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讓文化瑰寶代代相傳

發布時間:2022-06-29 09:27:00來源: 西藏日報

  拉薩東(dong) 郊古建隊大院坐落在距離拉薩大清真寺不遠處的一條小巷裏,走進大院,傳(chuan) 來“乒乒乓乓”的聲音,六七個(ge) 手工藝人分別拿著不同的銅板敲敲打打,在不算厚的板子上敲出花紋。

  雖然“卓番林”藏族手工藝品牌店在拉薩老城區深處,但因其手工藝作品別具一格,慕名而來的人特別多。

  走進“卓番林”藏族手工藝品牌店,擺放在貨架上的俊巴漁村製作的皮具、拉薩小巷中製作的布偶、白朗縣農(nong) 民編織的粗樸藏毯等商品特別吸引眼球。在店內(nei) 一角,28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ye) 生德央,正在電腦上敲打著西藏卓番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2019年底,我加入了‘卓番林’團隊,接觸到西藏傳(chuan) 統文化和文創產(chan) 品。我和我的團隊不僅(jin) 肩負著傳(chuan) 承、發揚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重任,更重要的是我們(men) 要對民族傳(chuan) 統文化進行研究、挖掘、梳理、提煉,將所有有價(jia) 值的內(nei) 容記錄下來,出一本專(zhuan) 門記載民族傳(chuan) 統文化及傳(chuan) 承人故事的書(shu) ,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瑰寶,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並將其傳(chuan) 承下去。”德央認真地說。

  “卓番林”產(chan) 品以自主原創、本土製作、精美素雅為(wei) 特色和亮點,吸引了很多對此感興(xing) 趣的人,成功打開了市場。如今,運營10多年後,“卓番林”已經有了一套成型的模式——發現合適的手工藝者,及時與(yu) 他們(men) 探討工藝問題,為(wei) 他們(men) 提供技術、設計、市場等服務,對現有產(chan) 品進行改良,做出新穎的設計,組織培訓,開拓市場甚至為(wei) 手工藝者提供貸款,確認產(chan) 品合格後正式下放訂單。

  在政府的支持下,“卓番林”於(yu) 2020年5月在拉薩掛牌成立了“阿佳學堂+社區工廠”,不斷拓展青年創業(ye) 就業(ye) 空間,通過開展課堂教學、場景模擬和實操訓練等形式的技能培訓,讓社區青年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就業(ye) 率和勞務收益。

  “作為(wei) 一名生長在西藏的孩子,學成後建設家鄉(xiang) 一直是我的夢想。畢業(ye) 後的5年時間裏,我申請了4項區級項目、8項市級項目,如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審批的《我和青稞》大型紀錄片等。”德央告訴記者,2018年她參與(yu) 了西藏紀錄片的拍攝,一年多的文化挖掘、拍攝,讓她知道在這片土地上有多少需要汲取的文化和知識。這顆被觸動的心,讓她清楚這是一份值得她做且應該做的事情,不單單是一種情懷,更是一份責任。2019年,德央正式來到西藏卓番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任項目經理,實現當年所願。

  “得知‘卓番林’背後的故事,我產(chan) 生了這是‘使命’的想法,‘卓番林’就像是一個(ge) 文化的轉換台,通過技藝展現傳(chuan) 統文化,通過產(chan) 品訴說手藝人的故事,這就是‘卓番林’自己傳(chuan) 承、保護文化的方式;在近4個(ge) 月的工作時間裏,從(cong) 成立‘阿佳學堂+社區工廠’到投建網紅景點,我明白這條路並不容易。‘卓番林’將繼續對文化進行梳理、提煉,通過二次創造轉化成更適合現代生活的產(chan) 品。”德央說。

  有人說,非遺就像飄落的花瓣。其實,非遺是民族曆史文化的“基因”,是一個(ge) 民族本身傳(chuan) 承發展的“根”。非遺保護工作,不僅(jin) 是為(wei) 了保護和發展各民族先輩所傳(chuan) 承的文明,更要留給子孫、造福後代。

  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加入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行列,形成了完備合理的傳(chuan) 承梯隊。青春的匠心為(wei) 古老的技藝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讓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活”在更廣闊的舞台上。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