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青春奮進新時代 一大批年輕人在西藏建設中建功立業

發布時間:2021-10-25 13:58:00來源: 人民日報

  今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接見援藏幹部時動情地說:“援藏精神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一個(ge) 崇高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一個(ge) 顯著優(you) 勢。缺氧不缺精神,這個(ge) 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於(yu) 天。你們(men) 在高原上,精神是高於(yu) 高原的。這個(ge) 事情必須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幹下去。”

  在西藏的經濟建設和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有無數異地的青年人選擇遠離家鄉(xiang) ,來到這片雪域高原揮灑汗水,奉獻青春。他們(men) 或在學校教書(shu) 育人,或在工程建設一線為(wei) 西藏架起通向未來的“天路”……“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誌氣更高”,這是屬於(yu) 這些青年的別具風采的“青春之歌”。

  上海援藏教師、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團委書(shu) 記王德偉(wei) :

  “為(wei) 孩子們(men) 打開看到更廣闊世界的窗戶”

  2019年夏天,26歲的上海援藏青年教師王德偉(wei) 第一次一年期的援藏工作即將結束。

  “王老師這學期結束就回上海了,我們(men) 要分別了!”班上一個(ge) 孩子在課堂上說了這樣一句話。

  一時間,課堂陷入沉默,王德偉(wei) 心情也有些沉重。走,還是留?那段時間,王德偉(wei) 心裏一直在猶豫,聽了孩子這句話,他最終下了決(jue) 心:再幹3年!

  從(cong) “語文源自身邊”的角度出發,王德偉(wei) 想了很多方法喚醒孩子們(men) 對語文的感知——課堂上,他根據課本內(nei) 容和學生興(xing) 趣準備了許多拓展材料,通過各式各樣的視頻、音頻資料,將大千世界直接呈現在孩子麵前;他還在班級內(nei) 舉(ju) 辦各類辯論、演講活動,讓孩子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課堂外,他自掏腰包,為(wei) 孩子們(men) 購買(mai) 課外書(shu) 籍,帶領孩子們(men) 在書(shu) 本裏暢遊,培養(yang) 孩子們(men) 閱讀的興(xing) 趣。

  索朗是王德偉(wei) 班上的孩子,性格沉默、靦腆,很少在課堂上和老師有互動。王德偉(wei) 剛帶這個(ge) 班的時候,其他老師都說:“索朗太害羞啦!”

  這反倒讓王德偉(wei) 注意到了這個(ge) 沉默的孩子,特意在課堂上和課後多與(yu) 他交流,沉默的索朗逐漸打開了自己的心扉。

  不久後的一次公開課上,孩子們(men) 把手高高舉(ju) 起來,搶著回答問題,其中,索朗格外積極。

  “沒想到,索朗這孩子變得這麽(me) 開朗了。”課後,一位老師對王德偉(wei) 說。王德偉(wei) 覺得,這是自己無比自豪的時刻。

  第二次援藏,王德偉(wei) 兼任了學校的團委書(shu) 記,他把更多精力放在組織活動上,不斷往返於(yu) 上海和西藏,組織孩子們(men) 走出高原,“讓更多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2019年,王德偉(wei) 帶著一批孩子去上海交流訪學。原本,學校這次主要組織的是初一和初二的學生,但王德偉(wei) 卻執意要帶上初三的達娃次仁。

  為(wei) 什麽(me) 非要帶上這個(ge) 孩子?原來,達娃次仁是班裏的尖子生,卻一直抗拒報考異地西藏班,就想一直在西藏讀書(shu) ,將來回家幫忙。“我就想帶他去上海看看外麵的世界,然後再做選擇也不遲。”王德偉(wei) 說。

  在機場,達娃次仁緊緊抓著王德偉(wei) 的手臂,一臉緊張:“老師,這是我第一次坐飛機。”

  直到飛機穩穩地降落在上海,緊張消退的達娃次仁才拉著王德偉(wei) ,請他給第一次坐飛機的自己拍照留念。

  在上海,老師們(men) 帶著達娃次仁看了許多東(dong) 西,有陳列厚重曆史的博物館、先進的科技展覽館、燈火通明的建築群、發達的商業(ye) 體(ti) ……這一切,都讓達娃次仁心潮澎湃。活動即將結束,一行人在外灘合影留念。達娃次仁趴在王德偉(wei) 肩膀上,在他耳畔輕輕地說:“王老師,我也想考異地西藏班,我也想來上海學習(xi) 。”

  2020年中考,達娃次仁如願考上了上海珠峰中學。現在,達娃次仁已經成了異地西藏班的政策宣講員,假期主動回日喀則為(wei) 學弟學妹介紹政策,當日喀則的孩子們(men) 再去上海參觀時,他也積極為(wei) 孩子們(men) 分享經曆,介紹經驗。

  “為(wei) 孩子們(men) 打開看到更廣闊世界的窗戶,是我在西藏做的最為(wei) 驕傲的事。”王德偉(wei) 說,“上海對口支援西藏20多年,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也已經運轉十幾年了,一代又一代的援藏教師一起努力,一茬接著一茬幹,為(wei) 越來越多的西藏孩子們(men) 插上夢想的翅膀。”

  中鐵電氣化局職工、拉林鐵路建設者張騰:

  “總得有一些後浪,奔湧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今年6月25日,西藏拉林鐵路正式通車,這是西藏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標誌著複興(xing) 號動車組列車實現31個(ge) 省區市的全覆蓋。看著列車進入車站,22歲的中鐵電氣化局職工張騰心裏激動萬(wan) 分,這是他和父親(qin) 張新鋒以及其他鐵路建設者們(men) 長久以來的心血。

  施工期間,早上天沒亮,張騰和張新鋒這對父子兵就要前往負責的施工區域開始幹活。冬天,路上時常伴隨著冰雨和雪花,氣溫零下十幾攝氏度,伴隨著高原缺氧,工作條件艱苦異常。

  “腰帶好好檢查”“上下杆子一定要慢”……走在高架橋上,腳下是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張新鋒正在指揮施工人員作業(ye) ;不遠處,張騰抱著碩大的器材,展開支架,詳細測量著施工所需要的各項數據。“我們(men) 做測量的,每天走兩(liang) 三萬(wan) 步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張騰說。

  雖然工作辛苦,但是張騰卻無比欣慰。以往,他難得與(yu) 父親(qin) 相聚,張新鋒常年在外施工,工程建設工期緊、任務重,很少回家過年;甚至在張騰出生的時候,張新鋒還在東(dong) 北進行工程建設,父子倆(lia) 聚少離多。但今年春節,父子倆(lia) 終於(yu) 第一次在距離家鄉(xiang) 千裏之外的拉林鐵路施工工地一起過上了別樣的團圓年。

  相聚難得,父子倆(lia) 卻沒有太多家長裏短,更多是對工程項目的關(guan) 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如何加快進度,保障鐵路按時通車,是父子倆(lia) 經常討論的問題。電氣化建設是技術活,需要爬上四五米高的架子施工作業(ye) 。“在平原地區,一組熟練工人一天可以完成二三十個(ge) 支柱組裝作業(ye) ,但是在西藏,大家幹一會(hui) 兒(er) 就要喘半天,一天最多完成10個(ge) 架子,速度慢了一半都不止。”張騰說。

  長度超過11公裏的拉林鐵路米林隧道,為(wei) 了搶工期,幾個(ge) 施工單位隻能輪流作業(ye) 。而隧道狹窄,施工車輛不能同時進出,大家隻能抓緊自己施工的窗口期,盡可能快地完成任務。父子倆(lia) 一大早就進了隧道,直到次日淩晨才出來,回去匆匆吃幾口飯就倒頭睡下……終於(yu) 按時完成了施工進度。隧道完工後,張騰足足躺了一天才緩過勁兒(er) 來。

  “我們(men) 剛來的時候,這裏萬(wan) 籟俱寂;等完成項目要走的時候,這裏已是萬(wan) 家燈火。一條交通線,也是很多人的生命線。”看著新修通的拉林鐵路,張騰感慨地說,“看到這裏越來越繁榮,我們(men) 很有成就感。如果說老一輩鐵路建設者是建設國家的前浪,我們(men) 就是後浪。總得有一些後浪,奔湧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蘇州援藏幹部、拉薩市林周縣發改委副主任王俊:

  “不僅(jin) 要帶來項目,也要帶來工作態度和方法”

  拉薩北部的林周縣唐古鄉(xiang) ,海拔4200多米。

  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唐古人,在拉薩大學學習(xi) 旅遊管理的烏(wu) 堅措姆從(cong) 沒想到這裏還能開辦高級酒店。

  王俊不這麽(me) 覺得。2019年,32歲的他作為(wei) 江蘇省第九批援藏幹部團隊中年齡最小的成員,從(cong) 蘇州市來到林周縣發改委,唐古旅遊服務中心就是王俊最早經手的項目之一。

  如今,在唐古旅遊服務中心,酒店工作人員烏(wu) 堅措姆和同事們(men) 非常忙碌,這裏基礎設施完善,遊客的數量也遠遠超出了她的想象,幾十個(ge) 房間的酒店在節假日常常“一房難求”。“拉薩要建設北部旅遊環線,我們(men) 蘇州援藏就希望在沿線布設一批項目,讓‘拉北環線’能切實帶動當地群眾(zhong) 提升生活質量。”王俊說:“唐古鄉(xiang) 毗鄰熱振國家森林公園,旅遊資源豐(feng) 富,目前建成的唐古旅遊服務中心就是我們(men) 交出的答卷。”

  第一次去唐古,王俊印象深刻——100公裏左右的道路,開車走了四五個(ge) 小時。路上到處都在施工,泥水飛濺,路麵坑窪,途中還要翻越一座海拔近5000米的大山,遇到塌方或者施工維修,車輛就要停留許久。

  從(cong) 交通配套到唐古鄉(xiang) 衛生院等民生設施,再到旅遊服務中心,蘇州共投資近1億(yi) 元用於(yu) 當地旅遊發展和民生改善。走在崎嶇的山路上,王俊心裏不停琢磨:“酒店的項目,要怎麽(me) 才能贏利?這些民生項目完成後,會(hui) 有多大變化?”

  這是他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蘇州援藏給這裏定下的目標是“能贏利、能自我造血”。這個(ge) 看起來不高的要求,對許多西藏的項目來說,都顯得相當困難——這裏氣候寒冷,一年施工期大概隻有六七個(ge) 月;這裏海拔較高,很多工程設施無法架設,一些作業(ye) 人員也不願意來。種種問題都會(hui) 拖慢施工進度,也對項目的質量提出挑戰。

  為(wei) 了保障各個(ge) 項目的施工進度和建設質量,王俊一趟趟往唐古跑,有時候一個(ge) 月要去兩(liang) 三次。有一次,道路施工中斷,王俊和同事隻能繞幾百公裏路,多花一天時間從(cong) 拉薩市區到林周縣城。

  唐古鄉(xiang) 越跑越多,變化王俊看在眼裏:隨著交通改善項目的不斷推進,縣城到鄉(xiang) 裏交通改善了,路程從(cong) 四五個(ge) 小時縮短到兩(liang) 個(ge) 小時;隨著鄉(xiang) 鎮配套醫療設施項目的落地,當地老百姓的一些小病都能就地解決(jue) ;隨著唐古鄉(xiang) 旅遊服務中心建設完成,越來越多的遊客選擇來唐古鄉(xiang) 旅遊觀光,這裏已經逐漸成為(wei) 拉薩北部旅遊環線上的一個(ge) 知名“打卡點”。

  項目建設不僅(jin) 改變了當地的環境,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地幹部的精神麵貌。剛來林周工作的時候,一些幹部對項目沒有信心、缺乏熱情,總喜歡說“差不多就行”。“我看差一點都不行!”王俊總是要把項目的細節一點點敲定、一點點打磨。在他的影響下,周圍的人對待項目的態度更加認真,各項規章製度也更嚴(yan) 格,因為(wei) 大家都知道,但凡有點問題,都會(hui) 被王俊打回去重來。

  “項目先期不把細節算清楚,預算就容易超標,到時候再調整,一來手續麻煩,影響工期,二來也會(hui) 形成馬虎的習(xi) 慣,很難嚴(yan) 肅起來。我們(men) 不僅(jin) 要帶來項目,也要帶來工作態度和方法,這樣才能給西藏帶來更長遠的改變。”王俊說。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