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西部高校崛起之問

發布時間:2022-08-15 10:2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說起學校這些年來的發展,青海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常務副校長李麗(li) 榮感觸頗深。

  “青海大學20年的發展,作為(wei) 一個(ge) 經曆者來講,我認為(wei) 發展非常快,我們(men) 自己稱之為(wei) ‘跨越式發展’,但是跟東(dong) 部院校相比,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在不斷地擴大。” 李麗(li) 榮說。

  這所身處西部腹地的高校,曾被相關(guan) 部門領導認為(wei) 實現了高校發展的“三級跳”——短短的20年間,學校“每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五年一台階”。從(cong) 最初的學校整合、規模升級,到後來發揮當地優(you) 勢,培育特色學科,再到名校組團式的對口幫扶,讓青海大學躋身雙一流建設高校。

  然而,即便是這樣快速的“跨越式發展”,一些西部高校仍然跑不贏東(dong) 部院校。不少西部高校發現,即使有各種各樣的政策傾(qing) 斜,優(you) 質生源缺乏、優(you) 秀教師短缺、學科發展受限等問題仍然製約著西部高校發展。如何突破這樣的瓶頸,是不少西部高校反反複複討論、思考的問題。

  跨越式發展

  就像是一台老爺車被拽上了高速路,這些年來,對於(yu) 不少西部高校來說,都經曆了從(cong) 前少有的快速發展。

  其中,青海大學就是一個(ge) 典型例子。自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後,這所西部高校在2001年成為(wei) 清華大學的對口支援高校;2004年,成為(wei) 省部共建高校;2008年,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2012年,入選“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2018年,被列為(wei) 部省合建重點支持高校;2021年,擁有4個(ge) 一級學科博士點;2022年,成為(wei)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高校……

  “這個(ge) 發展曆程,實際上是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ge) 很好的縮影。” 李麗(li) 榮說。

  在這20年裏,這所西部高校也沒有辜負期望:很多優(you) 勢學科是東(dong) 部高校很少涉及而地方發展又十分需要的。李麗(li) 榮表示,“目前,學校圍繞高原特色構建了五大學科體(ti) 係,在校內(nei) 實現了很好的學科交叉,包括高原生態環境、高原農(nong) 牧業(ye) 、人民健康、鹽湖資源的綜合利用、能源的綜合利用等。在這種體(ti) 係下基本上實現了對接青海省的主導產(chan) 業(ye) ,也是真正的立足地方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來發力。”

  說起“跨越式發展”,新疆農(nong) 業(ye) 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賈宏濤也深有體(ti) 會(hui) 。

  新疆農(nong) 業(ye) 大學被稱為(wei) “中國最西部的農(nong) 業(ye) 大學”,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新疆建立的第一所本科院校。2012年,該校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近年來,該校還得到了浙江大學、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北京林業(ye) 大學等9所高校的對口支援。

  這所地處邊疆的學校對一代又一代大學生的教育和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該校有一門支農(nong) 勞動課程,20多年來,這門課程組織了1900多個(ge) 班級約7.8萬(wan) 名學生參加了為(wei) 期3周的農(nong) 村秋收勞動過程。賈宏濤說:“這個(ge) 過程對很多學生影響是非常大的。通過支農(nong) 勞動,很多學生的精神狀態,包括學業(ye) 的勤奮程度發生了很大改變。”2021年,這門課程獲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除此之外,該校要求全疆各個(ge) 縣都要有學生去助力鄉(xiang) 村實踐,依托各種新疆特色資源和特色活動,讓學生參與(yu) 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

  “特別是在響應自治區扶貧開發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參與(yu) 了駐村點的工作,對農(nong) 民進行基本的知識培訓、語言翻譯等。教授也會(hui) 帶領研究生和本科生建立各種小組團隊,深入生產(chan) 基層一線解決(jue) 生產(chan) 中的問題。大概7000多人次參與(yu) 脫貧攻堅和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的工作。”賈宏濤說。

  追不上的排頭兵

  對於(yu) 不少西部高校來說,盡管近年來的飛速發展令人驚歎,但是若把目光放在全國,自己和東(dong) 部院校的差距卻越來越大。

  這一差距,體(ti) 現在生源上。

  據蘭(lan) 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碩豪的《西部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路徑創新》一文,在我國進入國際公認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發展階段時,到2020年,西藏、新疆、甘肅、青海、內(nei) 蒙古等10個(ge) 省(區)無法實現普及化,在中國地圖上顯示出一個(ge) 高等教育普及化“C狀滯後區”,這個(ge) “C狀滯後區”覆蓋的10個(ge) 省(區)中有8個(ge) 位於(yu) 西部。目前,西部12個(ge) 省區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與(yu) 東(dong) 部11個(ge) 省區市平均差距達13個(ge) 百分點。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副會(hui) 長、蘭(lan) 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鄔大光和團隊近年對西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進行了一次係統的分析。他發現,“十三五”期間,我國4個(ge) 地區高等教育形成強烈對比,4個(ge) 地區實際毛入學率從(cong) 高到低依次為(wei) 東(dong) 北、東(dong) 部、中部、西部。

  “經過3個(ge) 五年計劃,西部地區的毛入學率都有較大發展,但與(yu) 其他東(dong) 部、中部、東(dong) 北部相比,從(cong) 量來說相對落後。西部地區各省份之間毛入學率的發展依然不均衡。”近日,在陝西西安舉(ju) 辦的西部高等教育振興(xing) 與(yu) 高校治理創新論壇上,鄔大光這樣說。

  然而,在鄔大光看來,西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增加是否還要靠西部自身解決(jue) ?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否有必要在省域之間形成平衡?這都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因此,我覺得這個(ge) 問題上,我們(men) 沒有必要追求各省毛入學率指標的‘一刀切’。”鄔大光說。

  這一差距,也體(ti) 現在人才上。

  延安大學副教授梅定國2019年12月發表的《西部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問題與(yu) 對策》一文指出,當前西部地區高校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麵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人才儲(chu) 備不足,師資流失現象並未得到根本遏製。調研發現,西部地區高校普遍存在入職教師三年內(nei) 離職率相對較高的問題;二是師資力量老化,年齡結構失衡。除少數“雙一流”建設高校外,多數受訪高校50歲以上教師占比接近50%,35歲以下青年教師僅(jin) 占15%左右,師資“青黃不接”現象較為(wei) 明顯;三是引進人才創新意識不濃,科研成果產(chan) 出效率不高。

  這一差距,也體(ti) 現在評價(jia) 上。

  “在東(dong) 西部高校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的背景下,應當如何去評價(jia) 特色和水平?”

  在李麗(li) 榮看來,生態學科可以算是學校的王牌了,但從(cong) 基礎學科或尖端學科角度來講,青海大學和東(dong) 部高校沒有可比性。

  李麗(li) 榮表示,“圍繞著高原科學的問題,我們(men) 踏踏實實地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研究高原科學的水平和研究其他學科的水平,怎麽(me) 去比較?這是目前我們(men) 最困惑的問題。很多人都在講學科排名,我不敢講,因為(wei) 我們(men) 沒有哪個(ge) 學科排名達到A+了。但是在這個(ge) 學科裏,我們(men) 在不斷填補國家甚至世界上的空白。”

  “因此,特色和水平之間應該如何衡量和評價(jia) ,這是西部高校發展的一個(ge) 非常關(guan) 鍵的因素。”李麗(li) 榮說。

  在困境中突圍

  由此可見,在這個(ge) 高速發展的軌道上,西部高校跑得不是慢,而是跑得不夠快。那麽(me) ,西部高校應當如何“趕上”這些東(dong) 部高校的發展速度呢?

  陝西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校長劉永亮認為(wei) ,學校的發展一定要和當地的經濟產(chan) 業(ye) 發展相結合。“我們(men) 要服務地方經濟,支撐地方經濟發展,一定要把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特別是核心專(zhuan) 業(ye) 和地方經濟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不少西部高校都會(hui) 麵對“留不住人”的問題,劉永亮有一套自己的做法。

  “各個(ge) 學科都有類似的經驗:好不容易培養(yang) 一個(ge) 優(you) 秀人才,結果外麵各種‘吸引’,人家走了。”劉永亮說,“因此,我們(men) 必須讓老師明白‘平台’的作用。學校要打造西部現代職教研究院等‘大平台’——我們(men) 曆來把培養(yang) 師資團隊放在個(ge) 人之上。平台高了,老師自然就被抬高了。”

  李麗(li) 榮也認可這樣的觀點。“待遇留人、事業(ye) 留人,我們(men) 做得更好的是平台留人,搭建大平台,通過大平台引好團隊,通過好團隊做好項目,通過好項目來做好成果,這是我們(men) 的一點經驗。”

  “如今大家都在喊‘帽子’滿天飛。‘帽子’不重要,但是‘凳子’很重要,我們(men) 希望在國家戰略的前提下,能夠在西部地區留一些‘凳子’,來的人坐凳子享受待遇,等走的時候把‘帽子’帶走,把‘凳子’留下,後來人接續做好這個(ge) 工作,這是西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關(guan) 鍵。”李麗(li) 榮說。

  從(cong) 更宏觀的角度來看,西部的高校有特色,有優(you) 勢,但同樣有差距,有短板。如何把握宏觀發展的脈絡,也是不少教育研究者關(guan) 注的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周海濤認為(wei) ,西部高校發展,教育集群發展是重要依托,要充分發揮跨區域高校聯盟的統籌協調作用,深度合作、優(you) 勢互補。科研合作有助於(yu) 彌補西部高校資源缺口、薄弱學科,推動科研水平提升,助力西部優(you) 勢學科擴大科研影響力。“受曆史條件製約,西部高校內(nei) 部落差相對顯著,要充分尊重院校發展傳(chuan) 統,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強迫院校改革,鼓勵院校發揮不同作用。”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副會(hui) 長管培俊認為(wei) ,要充分發揮西部高水平大學的龍頭作用跟區域高校集群的溢出效應,帶動西部高等教育的整體(ti) 發展。要以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為(wei) 導向,建設高質量的高校集群,既要關(guan) 注西安、蘭(lan) 州等大城市高校發展,也要統籌大量位於(yu) 非省份城市的高校的發展。

  “堅持創新發展、融合發展。首先要打破高等教育與(yu) 獨立科研機構的建設,通過合並、整合、聯合、合作等多種突進,推進高校與(yu) 科研院所有機融合,改善目前各自為(wei) 政的局麵,真正實現協同創新,這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問題。”管培俊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