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引導大學新生過好教育銜接第一關

發布時間:2022-09-02 14:52: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近日,有媒體(ti) 報道了這樣一類現象:開學之季,即將進入大學的部分準大學生,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好大學,本該興(xing) 奮不已、躊躇滿誌之時,卻心緒複雜難安,狀態低迷不振。既盼望著人生即將展開新的一頁,也有些忐忑:離開家人的庇護,麵對陌生的環境,全新的人際關(guan) 係……我能適應嗎?我又要如何從(cong) 心理上做好準備呢?

  產(chan) 生這種迷失感的原因在於(yu) 缺乏意義(yi) 感和存在感。過去刻苦學習(xi) 、備戰高考,可能來自父母的叮嚀、老師的期待、自我的鼓勁,而對未來的規劃是什麽(me) ,喜歡和擅長什麽(me) ,以及今後作何打算等,這些早就該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卻被忽視了。然而,進入大學,終歸還是要坦然麵對這些問題。

  其實,從(cong) 人的心理調適視角分析,不必過於(yu) 驚慌。大學不同於(yu) 高中,兩(liang) 者在學生學習(xi) 方式、教師授課模式以及生活交往規律等方麵,比其他任意相鄰兩(liang) 階段的教育具有更大差異。大學階段,相對熟悉的環境被打破和改變了,遠離家鄉(xiang) 來到陌生的城市,校園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同學,自我管理、自主規劃、主動探究的學習(xi) 、生活和交往環境,對學生更加綜合、多元、開放的評價(jia) 手段、內(nei) 容、方式和標準,推動著學生打開“大格局”。

  另有一個(ge) 重要誘因,可以說與(yu) “高考”二字閃耀的光環關(guan) 聯甚密。正是社會(hui) 和公眾(zhong) 持續賦予高度期待的氛圍,容易讓部分考生產(chan) 生些許迷失,把高考本身當成一個(ge) 重要結果去追求,誤認為(wei) 參加完高考就完成了某項重大任務,此後不必再奮鬥努力,可以盡情放鬆一下。這種懈怠心理,也是值得廣大學子和家長注意的。

  準大學生容易產(chan) 生的自我迷茫感,屬於(yu) 教育銜接中的一類典型表現。客觀而言,在教育領域,教育銜接問題一直都是公眾(zhong) 熱議的話題,比如幼兒(er) 園與(yu) 小學教育銜接、高中與(yu) 大學教育銜接、碩士與(yu) 博士教育銜接等。有專(zhuan) 家還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如若教育的不同階段缺乏很好的過渡或銜接,則屬於(yu) 彼此之間的“隔離”,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費”。因而,對於(yu) 剛步入大學的新生而言,這絕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教育場所的轉變,還伴有身心發展和視野經驗的較大轉變,這點需要加以正確看待,更有必要予以科學認知。

  學習(xi) 節奏突變、身份轉變引發“鬆”與(yu) “緊”的張力,大學新生學習(xi) 升學壓力突然消失,對“少約束、重自律”的學習(xi) 與(yu) 生活方式不知所措,動機缺失、動力不足、興(xing) 趣不高者不在少數,部分新生學習(xi) 規劃能力不足、進取意識薄弱、學習(xi) 能力下滑而導致適應性失衡。

  事實上,高中教育的信號篩選功能範式已逐步向教育銜接功能範式轉型。教育銜接本身即體(ti) 現著人才培養(yang) 的貫通性理念,符合青少年成長成才規律。高中與(yu) 大學兩(liang) 個(ge) 教育子係統之間具有良好的承接性和連續性基礎,育人體(ti) 係當然也是能夠順暢貫通、有效銜接的。人的全麵發展是根據自身興(xing) 趣愛好的多樣化選擇,而銜接則為(wei) 學生提供了高選擇性、個(ge) 性化的培養(yang) 方案,讓學生按照適性的發展路徑,不斷明晰將來想成為(wei) 什麽(me) 樣的人。

  在這方麵,國內(nei) 外皆有大量的實踐案例。在我國,早年推行的大學預科教育,當下一些知名高中開設大學先修課程,邀請大學教授講座報告、指導實驗、輔導競賽,成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yang) 基地,都有利於(yu) 提升學生發展與(yu) 職業(ye) 生涯規劃能力,為(wei) 高等教育積極準備或預備。一些大學教授進入高中開設選修課程,優(you) 秀大學生回訪高中母校,大學與(yu) 鄰近的中學開展充分資源共享、思政一體(ti) 化等深度融合,皆是很好的貫通銜接形式。

  近年來,高等教育係統的“質量革命”,倒逼與(yu) 高中教育的有效銜接。推進新高考、實施高中走班製等,也在呼籲高中與(yu) 大學的教育銜接,促動大學與(yu) 高中的互相融匯。為(wei) 此,學生應積極適應這種變化,在能力認可和服務他人中正向調整坐標方位,積極探尋價(jia) 值定位。還要全麵客觀地認識自己、做好學業(ye) 規劃和人生規劃,以良好的價(jia) 值支撐和行動,以“天將降大任於(yu) 斯人”的使命自覺,以求學報國的遠大誌向,開啟大學生活的美妙旅程。

  (作者係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副研究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