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山南市曲鬆縣白林村黨建引領、教育強村、移風易俗,建成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發布時間:2022-04-22 09:05:00來源: 西藏日報

  白林村地處曲鬆縣堆隨鄉(xiang) 大山深處,四麵環山,平均海拔4080米,是全縣21個(ge) 行政村中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的村。

  近年來,白林村黨(dang) 總支大力實施“黨(dang) 建+”工程,團結帶領群眾(zhong) 摒棄落後思想,移風易俗,走出了一條勤勞增收、教育強村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去年,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727元,經濟發展增速多年保持在16%以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黨(dang) 建引領促振興(xing)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近年來,白林村之所以能保持高質量發展,關(guan) 鍵在於(yu) 有一個(ge) 堅強的戰鬥堡壘。

  近年來,白林村大力實施“黨(dang) 建+”工程,充分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帶領群眾(zhong) 奮力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2019年,白林村通過“黨(dang) 支部+村集體(ti) 經濟”方式,建起了白林村犛牛繁育基地。該基地總投資95萬(wan) 元,占地麵積91.65平方米,目前有犛牛70頭,年收入4萬(wan) 元左右,帶動7戶群眾(zhong) 增收。

  在推進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的同時,白林村黨(dang) 總支也很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團結帶領群眾(zhong) 走上了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過去,村裏環境不好,群眾(zhong) 保護環境的意識也不強。”普布次仁說,“為(wei) 了改變這一局麵,我們(men) 組織黨(dang) 員幹部從(cong) 帶頭講衛生、清理周邊垃圾開始,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一步一步改變村裏的麵貌。”

  在黨(dang) 員幹部的帶動下,白林村群眾(zhong) 紛紛投入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建設,村容村貌很快得到改善。特別是,今年2月,得知白林村入選西藏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村擬命名公示名單後,群眾(zhong) 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的信心和決(jue) 心更足了。

  重教之風代代傳(chuan)

  在白林村采訪時,記者不禁為(wei) 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之多而感慨。據統計,目前,該村120戶432名群眾(zhong) 中,在複旦大學、昆明陸軍(jun) 學院等高校就讀的學生達183人。

  重視教育是白林村的好傳(chuan) 統。目前,從(cong) 該村走出去的黨(dang) 員幹部有200多人。為(wei) 了傳(chuan) 承好優(you) 良傳(chuan) 統,走出去的200多人陸續捐款10多萬(wan) 元,資助村裏學生求學。

  “大家都有一個(ge) 共同的心願,再窮不能窮孩子,得讓孩子們(men) 好好讀書(shu) ,靠教育、靠知識改變命運。”白林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普布次仁說,“但也有一部分家長,為(wei) 了眼前利益,狠心讓孩子在家放牛。”

  為(wei) 了讓“放牛娃”能繼續上學,白林村“兩(liang) 委”和駐村工作隊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這些群眾(zhong) 。通過比較,這些群眾(zhong) 逐漸轉變了落後觀念,紛紛把孩子送到了學校。

  在設立獎學金的同時,該村也建立了相應的懲罰製度。“製度建立了很多年,我們(men) 是獎勵的多,懲罰的少。”說起該村的助學措施,普布次仁解釋道。

  此外,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村裏辦起了“輔導班”,駐村工作隊隊員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幫孩子們(men) 輔導功課,促進學生成績提高。

  移風易俗樹新風

  在白林村采訪,記者發現村裏家家戶戶都掛著印有:孝順父母、夫妻和睦;艱苦創業(ye) 增財富,勤儉(jian) 持家福萬(wan) 年等內(nei) 容的牌子。

  “這些‘移風易俗牌’,是這幾年掛上去的。”普布次仁說,自“四講四愛”群眾(zhong)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白林村結合實際、突出重點,以“四講四愛”為(wei) 抓手,教育引導群眾(zhong) 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改變陋習(xi) 。

  “以前,播種、收割時,勞力少的人家不得不出錢請人幫忙。現在,不用請,大家互幫互助就完成了。”村民索朗羅布說,“這是近年來村裏搞移風易俗帶來的轉變。”

  普布次仁介紹:“以前,村裏群眾(zhong) 思想較落後,但通過開展新舊對比教育、算‘明白賬’等活動,群眾(zhong) 真正明白了惠在何處、惠從(cong) 何來,相信科學、靠勤勞致富的人越來越多了。”

  不文明的風氣刹住了,文明之風撲麵而來。2018年,風氣一新的白林村,被評為(wei) 自治區文明村鎮。“文明新風樹起來後,群眾(zhong) 謀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足了,紛紛走上了打工路。”普布次仁高興(xing) 地說,“去年,村裏外出務工人員有180多人,人均增收8萬(wan) 多元。”

  “群眾(zhong) 都說,照這樣發展下去,我們(men) 很快就能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了。”普布次仁說。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