成癮。
在孫宏豔看來,孩子沉迷遊戲,“板子”不能隻打在遊戲和孩子身上,更深層的原因是家長忽略了良好親(qin) 子關(guan) 係的建立。
孫宏豔曾和一個(ge) 網癮矯治機構的孩子溝通。她問孩子:遊戲玩了多久才被家長送進來的?孩子回答:中考結束後,玩了一個(ge) 暑假。她接著問孩子,之前玩嗎?孩子搖搖頭。後來孫宏豔才知道,家長管不住孩子,覺得孩子玩遊戲的時間太長了,就直接把孩子送到了網癮矯治機構。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不應該僅(jin) 僅(jin) 依靠技術,家庭的力量也需要被關(guan) 注。”孫宏豔說。
每個(ge) 沉迷遊戲孩子背後都有家的故事
對於(yu) 武漢的高三學生孫慶(化名)來說,他是被父母放棄的一個(ge) 。
家裏有個(ge) 聽話的弟弟,父母曾為(wei) 打遊戲的事情罵過他、打過他,也曾在上班前拔掉路由器。一天淩晨3點左右,他爬起來打遊戲,屏幕上的“戰場”不停閃動,耳機裏槍聲穿過耳膜。這一次他的“偽(wei) 裝”被拆穿了:媽媽半夜去洗手間,發現了他臥室裏的電腦燈。他挨了一頓打。自從(cong) 那一次衝(chong) 突後,他繼續打著遊戲,但也明顯感覺到父母開始把重心放在了弟弟身上,“放棄我了”。
沉迷遊戲的孩子背後或多或少都有一個(ge) 錯位的家庭故事。
金明發現,父母常年不在家,或者父母總會(hui) 爆發爭(zheng) 吵的家庭更容易讓孩子沉迷遊戲,“他們(men) 從(cong) 家裏得不到溫暖,就轉而向遊戲世界去尋找心理上的滿足。”他記得,曾有一個(ge) 學生的父母在外做生意,每天晚上他就一個(ge) 人在家點外賣,吃飯,玩遊戲,“心裏沒有一個(ge) 依托,孩子總覺得自己的世界是很冷清的。”
在食堂,金明還觀察到還有一個(ge) 男孩子,吃飯就要了一碗大白米飯,打了一碗青菜,說好話求著窗口的阿姨多給一點菜湯,就著一點青菜葉子和菜湯,泡著米飯吃掉。張金遠遠地觀察了他好幾次,發現他把錢存下來,偷偷地買(mai) 了一件遊戲裝備。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後,他才知道,原來孩子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媽媽很早就不在人世了,“其實看著也是蠻心酸的。”他慨歎,“孩子沉迷遊戲的一個(ge) 原因是家庭愛的缺失”。
還有一個(ge) 沉迷遊戲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在家庭高壓下的逃離。金明記得曾有一個(ge) 孩子,家裏父母都是高知分子,對他的要求很高,為(wei) 了禁止他玩遊戲,家長用暴力手段壓製他。最後孩子的叛逆心起來了,隻要父母一壓製,就去爬陽台窗戶。“這類孩子發現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就沉迷遊戲了。”
遊戲仿佛成為(wei) 了問題孩子的避難處。但遊戲暴露出的問題背後往往有著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家庭問題。
中國社會(hui) 心理學會(hui) 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韋慶旺認為(wei) ,青少年沉迷於(yu) 網絡遊戲的原因大致有3個(ge) 層次:第一層次是壓力管理與(yu) 挫折應對下的反應;第二層次來源於(yu) 自我概念與(yu) 心理成長的誤區;第三層次則關(guan) 係到時代發展與(yu) 文化反哺中存在的問題。“解決(jue) 遊戲帶來的成長煩惱關(guan) 鍵在於(yu) 父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既需要科學謹慎,又要做到平和、包容和開放。”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yu) 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曾通過大數據做過一次調研,發現親(qin) 子關(guan) 係親(qin) 密度每增加10%,孩子的校園歸屬感可以增加約8%,網絡成癮問題可以降低約7%。“親(qin) 子關(guan) 係能夠有效降低孩子們(men) 的網絡成癮程度。”她建議,網絡是未來學習(xi) 和生活必要的工具,網絡素養(yang) 是未來孩子們(men) 最重要的素養(yang) 之一,希望家庭、學校、企業(ye) 、媒體(ti) 能夠一起引導孩子們(men) 正確認知和使用網絡。
家庭裏也應建立遊戲的“君子公約”
在此之前,處理孩子沉迷網絡最簡單粗暴的家庭做法是暴力。
孫宏豔在接受谘詢時聽說,曾有家長為(wei) 了杜絕孩子玩遊戲,上班前把電腦的鍵盤拔下來,帶著去上班。她還曾聽到一位媽媽談起,孩子馬上就要升高三了,她打算把電腦裝進紙箱,貼上封條。
“對於(yu) 沉迷遊戲的孩子,要讓他從(cong) 現實中找到內(nei) 心的價(jia) 值感、獲得感。”孫宏豔說。孫宏豔團隊調研中的另一則數據表明,沉迷遊戲的孩子跟不沉迷的孩子對比,前者覺得自己被看不起的比例比後者高了20多個(ge) 百分點。
喬(qiao) 號(化名)是北京市一所中學的曆史老師,他也有類似的看法:“沉迷遊戲之中的孩子背後,多多少少都存在家庭交流方式的問題,可以理解為(wei) 養(yang) 育的缺失,孩子在家庭中缺乏自信感,容易通過遊戲尋找自我。”
他觀察到一種現象:在小學在四五年級時,隨著學習(xi) 難度提升,沉迷遊戲的孩子學習(xi) 精力跟不上,學業(ye) 上的成就感和自信感會(hui) 迅速降低,但與(yu) 此同時,這個(ge) 階段其他同學已經慢慢養(yang) 成了一個(ge) 好的學習(xi) 習(xi) 慣,差距就逐漸顯現出來了。“有的孩子可能覺得自己遊戲能力會(hui) 超過他的同學,就從(cong) 這裏獲得了一些成就感和自信。”
從(cong) 教多年,金明曾做過一個(ge) 試驗:他安排一個(ge) 沉迷遊戲孩子去做紀律委員,孩子性格孤僻,剛開始總是不好意思,不會(hui) 表達,但班委是要到講台去講班規的。堅持了一段時間,到了期末,這個(ge) 孩子已經能上台說很長一段話。小男孩個(ge) 子高高的,會(hui) 打籃球,“生活就慢慢變得陽光起來”。
金明也常在思考,在不同時代都會(hui) 出現相應的電子產(chan) 品,像“80年代”孩子喜歡看電視,“90年代”喜歡玩電腦,現在“00年代”的孩子喜歡玩手機。如何去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如何去約束?“並不能因為(wei) 這個(ge) 東(dong) 西出現了,隻想著怎麽(me) 去控製它。”
而現在家長對孩子玩遊戲基本有兩(liang) 種管理方式:一種是采取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比如,看到孩子用手機和ipads就沒收;另一種就是放任不管。
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shu) 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認為(wei) 這兩(liang) 者都不可取。他建議,父母要與(yu) 孩子建立良好的網絡使用規則,例如協商訂立“公約”,每天約定使用手機的時長,幫助孩子養(yang) 成自我控製、自我管理的能力,或者父母親(qin) 帶著孩子一起進行網絡學習(xi) 。
此外他認為(wei) 父母也要做好表率。不能在阻止孩子使用網絡的同時,自己卻在手機上耗費大量時間,甚至影響到每天對孩子的陪伴。“做到這一些,都需要以良好的家庭規則為(wei) 基礎。”
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嚴(yan) 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正如通知中所寫(xie) :積極引導家庭、學校等社會(hui) 各方麵營造有利於(yu) 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依法履行未成年人監護職責。
“家庭的回歸才是讓孩子脫離遊戲旋渦最好的‘良藥’。”金明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實現次旺央宗的大學夢
次旺央宗出生於農牧民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成長學習環境比較艱苦,但她從不氣餒,一直刻苦努力學習,向著心中的目標一步步邁進,最終成功考上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學。 [詳細] -
愛心助學 魚水情深
今年,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帕裏鎮老阿媽群宗的大孫女德慶色珍考上了大學,但群宗老阿媽因家庭變故,獨自撫育兩個孫女,雖然基本生活有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脫貧基礎還比較薄弱。[詳細] -
本專科生每年最高1.2萬元 研究生每年最高1.6萬元 國家助學貸款最高額度提高
“2010年以來,國家助學貸款發放金額保持穩定增長,年均增長12.7%。2020年國家助學貸款發放378億元,資助學生506萬人次,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重要經濟支持。”歐文漢說。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