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班沙爾學校的實踐觀察——“非遺進校園”給農村孩子帶來了什麽
班沙爾,係藏語,是西寧市湟中區甘河灘鎮上營村和下營村的合稱。青海明長城闇門遺址——班沙爾大闇門,就矗立在班沙爾上營村。如今,闇門前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海明長城”碑記。作為(wei) 古代軍(jun) 事要塞,班沙爾的名稱在《西寧府新誌》等文獻中頻頻出現。班沙爾人常常會(hui) 自豪地說,我們(men) 班沙爾的文化有年頭,也有傳(chuan) 承啊!“有傳(chuan) 承”指的就是近年來湟中非遺文化走進班沙爾學校。
一
湟中曆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除了聞名遐邇的藏傳(chuan) 佛教聖地塔爾寺、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卡約文化遺址外,還有豐(feng) 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其中,有塔爾寺酥油花、湟中堆繡等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有湟中農(nong) 民畫、南佛山花兒(er) 會(hui) 等16項省級非遺項目。
即便在湟中這樣的地方,麵對現代生活方式的衝(chong) 擊,非遺的傳(chuan) 承問題也不容忽視,湟中的文化和教育工作者意識到:“傳(chuan) 承非遺也要從(cong) 娃娃抓起。”對此,湟中區文化館館長郭秋芳與(yu) 甘河灘鎮中心學校校長沈生基一拍即合。2017年初,他們(men) 決(jue) 定在甘河灘鎮所轄班沙爾學校首先開展湟中非遺項目進校園活動。
這一想法得到了班沙爾學校校長樊明祥以及後來他的繼任者李進立校長的積極響應。湟中區文化館從(cong) 資金支持到非遺項目的選擇再到傳(chuan) 承人老師的選派等方麵都給予了大力支持。經過精心準備,2017年3月,國家級非遺項目湟中堆繡、河湟鍋莊,省級非遺項目湟中農(nong) 民畫、河湟花兒(er) 和武術、戲曲等7項湟中非遺項目走進班沙爾學校。即便從(cong) 全省範圍來看,這所學校在非遺進校園方麵也可以稱得上時間早、項目多、師資陣容強大。
同年9月,原本在湟中職業(ye) 技術學校教藝術課的董有生老師調到了班沙爾學校,主管學校的非遺教學以及管理工作。董有生有著深厚的非遺情懷,在堆繡、唐卡及工筆畫的創作、傳(chuan) 播方麵積累了豐(feng) 富的經驗。2016年,董有生和他的學生邢桂芳聯袂製作的堆繡作品《八十七神仙卷》,曾代表青海省參加全國職業(ye) 院校技術技能成果交流展並榮獲一等獎。董有生的調入,為(wei) 班沙爾學校非遺進校園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班沙爾學校依托鄉(xiang) 村少年宮,將校本課程與(yu) 非遺文化項目相結合,在原有社團基礎上,相繼設立農(nong) 民畫、堆繡、鍋莊舞、青海花兒(er) 、武術、戲曲和麵塑等非遺社團,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xing) 趣,自願報班,參加學習(xi) 。聘請校外非遺傳(chuan) 承人喬(qiao) 應菊、黨(dang) 明漢、雷有順、陳生輝等老師前來授課。
每個(ge) 周三下午是班沙爾學校鄉(xiang) 村少年宮開展活動的時間,受聘的非遺傳(chuan) 承人齊聚班沙爾學校,進行授課。學校老師負責學生的管理並參與(yu) 學習(xi) ,他們(men) 也在非遺技藝方麵得到了培訓。
堆繡是著名藏傳(chuan) 佛教格魯派寺院塔爾寺“藝術三絕”之一。20世紀八九十年代,堆繡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在製作方法及題材上有了突破和創新,在宗教題材之外,出現了曆史人物、花鳥、動物、風景和“漢八寶”“藏八寶”等吉祥圖案。湟中堆繡於(yu)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班沙爾學校堆繡社團聘請的指導老師喬(qiao) 應菊是湟中區堆繡協會(hui) 會(hui) 長、青海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湟中堆繡青海省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在湟中堆繡的製作和研發方麵,經驗非常豐(feng) 富。
在班沙爾學校的堆繡社團工作室裏,課桌並成的案子上鋪著白色的台布,四麵牆壁上掛滿了學員們(men) 創作的一幅幅堆繡作品,雖然裝幀簡單,依然散發著濃鬱的藝術氣息。每個(ge) 周三下午,這裏就坐滿了學習(xi) 堆繡的24位學員。在喬(qiao) 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他們(men) 用剪刀、燙鏟、碎布、顏料,經過繪、剪、貼、包、燙、染,製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絕倫(lun) 的堆繡作品。據喬(qiao) 老師介紹,堆繡社團學員以女生為(wei) 主,主要來自中高年級。李玲年、祁廣瑞等同學從(cong) 六年級開始學習(xi) ,經過近三年的學習(xi) ,掌握了堆繡製作的一般流程和基本技巧,能獨立製作一些比較簡單的作品。2019年8月31日,她倆(lia) 參加青海省第二屆“青繡”大賽,成為(wei) 本屆大賽755名繡娘中年齡最小的兩(liang) 位。
李玲年告訴筆者:“初次接觸堆繡的時候,我感到很新奇,碎布片是怎樣變成精美圖畫的呢?在我的印象中,碎布片似乎隻能用來製作坐墊。我帶著疑問,邊學習(xi) 邊領悟,在喬(qiao) 老師的手把手的引導下,慢慢掌握了一些製作技巧。”她指著自己的作品《荷包牡丹》說:“製作這幅作品,是因為(wei) 荷包牡丹是農(nong) 村庭院裏常見的花卉,花開富貴,反映了我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湟中民間繪畫曆史悠久,它是以漢、藏文化為(wei) 主而獨具藝術風格的現代民間繪畫。湟中農(nong) 民畫與(yu) 上海金山農(nong) 民畫、陝西戶縣農(nong) 民畫合稱為(wei) 中國“三大農(nong) 民畫”。 1988年,湟中縣被文化和旅遊部授予“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xiang) ”榮譽稱號。2006年11月,湟中農(nong) 民畫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班沙爾學校農(nong) 民畫社團聘請青海省一級民間工藝師、省級非遺項目湟中農(nong) 民畫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黨(dang) 明漢任指導教師,先後有二百餘(yu) 人次接受培訓,現有成員五十餘(yu) 人。在班沙爾學校舉(ju) 辦的三次非遺成果展示中,孩子們(men) 稚嫩卻傾(qing) 注了不少心血的農(nong) 民畫經過裝裱,儼(yan) 然成為(wei) 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馬占麗(li) 同學的農(nong) 民畫作品《圓夢》,李石晶的《蓮年有餘(yu) 》,李新梅的《我愛喂小雞》等作品,通過豐(feng) 富的想象,表達了農(nong) 村學生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對美好人生理想的憧憬。
董有生老師發現,學生對捏塑藝術有很大的興(xing) 趣,小學階段美術課上有用橡皮泥捏製小動物及人物的課程,但橡皮泥作品不易保存,於(yu) 是,他想到了湟中的國家級非遺塔爾寺酥油花,想到了湟中非遺藝人尖參等人在酥油花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麵塑藝術,它不僅(jin) 具有很好的觀賞性,而且可長期保存。2020年,學校聘請尖參擔任班沙爾學校麵塑藝術輔導老師。在尖參的指導下,學生經過選材、設計、捏製、塗色、上架等多道工序,製作出了栩栩如生的麵塑作品,他們(men) 的作品包羅萬(wan) 象,花鳥魚蟲、人物建築、山川樹木……製作者的想象力展開了自由的翅膀。
班沙爾引進的省級非遺項目還有河湟鍋莊、河湟花兒(er) 、武術、戲曲等,均由省級或市級傳(chuan) 承人指導。非遺進校園活動使學生對自己和祖輩生活的這片土地產(chan) 生了自豪感,對誕生於(yu) 這片土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有了深深的熱愛。
三
進入班沙爾學校,映入眼簾的是一組非遺文化雕塑、一組大型鏤空皮影人物造型和一組戲曲臉譜造型。
班沙爾學校非遺項目負責人董有生說:“自湟中非遺走進班沙爾學校以來,校園就被一種濃鬱的非遺文化氛圍包圍著,學生的言談舉(ju) 止有了明顯的變化……學生們(men) 都在自覺地收集家鄉(xiang) 各種有文化價(jia) 值的曆史故事,收集家鄉(xiang) 大闇門的故事、明長城的往昔,宣傳(chuan) 這些曆史文化以及保護遺址的知識;還搜集一些鄉(xiang) 風民俗、農(nong) 諺俚語,並整理成冊(ce) ,相互交流學習(xi) ……”
非遺進校園為(wei) 班沙爾學校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的研發拓展了一片新的領域,就是把一些優(you) 秀的、有益於(yu) 學生身心健康的非遺文化滲透到學校的各類活動中,如在體(ti) 育課中引進武術和鍋莊舞,在音樂(le) 課中引進青海花兒(er) 、戲曲,在美術課中引進農(nong) 民畫、堆繡、麵塑、戲劇臉譜等。非遺進校園豐(feng) 富了各類學科的教學內(nei) 容,讓課堂變得活潑有趣、別開生麵,使學生感受到了非遺的獨特魅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一位教授曾經說過,非遺教育的目標,是通過生動的現場操作和體(ti) 驗,幫助中小學生直觀地把握非遺背後的曆史文化知識。班沙爾學校開展的“非遺進校園”活動,不僅(jin) 拓展了學生學習(xi) 知識的空間,提高了他們(men) 的知識涵養(yang) 和綜合素質,也助推了學校辦學思想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推廣。
四
班沙爾學校開展這項活動3年多來,學生對非遺文化的喜愛程度是老師們(men) 當初沒有預料到的。每一次活動中,學生都全身心地投入,“非遺進校園”也引發了學生對學科文化學習(xi) 的積極性,班沙爾學校連續多年獲得“中考質量優(you) 勝”獎,年年獲得鄉(xiang) 村少年宮優(you) 秀組織獎。
2018年6月,在“湟中南佛山花兒(er) 會(hui) ”第二屆花兒(er) 新秀選拔賽中,花兒(er) 學員李有才、馬玉成、王啟慧、白文欣晉級複賽,馬玉成進入決(jue) 賽並獲得優(you) 秀獎,班沙爾學校榮獲優(you) 秀組織獎。
班沙爾學校武術社團在教練陳生輝的帶領下也成績斐然。2018年至2020年,學員柴正軒、王佳樂(le) 、張存英、孔曉蓉在青海省第四、五、六屆“武術套路暨傳(chuan) 統項目錦標賽”及“湟中第四屆昆侖(lun) 武術大賽”中,均取得較好的成績,班沙爾學校武術代表隊被青海省武協授予集體(ti) 基本功三等獎。
2019年5月,班沙爾學校“堆繡工作坊”參加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榮獲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一等獎。2020年9月,在湟中區首屆中小學校園文化藝術節藝術表演類和藝術實踐工作坊中,藝術表演《戲曲表演》《鳳陽花鼓》《花兒(er) 與(yu) 少年》榮獲優(you) 秀獎,《鍋莊舞》榮獲舞蹈類二等獎。
班沙爾學校非遺進校園項目在區教育局和文化體(ti) 育旅遊局的支持下,傳(chuan) 承流程和形式基本成型。2021年5月,班沙爾學校榮獲青海省文明辦、財政廳和教育廳聯合頒發的2020年度鄉(xiang) 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建設“先進單位”榮譽。2021年11月,班沙爾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wei) 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學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青海站”授牌成立
按照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工作部署,青海站將負責統籌開展本省轄區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固定監測站位和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區監測工作,切實做好長江禁漁效果評估、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詳細] -
青海省將開展為期半年的校園引才係列活動
12月13日記者獲悉,青海省定於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開展“聚八方青年才俊、築大美青海夢想”校園引才係列活動,共提供915個崗位。 [詳細] -
拉薩城關區舉辦首屆“名師論壇”打造西部教育強區新嚐試
拉薩市城關區首屆“名師論壇”16日在拉薩第八中學舉行,活動旨在推進教育專家集群建設,進一步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