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十四五”規劃如何走出慣性思維
編者按
近日,一些高校陸續發布“十四五”規劃,一些高校的“十四五”規劃尚在緊鑼密鼓的修訂過程中。高校“十四五”規劃編製,對於(yu) 學校未來5年辦學目標乃至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至關(guan) 重要。本期,高教周刊邀請長期從(cong) 事高校發展戰略規劃研究的專(zhuan) 家,就已了解到的部分高校“十四五”規劃所反映的共性問題進行探討,同時邀請對“十四五”規劃編製促進學校整體(ti) 發展有著急迫需求與(yu) 深刻體(ti) 會(hui) 的高校,分享編製曆程及思考,以饗讀者。
截至目前,大多數高校均有過多輪發展規劃編製曆練。從(cong) 筆者參與(yu) 評審、論證或了解的多所高校規劃文本及相關(guan) 材料來看,近年來,各高校規劃工作的規範性、科學性與(yu) 體(ti) 係化水平有了顯著提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各高校編製規劃所形成的慣性思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十四五”規劃的基本套路與(yu) 架構。
高校規劃工作的慣性思維有哪些具體(ti) 表現?是否存在問題或局限?如果確有走出慣性思維的必要,需要怎麽(me) 做?圍繞這三個(ge) 方麵問題,筆者提出若幹意見,供研討和參考。
規劃編製慣性思維通常有哪些具體(ti) 表現?
位次思維。辦學定位與(yu) 發展願景,是高校規劃要優(you) 先處理的事項。原本,厘清辦學定位與(yu) 發展願景,是為(wei) 了解決(jue) 高校缺乏錯位發展意識與(yu) 目標導向不明的問題,但是不少高校主要還是基於(yu) 位次來考慮這兩(liang) 方麵的問題,或是提出躋身世界一流、國內(nei) 一流、區域一流大學,或是提出獲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或是提出升格為(wei) 大學或本科高校,甚至有不少高校明確提出在特定範圍內(nei) 排名提升至前多少位。
模塊思維。多數高校的規劃在總結過去5年的辦學成就和“十四五”期間的任務舉(ju) 措時,基本上是按照主要職能處室的分布來搭建架構的,學校各個(ge) 方麵的主要事項多有一至兩(liang) 個(ge) 模塊與(yu) 之對應。這反映出學校的規劃可能還是對各主要職能處室所提交的相關(guan) 材料進行整合的產(chan) 物,或是編製規劃的指導思想比較側(ce) 重麵上的工作部署,而非規劃事項的優(you) 先秩序。
指標思維。在破“五唯”的呼聲之下,高校“十四五”規劃理當有所回應,但很多高校仍然擺脫不了對發展指標的依賴。沒有明確的指標要求,似乎規劃就缺少約束力與(yu) 可操作性。不少高校“十四五”規劃以各種方式呈現的量化指標,還是學校內(nei) 部從(cong) 上到下最為(wei) 關(guan) 注的內(nei) 容。尤其是位列學科評估某個(ge) 等級以上、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前1%或更靠前的學科數,成為(wei) 不少高校規劃內(nei) 容中的“新寵”。
總分思維。這種思維既體(ti) 現在看待規劃總體(ti) 目標與(yu) 發展指標之間的關(guan) 係上,也體(ti) 現在對待學校規劃與(yu) 職能部門專(zhuan) 項規劃、院係規劃之間的關(guan) 係上。特別是後者,不少高校已經習(xi) 以為(wei) 常,認為(wei) 學校的規劃是管總的,職能部門與(yu) 院係規劃隻是學校總規劃的延伸與(yu) 分解。對於(yu) 前者來說,若有相應的國家標準或排名計算辦法,一些高校也會(hui) 在規劃文本中將總體(ti) 目標具體(ti) 化為(wei) 各種發展指標。
雄心勃勃的規劃為(wei) 何經常遭遇執行難題?
如果與(yu) “十三五”“十二五”乃至更早的規劃文本進行比較,很容易發現,一些高校的規劃編製工作已經套路化了。適應辦學條件、目標任務與(yu) 外部環境的變化,規劃的具體(ti) 內(nei) 容在不斷調整,而此前所形成的規劃慣性思維卻一直在延續。更有一些高校,其規劃不僅(jin) 在目標取向與(yu) 形式架構上與(yu) 之前大同小異,就連規劃文本也看不出明顯的改進。於(yu) 是乎,看多了高校的規劃文本,就覺得彼此彼此,或者是莫過如此,即便是新手,也可以對付高校的規劃編製工作。
出現這種情況,責任不能完全歸咎於(yu) 規劃的起草者、製定者。某種意義(yi) 上,這是勢所必然。受現有科教資源競爭(zheng) 體(ti) 製的製約,以及來自各個(ge) 方麵評價(jia) 壓力的影響,沒有多少高校可以無視自身的位次問題。既然要為(wei) 位次考慮,達到更好位次的辦法,就是將與(yu) 位次相關(guan) 的事項按照職能部門的架構模塊化和指標化,並基於(yu) 總分結合的規劃體(ti) 係,以達到自上而下的貫徹落實目標。因此,不能簡單地將存在慣性思維看成是規劃編製人員的能力問題,也不能將其視為(wei) 高校缺少創新與(yu) 奮進精神的表現。就高校自身的立場與(yu) 利益而言,以規劃作為(wei) 控製、整合或協同手段,先解決(jue) 可比的位次與(yu) 指標問題,進而獲取更多的發展機會(hui) 與(yu) 資源,延續慣性思維的規劃動機與(yu) 目標至少是好的。
但是,慣性思維主導下的院校規劃,奉行的是執行模式,是全校一盤棋的辦學思路在規劃問題上的反映,依賴自上而下的目標與(yu) 責任分解,由此造成的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很少有高校規劃的起草者、製定者去深究為(wei) 何在“規劃”之前經常出現“戰略”二字,他們(men) 似乎也不大關(guan) 心院校規劃的性質、發展曆程與(yu) 趨勢等方麵的研究。在承擔院校規劃編製任務之時,參照之前或其他高校做法的居多,認為(wei) 高校規劃就是要解決(jue) “兩(liang) 點一線”問題(即學校當前所處的位置、目標所向的位置以及如何由此點到達彼點)的高校管理者也不在少數。殊不知,編製院校規劃要考慮許多方麵的因素,尤其是要應對外部發展環境不確定性以及基層學術組織自主性的挑戰。正因如此,許多高校雄心勃勃製定的發展規劃,經常遭遇執行難題,即便有中期與(yu) 終期規劃評估,很多時候也沒有發揮出較為(wei) 顯著的作用,以至於(yu) 引發諸多質疑或批評。
怎樣才能以更高站位謀求學校更大發展?
各高校不能僅(jin) 僅(jin) 滿足於(yu) 辦出量化指標或層級結構意義(yi) 上的好大學,需要更高的站位,走向規劃新境界,探索規劃新框架、新格局與(yu) 新體(ti) 係,切實將規劃作為(wei) 引領和規製學校未來發展的重要手段。
走向新境界。取法於(yu) 上,得乎其中;取法於(yu) 中,得乎其下。沒有更高的辦學境界,就不會(hui) 有真正利國利民的顯著辦學業(ye) 績,也不會(hui) 得到廣泛的認可與(yu) 讚譽。走出慣性思維,高校首先要自覺走向新境界。所謂新境界,就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wei) 己任的境界。位次、指標與(yu) 資源等應是各高校走向新境界的副產(chan) 品,而不是替代品,更不是標誌與(yu) 刻度。編製“十四五”規劃期間,恰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總體(ti) 方案》,各高校更應該牢記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使命,突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質量、創新、服務與(yu) 貢獻導向,切實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我們(men) 要相信,若能為(wei) 國家或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高質量人才培養(yang) 、科技與(yu) 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等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高校就會(hui) 贏得尊重與(yu) 支持,該有的早晚都會(hui) 有。我們(men) 也要看到,關(guan) 於(yu) 高校、學科與(yu) 專(zhuan) 業(ye) 的各種審核、評估或排名,同樣在不斷改進或可能受到必要的監管調控,過度依賴顯性、量化、可比辦學指標的簡單做法,終將會(hui) 有大的改變。
嚐試新框架。高校可以通過職能部門來辦學,但是不能通過拚接職能部門的規劃事項來對待學校的總體(ti) 規劃。學校的事業(ye) 發展規劃,務必是基於(yu) 學校的立場與(yu) 需要所進行的整體(ti) 決(jue) 斷。5年的時間非常有限,將各個(ge) 職能部門想做的事情均納入學校規劃,勢必拉低學校規劃應有的高度,也有悖規劃定方向、管長遠、保重點的核心使命。我們(men) 在承擔一所高校的“十四五”規劃編製任務時,就放棄了比照主要辦學事項的模塊化規劃思路,采用“謀大事、解難事、辦實事”的新框架,完全站在學校整體(ti) 而非各職能部門的立場來謀劃學校的未來發展。“謀大事”麵向學校重要發展事項,“解難事”麵向學校關(guan) 鍵改革任務,“辦實事”麵向師生切身利益。也許這個(ge) 新框架並不完美,但它可以解放規劃編製人員,使他們(men) 不必拘泥於(yu) 各個(ge) 職能部門的想法。當然,這也是對規劃編製人員的考驗,規劃任務將再難以轉嫁給其他職能部門。歸根結底,規劃框架是為(wei) 規劃目標任務服務的,也與(yu) 如何理解規劃的性質與(yu) 作用密切相關(guan) 。因此,嚐試采用規劃新框架並非輕而易舉(ju) 之事,需要不斷反思與(yu) 超越規劃編製中的慣性思維。
考慮新格局。推動形成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大使命,是事關(guan) 國家發展戰略全局的係統性深層次變革。高校的“十四五”規劃要考慮國家發展格局的變化,既要積極參與(yu) 全球競爭(zheng) ,更要立足中國大地、麵向社會(hui) 需求辦學。而且,中國高等教育已步入普及化發展階段,同時也麵臨(lin) 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重大挑戰,麵臨(lin) 著加快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xi) 體(ti) 係的曆史使命,高校改革發展需要有格局性變化的預期和壓力。誰能在新格局中搶占先機、形成優(you) 勢,誰就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引領者,誰就能贏得未來。就規劃本身而言,最有價(jia) 值的事情莫過於(yu) 對學校改革發展有格局創新方麵的貢獻。格局變化是源頭性、方向性、結構性的調整,操作起來比較容易,因此各高校的“十四五”規劃要結合各自的內(nei) 外部條件,眼光放長遠一點,充分考慮發展新格局問題,不能錯過布局新學科、新專(zhuan) 業(ye) 、新領域、新平台等方麵的機遇。
塑造新體(ti) 係。慣性思維支撐起來的院校規劃,也可以有自己的體(ti) 係,隻不過這個(ge) 體(ti) 係是自上而下的執行體(ti) 係,製定專(zhuan) 項規劃與(yu) 院係規劃的主要目的在於(yu) 分解和執行院校規劃。塑造新體(ti) 係就是要重新反思與(yu) 規範院校規劃、專(zhuan) 項規劃與(yu) 院係規劃之間的關(guan) 係,既要看到三者之間協同銜接的必要性,也要承認三者之間相對獨立的價(jia) 值所在。院校規劃著重解決(jue) 院校層麵的問題,專(zhuan) 項規劃負責解決(jue) 職能部門層麵的問題,院係規劃負責解決(jue) 院係層麵的問題,彼此可以獨立地並行推進。各自較為(wei) 完備之後,需要有相應的調適與(yu) 審核機製。專(zhuan) 項規劃與(yu) 院係規劃應主動對接院校規劃,以爭(zheng) 取學校的資源與(yu) 政策支持。專(zhuan) 項規劃與(yu) 院係規劃之間也需要相互調適,經學校審核後與(yu) 院校規劃共同構成學校規劃體(ti) 係,並具有同等的約束力。由此,既能夠在學校層麵集中精力謀劃一些重大改革發展事項,也加大了校部機關(guan) 與(yu) 院係自謀發展的權力與(yu) 壓力。以規劃新體(ti) 係為(wei) 依托,兼顧高校內(nei) 部管理體(ti) 製改革,可以繼續探索學校、職能部門與(yu) 院係之間的協同治理模式,助推高校高質量發展。(作者係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2022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 北京考區考生9日起均須重新選擇考點
記者了解到,網上重新選擇考試地點的操作時間為11月9日9:00—11月10日16:00。考生可在規定時間內,登錄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2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報名確認及準考證打印係統重新選擇考點。 [詳細] -
那曲市第三屆高校畢業生創業大賽報名15日截止
本屆創業大賽主題為“創業贏未來 青春展風采”,彰顯誠信、智慧、自強、拚搏、勇敢、創新的主旋律。大賽將采取比賽、導師培訓、與專家現場交流、進企業實地探訪等形式,聚焦那曲創業人才培養。[詳細] -
清華大學校長:未來十年是人類曆史的關鍵時期,將決定能否實現零碳未來
“未來十年是人類曆史上的關鍵時期,將會決定我們能否實現零碳未來”,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日前在全球青年零碳未來峰會暨第三屆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研究生論壇(以下簡稱峰會)頒獎典禮上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