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70名大學畢業生到湖北上班
赴湖北就業(ye) 的山南籍大學生合影留念。 文/圖 記者 次吉
為(wei) 推進就業(ye) 援藏工作走深走實,今年,山南市繼續加大就業(ye) 援藏工作力度,推動山南籍高校畢業(ye) 生在區外組團式市場化就業(ye) ,經過前期充分銜接,近日,山南市第三批70名高校畢業(ye) 生與(yu) 湖北省黃石市國資平台及重點企業(ye) 達成就業(ye) 意向,來到黃石市就業(ye) 。
搭建平台 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區外就業(ye)
“一開始很激動、很害怕,心情很複雜,不知道該怎麽(me) 描述。現在心情平複下來,覺得一切都挺好的。”紮西曲珍說。
來自山南市浪卡子縣的紮西曲珍與(yu) 家人原先對區外就業(ye) 一知半解,為(wei) 此,山南市人社局相關(guan) 工作人員采取入戶訪談的方式進行政策解讀,全力確保紮西曲珍與(yu) 家人熟知政策,並安排她在9月前去黃石體(ti) 驗4天,最終讓她下定決(jue) 心到區外就業(ye) 。
長此以來,山南市人社局和黃石援藏工作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維護社會(hui) 穩定和民族團結”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給崗位、建平台、教技能、優(you) 服務”等措施,積極推動大學生區外就業(ye) 。
2020年,實現首批28名山南籍高校畢業(ye) 生赴湖北黃石進行組團式市場化就業(ye) 。2021年6月,組織39名學生赴黃石開展“就業(ye) 時間體(ti) 驗”活動。2021年10月15日又組織70名山南籍高校畢業(ye) 生赴黃石組團式市場化就業(ye) 。
政企合作 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得益於(yu) 政企合作的就業(ye) 新突破,洛桑班久在2021年1月來到黃石城發集團旗下自來水公司上班,他也是首批赴黃石就業(ye) 員工推選出來的班長。上崗快一年的他,在自來水公司生產(chan) 科,負責工程施工管理。
洛桑班久告訴記者,公司對自己很好,為(wei) 他的學習(xi) 和生活各個(ge) 方麵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讓他確信來黃石就業(ye) 是個(ge) 正確的選擇。“在黃石援藏工作隊的積極推動下,去年黃石市開展援藏引才、優(you) 選黃石專(zhuan) 項行動,給我們(men) 找崗位,解決(jue) 我們(men) 的就業(ye) 問題。又給我們(men) 培訓,教我們(men) 各種技能,讓我們(men) 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價(jia) 值體(ti) 現。黃石山美水好人更好,我們(men) 在這裏感受到了黃石人民對我們(men) 的熱情,對我們(men) 的包容。”洛桑班久說。
山南市人社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隨著市場就業(ye) 成為(wei) 主流,山南市出台一係列優(you) 惠政策,如增設區外就業(ye) 資金1500萬(wan) 元,出台生活、住房、交通等獎勵措施,給予企業(ye) 吸納就業(ye) 、創業(ye) 扶持、房租等10餘(yu) 項補貼。同時,針對剛入職工資待遇不高的問題,協調企業(ye) 在同等用工條件下,適當提高工資待遇。
跟以前相比,如今西藏大學生走出高原,赴區外就業(ye) 的情況越來越常見。山南市人社局高校辦負責人次仁群培告訴記者,跟以往相比,如今西藏大學生選擇到區外就業(ye) 的人數越來越多。他認為(wei) 西藏本地崗位有限,而區外發展空間更大、潛力也更好。
“這次的黃石組團式就業(ye) 人數是去年就業(ye) 人數的2倍多,形成了‘組團體(ti) 驗、組團就業(ye) 、組團管理、組團服務、組團效應’的黃石組團式市場化就業(ye) 模式,山南市高校畢業(ye) 生區外市場就業(ye) 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並不斷鞏固。”次仁群培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出高原、走得更遠,選擇在區外就業(ye)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345名山南籍應屆大學生實現區外就業(y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山南市構建立體教學模式提升幹部培訓質效
為著力培養高素質、有擔當、專業化的幹部隊伍,山南市不斷豐富幹部教育培訓形式,強化“理論解讀,闡釋內涵教方法”“移動課堂,視聽結合強黨性”“現場教學。[詳細] -
西藏山南市措美縣舉辦新聞宣傳業務培訓班
日前,西藏山南市措美縣舉辦2021年新聞宣傳業務培訓班,組織各單位、部分鄉鎮的宣傳工作人員及新聞通訊員60餘人,邀請山南市融媒體中心資深記者現場授課。 [詳細] -
加強“充電補鈣” 聚焦成果轉化黨史學習教育賦能山南“兩新”領域高質量發展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山南市“兩新”組織黨組織認真研究謀劃,合理安排部署,切實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推動“兩新”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