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深度融入中小學探究課,科學家在改變什麽

發布時間:2021-12-07 15:04:00來源: 文匯報

  每周三,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博士生朱凱帝就會(hui) 帶著一大包實驗用具,來到建襄小學,利用下午三點半到四點半的課後服務時間,刷新二年級小朋友對於(yu) “糖”的認識。這學期,他所在的有機所科普團隊承擔起了徐匯區四所中小學的有機化學科普課程,充實孩子們(men) 的課後時光。

  與(yu) 此同時,在由中科院上海高研院聯手浦東(dong) 新區教育局、浦東(dong) 新區科協共同發起的“浦東(dong) 新區未來科學之星培養(yang) 計劃”科學家進校園項目組織下,來自中科院、上海中醫大、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氣象局等不同科研機構的一線科學家,帶著分屬人工智能、無線通信、生物醫藥等九大領域的30門科普課程,進入中小學課堂。

  隨著“雙減”政策落地,中小學對高質量科普教育釋放出了更強烈的需求。最近,記者跟隨滬上科學家走進中小學課堂,發現這些“業(ye) 餘(yu) 老師”頗受歡迎。他們(men) 不僅(jin) 將新奇有趣的前沿知識帶到孩子身邊,也給下一代送去科學思維、傳(chuan) 遞科學精神。不用埋頭刷題的課後時間與(yu) 高質量科普課程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把“神秘的專(zhuan) 業(ye) ”帶到孩子眼前

  周五下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明齊趕到位於(yu) 南匯的吳迅中學初中部,帶著該校參加“未來科學之星”課程的20名初二學生,將上節課組裝了一半的無線收音機完成。臨(lin) 近下課,孩子們(men) 從(cong) 親(qin) 手組裝起來的收音機裏,聽到了熟悉的“FM105.7上海交通廣播,一路相隨”的聲音,教室裏一片歡騰。

  最初,李明齊給孩子們(men) 上課,就是想讓他們(men) 了解“通信工程”是怎麽(me) 一回事。因為(wei) ,“大多數學生在填報高考誌願時,對未來所學的專(zhuan) 業(ye) 並不了解”。他希望用自己的一點努力,將“神秘的專(zhuan) 業(ye) ”帶到孩子眼前,給他們(men) 一些科研啟蒙和引導。

  懷著類似的想法,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科普團隊通過“眾(zhong) 籌”方式,從(cong) 所內(nei) 各研究組征集課程創意,發展形成了適合高中、初中、小學的不同係列課程,送進校園課堂。令團隊欣慰的是,一些學生原本並不喜歡化學,通過他們(men) 的科普課對這門學科有了係統了解後,決(jue) 定在高考時選考化學。

  “通過一線科學家的生動講述、帶教討論,學生們(men) 對於(yu) 科學的興(xing) 趣被激發出來,同時也讓他們(men) 打開視野,看到更多風景。”華師大二附中副校長婁維義(yi) 表示,科學家進課堂,對中學生清晰認識自己的興(xing) 趣誌向和未來職業(ye) 規劃,非常有幫助。

  不扣考點的實驗激發興(xing) 趣與(yu) 好奇

  “剛開始,‘未來科學之星’項目隻給了我們(men) 10個(ge) 名額,學生根本不夠分,這學期終於(yu) 爭(zheng) 取到了20個(ge) 名額。”在華東(dong) 師範大學附屬東(dong) 昌中學,科學家定製的科普課格外搶手。校長薛誌明希望由此打開學生們(men) 的科創素養(yang) “開關(guan) ”:“基礎教育是不斷播種的過程,也許學生未來不一定吃這碗飯,但這段經曆會(hui) 激發起長久的興(xing) 趣與(yu) 好奇。”

  在李明齊看來,動手做一做,會(hui) 讓孩子們(men) 學到書(shu) 本上學不到的東(dong) 西。以裝配收音機為(wei) 例,實驗中用到的電流表、電壓表、接線柱、電容等,隻有親(qin) 手做過,才知道這些元器件究竟長什麽(me) 樣、有哪些型號。“原理圖看起來挺簡單,一旦輪到自己裝配,就會(hui) 碰到許多實際問題——比如,買(mai) 個(ge) 零件該怎麽(me) 跟商家說清楚。”他認為(wei) ,這些課本上學不到的經驗,恰恰會(hui) 給學生帶來成就感,讓學習(xi) 的勁頭更足。

  孩子對未知探索的興(xing) 趣,以及由此激發出來的能力,永遠不可小覷。上學期,朱凱帝與(yu) 建襄小學科技老師柴伶俐共同設計了“救救北極熊”的科普項目,將小學自然課本上隻有簡單幾幅圖、幾句話的內(nei) 容,演繹成了適合低年級小朋友的科普課程,集小實驗、繪畫、繪本閱讀於(yu) 一體(ti) 。柴伶俐告訴記者,通過模擬實驗呈現溫室效應、模擬海洋酸化,引導孩子們(men) 對北極熊生存狀態進行思考,小朋友們(men) 自己製作了科學展板,走進一年級教室做宣講。很多老師和家長都反饋,從(cong) 未想到過二年級的孩子可以如此成體(ti) 係、富有表現力地完成一項探究任務。

  彌補中學老師“帶教科研”的能力短板

  走進上海市十五中學,南極泰山站同款太陽能光伏係統和植物工廠、廚餘(yu) 垃圾原位高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係統、斑馬魚孵化生長實驗室、人工濕地,成了校園裏一道獨特風景。而這些“高大上”的校園景觀,都是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的專(zhuan) 家教授與(yu) 學校老師們(men) 一起設計的校園沉浸式科研體(ti) 驗課程。

  十五中學校長徐翔告訴記者,當學校有意以“人與(yu) 自然”為(wei) 主題設計生態課程時,不少老師發現,單靠自己的力量很難做出滿意的課程,同濟專(zhuan) 家“外援”的加入使課程推進大大提速。他們(men) 與(yu) 十五中學的骨幹青年教師共同組織課程開發團隊,通過優(you) 勢互補,使沉浸式體(ti) 驗課程兼顧初中教學知識點,在專(zhuan) 家、教師、學生社團的不斷反饋磨合中,很快完成了課程體(ti) 係的優(you) 化。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中學老師“帶教科研”普遍存在能力短板。“未來科學之星”項目發起人、中科院上海高研院高級工程師井怡認為(wei) ,高校與(yu) 科研機構應承擔起相應責任,與(yu) 中學共同建立培養(yang) 機製。

  事實上,不少高校、研究機構都發現,部分大學新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不足。同時,科研也需要踏實認真、耐得住寂寞。他們(men) 希望,通過科學家科普對中小學教育的滲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生科學素養(yang) 上的這一短板。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