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不負時代 不負韶華——記2021年“最美高校輔導員”

發布時間:2021-12-07 14:48:00來源: 《光明日報》

  中央宣傳(chuan) 部、教育部近日聯合發布2021年“最美高校輔導員”先進事跡。

  馬軍(jun) 、劉岩、劉巍、劉國權、齊勳、張海玉、胡波、項淑芳、趙穎虹、薛冰等10名高校輔導員被評為(wei) 2021年“最美高校輔導員”。不負時代,不負韶華。高校輔導員,一份引領成長,給人溫暖的職業(ye) 。他們(men) 播種信仰,引導學生在學習(xi) 黨(dang) 史中堅定理想信念;善用“大思政課”,引導學生在理論與(yu) 實踐的結合中增強“四個(ge) 自信”;傾(qing) 情奉獻,用心關(guan) 愛,守護學生健康成長。

  多重角色,唯有與(yu) 學生共同成長才不辜負輔導員這個(ge) 職業(ye)

  輔導員,常集多種角色於(yu) 一身:班主任、心理師、聯絡員、任課教師、項目指導員……他們(men) 用愛連接育人夢和學生的成才夢。

  南華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馬軍(jun) 主講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課深受學生們(men) 的喜愛。

  26年來,從(cong) “小馬姐”變成了“馬大姐”,麵對輔導員這份工作,馬軍(jun) 心中始終充滿熱愛,通過“家訪”“串門”“聊天”“寫(xie) 信”成為(wei) 學生“知心姐姐”。辦公桌上,有學生們(men) 寫(xie) 的大大小小的紙條,訴說著心裏的酸楚;郵箱裏,有學生們(men) 寫(xie) 的揮之不去的煩惱;隨身攜帶的包裏,更有一本沉甸甸的“知心姐姐”記錄本,記錄著學生們(men) 的問題。

  教授、化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兼副院長、遼寧大學輔導員,這便是劉巍的身份。

  從(cong) 教學崗位到輔導員,從(cong) 學院副書(shu) 記到大學教授,他一直在思考:能否把20年的工作經驗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相結合,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他帶領青年學生開展了信仰駐村、科技駐村、智力駐村的“三駐工程”,帶領大學生參加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了解國情民情,貢獻青春力量,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閃光。多年來,他還堅持每年寒暑假期自費赴全國各地開展家訪活動,用足跡丈量教師情懷,用行動贏得學生信賴。

  心靈守望,讓思想的力量靜水流深

  “輔導員的講台要走進學生們(men) 的生活,融入孩子們(men) 的心靈,不再是一節課50分鍾,它是24小時,是1460個(ge) 日日夜夜,是一輩子的師生情。”河北北方學院輔導員劉岩說。

  “學農(nong) 是不是沒有前途?”“上課是不是教種地?”麵對學生的困惑和疑慮,從(cong) 學生收到錄取通知書(shu) 的那一刻,劉岩就主動建立新生QQ班級群與(yu) 學生接觸,提前向學生介紹學校及專(zhuan) 業(ye) 情況。哲學專(zhuan) 業(ye) 出身的他改行做起了半個(ge) 農(nong) 學教師,與(yu) 學生們(men) 一起學農(nong) ,一起實踐,將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田間地頭。

  “這份職業(ye) 讓我有機會(hui) 陪伴學生成長,見證他們(men) 從(cong) 稚嫩走向成熟,我感到無比幸福。”鄭州大學輔導員胡波說。從(cong) 初涉職場時的青澀到深耕細作後的篤定,胡波苦練內(nei) 功,走好專(zhuan) 業(ye) 成長的征途,創新形式開展教育。比如,將黨(dang) 史學習(xi) 和思政教育相融合,開展“致敬先輩同齡人,信仰力量我來傳(chuan) ”活動,帶領100位黨(dang) 員、預備黨(dang) 員、入黨(dang) 積極分子,重溫100位年齡處於(yu) 18歲至35歲之間的“同齡”先輩黨(dang) 員事跡,引領同學們(men) 在致敬中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用青春方式講好信仰故事。

  “每頁14記錄 總共605記錄”這是截至去年6月,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與(yu) 光電技術學院2016級網站“主任寄語”欄目下的顯示。主題從(cong) “校園貸”到“自我保護”,從(cong) “考前膜拜楊超越”到“短信收到請回複”,涵蓋時政熱點、學生成長等多個(ge) 維度。這也是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與(yu) 光電技術學院輔導員張海玉的工作日誌,後來雖不在網站更新,但是在她的微信號“和青年朋友談談那些事”延伸繼續,累計有600餘(yu) 篇52萬(wan) 餘(yu) 字。

  “愛你們(men) 的海玉老師。”無論是在南京還是其他地方,這樣的文字之約總會(hui) 帶來一種不用言說的溫暖。“老師,謝謝您!是您的文章支撐著我度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日子。”一位學生說。

  師者仁心,行動的腳步丈量著和學生相處的青春長度

  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專(zhuan) 業(ye) 教學,在傳(chuan) 授專(zhuan) 業(ye) 知識的同時,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張海玉錄製思想引領全媒體(ti) 精品視頻,通過事實和邏輯,宣傳(chuan) 黨(dang) 的創新理論。

  長春中醫藥大學輔導員齊勳用“治未病”思維,給學生“把脈點穴”,做網絡思政的“傳(chuan) 播者”。

  哈爾濱師範大學輔導員劉國權探索破解輔導員學講理論“欠底氣”、真情互動“少方法”、談心談話“沒時間”、信息通知“難到位”等困惑難題,提煉出“溫度育人法”:通過向“上”著眼、向“下”紮根、向“內(nei) ”發力的“三向”著力,在細小細微處感動學生,於(yu) 潛移默化中感化學生,在言行示範下感召學生。

  浙江大學輔導員項淑芳是馬蘭(lan) 工作室創始人、全國首個(ge) “馬蘭(lan) 精神聯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項淑芳注重挖掘黨(dang) 史和學科紅色故事,搭建學生黨(dang) 員培養(yang) 矩陣體(ti) 係,構建“國家需求導向、學生興(xing) 趣追求、學院積極扶持”的互動性科創教育模式,讓青年“強國誌”更有深度。

  師者仁心,愛與(yu) 責任蘊芬芳。安徽工業(ye) 大學輔導員趙穎虹用心記錄學生的特點,為(wei) 他們(men) 編製“個(ge) 性摘要”,找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頻道”,用行動的腳步丈量著她和學生相處的青春長度。

  山東(dong) 大學臨(lin) 床醫學院團委書(shu) 記薛冰堅持每周到學生所在的12家教學醫院走一遍、和每名學生見一麵,逐漸形成每天“8+N”的工作時間表——正常的工作時間在辦公室集中處理工作事務,一下班就往教學醫院趕。她把每一間科室、實驗室都“走”成了自己的工作陣地,每年在學校和教學醫院之間往返近萬(wan) 裏。

  九年情暖杏林,薛冰陪伴著學生走過美好的青春,幫助他們(men) 成長為(wei) 仁心仁術的好醫生;她的學生則把一個(ge) 又一個(ge) 溫暖的故事鐫刻進她的生命裏,化作她堅定前行的力量。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