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過一個有文化味兒的年

發布時間:2023-01-29 09:3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出生於(yu) 1999年的張曉丹,去年大學剛畢業(ye) ,就回到家鄉(xiang) 丹寨,接手了媽媽的蠟染小店。臨(lin) 近兔年春節,她以蠟染技藝製作的兔子玩偶成為(wei) 小店裏的C位。“以前店裏售賣的蠟染產(chan) 品比較傳(chuan) 統,比如畫作、被套,我開發了一些新的品類,比如玩偶、包包、T恤,還會(hui) 增加一些體(ti) 驗類的項目,希望在春節吸引更多的年輕顧客。”

  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以非遺著稱,擁有8項國家級(另有22項省級、200餘(yu) 項州縣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358人,其中國家級7人。春節將至,丹寨的非遺小店準備好了各類非遺產(chan) 品,開門迎客。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民俗學專(zhuan) 家蕭放說,年是中國傳(chuan) 統大節,是傳(chuan) 統文化集中呈現的時間,包括中華倫(lun) 理文化、藝術審美文化、民間口頭傳(chuan) 統、飲食文化等。年節是傳(chuan) 承與(yu) 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平台,是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代生活連接的重要時間節點。

  所以,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來說,過一個(ge) 有文化味兒(er) 的年,是國人自古以來的追求。隨著時代發展,年輕人用新的方式過大年,也為(wei) 年賦予新的文化。

  走出去:Z時代青年怎麽(me) 過傳(chuan) 統文化的年

  最近,中國東(dong) 方演藝集團的“國樂(le) 華章·夢啟新春——2023新春國風音樂(le) 會(hui) ”在上海開啟巡演。曾以一部《隻此青綠》撩起無數觀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熱愛的“中國東(dong) 方”,這次的新春音樂(le) 會(hui) 也以“國風”為(wei) 要素。音樂(le) 會(hui) 特地選擇《春江花月夜》《年獸(shou) 》《春節序曲》等節目,以春字開頭,以春字結尾,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春節祝福。

  音樂(le) 會(hui) 在上海的首場演出邀請了徐濤、柳青瑤、鄭瑀、川子等著名朗誦藝術家和青年音樂(le) 人。曾憑借一首《蘭(lan) 陵王入陣曲》琵琶曲全網播放量破億(yi) 的柳青瑤,帶來原創曲目——《憶·長安》《唐三彩》《蘭(lan) 陵王入陣曲》。“3首作品表現出3種不同的琵琶語言,把觀眾(zhong) 帶到古時候的長安、西域,在琵琶聲中看到駱駝載著的樂(le) 俑,吃著葡萄、跳著舞——對,就是這樣的感覺!”柳青瑤說。

  “在Z時代,我們(men) 以年輕觀眾(zhong) 的視角,來創意整台音樂(le) 會(hui) ,從(cong) 舞台呈現和嘉賓及作品,捕捉年輕人的喜好,把握年輕人的審美,書(shu) 寫(xie) 在時代體(ti) 係之下,離他們(men) 更近一些的文藝作品。”音樂(le) 會(hui) 策劃人陳娟說。

  我們(men) 曾覺得新春音樂(le) 會(hui) 是“舶來品”,都是在陽曆新年演奏交響樂(le) ;現在,春節去看一場國風音樂(le) 會(hui) 已成為(wei) 一種新年俗。春節期間,各類展現傳(chuan) 統文化之美的文藝演出不斷檔: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歌劇《敦煌》、舞劇《文成公主》;中央民族樂(le) 團的音樂(le) 會(hui) 《泱泱國風》《寶藏國樂(le) 》;國家京劇院的春節演出季從(cong) 大年初一鳴鑼開演。

  春節出門去,除了看演出,還可以觀展覽。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有備案博物館6183家,從(cong) 故宮每年春節期間的一票難求就知道,“博物館裏過大年”已成為(wei) 年輕人的新選擇。

  你知道上世紀中國學術的“四大發現”嗎?那分別是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shu) 、明清內(nei) 閣檔案。國家圖書(shu) 館常務副館長張誌清介紹,國家典籍博物館在1月開幕“20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將四大文獻薈萃一堂,溯源中國曆史,探索中華文脈。

  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精選80餘(yu) 件(套)館藏文物,上起商代下迄20世紀初,展現豐(feng) 富多彩的兔文化、生肖文化、吉祥文化和年文化。展覽中,唐代的淺青釉褐斑瓷兔與(yu) 元代的青玉兔活靈活現,明代的白玉雙兔耳杯妙琢精治。

  策展人高秀清介紹,在十二生肖之中,兔寓有祥瑞吉兆之意。在各種工藝與(yu) 美術裝飾之中,兔子紋飾常常代表前途似錦、人丁興(xing) 旺和健康長壽,寄托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命的讚美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鑼鼓響:到鄉(xiang) 村過年是什麽(me) 樣的體(ti) 驗

  浙江衢州,103場“村晚”正在進行中,衢江全旺板凳龍、龍遊湖鎮硬頭獅子、衢江廿裏腰鼓等傳(chuan) 統民俗表演輪番上演。非遺傳(chuan) 統鼓樂(le) 《十番鑼鼓》的10位表演者,平均年齡71歲,其中最大的79歲,用不同的打擊樂(le) 器,打出一派喜慶。

  遼寧省北票市大三家鎮三家村,“村晚”已經連續辦了6年。總導演馬雲(yun) 飛是一名退役軍(jun) 人,打小喜歡文藝表演。2014年,馬雲(yun) 飛在自家老宅創建了大三家鎮第一個(ge) 文化大院,後來又開始建鄉(xiang) 村文化廣場、鄉(xiang) 村大舞台,積極舉(ju) 辦群眾(zhong) 文化活動。“把咱身邊人身邊事搬上舞台的節目最受歡迎,每年的演出都吸引了十裏八村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前來觀看。”馬雲(yun) 飛說。

  山東(dong) 省濟南市章丘區三澗溪村、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guan) 區娘熱街道、青海省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雲(yun) 南省騰衝(chong) 市清水鄉(xiang) 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朱渤介紹,春節期間,“村晚”遍布全國的村村寨寨,31個(ge) 省(區、市)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共有70多個(ge) “村晚”舉(ju) 辦地。來自農(nong) 民群眾(zhong) 自編、自導、自演的各類村晚節目,承載鄉(xiang) 音、凝聚鄉(xiang) 情,傳(chuan) 承鄉(xiang) 土文化。

  蕭放說,傳(chuan) 統年節重視辭舊迎新的時間過程,當代社會(hui) 更重視團聚歡樂(le) ;傳(chuan) 統社會(hui) 重視自然、社會(hui) 與(yu) 人整體(ti) 的時間通過儀(yi) 式,當代社會(hui) 更看重家庭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的調節。

  鄉(xiang) 土是每一個(ge) 中國人的來處,家庭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在鄉(xiang) 村有著最深的牽絆。土生土長的丹寨人張曉丹,長大後到江蘇上大學,學的是經濟類專(zhuan) 業(ye) ,也不是沒想過留在大城市,但最終選擇回鄉(xiang) 。“媽媽說,學了這麽(me) 多年,見了那麽(me) 多世麵,一定能把蠟染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一開始我覺得在桌子前一坐一天一直畫很枯燥,但漸漸發現了其中的樂(le) 趣和文化。”

  而鄉(xiang) 村也在求新求變,以新的麵貌期待年輕人的歸來。“今天的中國有成千上萬(wan) 個(ge) 鄉(xiang) 村,奔走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促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大路上。”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一級巡視員王鶴雲(yun) 說。

  2022年12月20日,中國的廣西大寨村和重慶荊竹村成功入選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xiang) 村”,加上此前入選的浙江餘(yu) 村和安徽西遞村,我國已有4個(ge) 鄉(xiang) 村入選世界 “最佳旅遊鄉(xiang) 村”。在春節長假,生態美、生產(chan) 美、生活美的鄉(xiang) 村,成為(wei) 人們(men) 的旅遊目的地。

  買(mai) 買(mai) 買(mai) :博物館文創、非遺文創成新年貨

  盼過年的熱情映射到生活就是準備年貨。據淘寶天貓搜索數據,文創國潮占據送禮排行榜。近年來,蘊含更多文化內(nei) 涵的新年貨成為(wei) 年輕人的心頭好。

  中國人對吃一向認真,尤其在春節這樣重要的節令。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了“癸卯迎春”主題下午茶,套餐包含“後母戊”青銅方鼎紅豆提拉米蘇、兔首銅像牛奶巧克力、粉彩過枝陶紋盤慕斯蛋糕、粉彩大吉葫蘆壁瓶榛子巧克力、白玉帶扣杏仁櫻桃蛋糕,賦予古老文物以創意靈感。

  故宮博物院在文創網店首頁開辟了“年禮專(zhuan) 區”,呈上喜上眉梢如意茶具、萬(wan) 福啟祥小福禮、諸事如意披肩圍巾,還有暢銷十餘(yu) 年的《故宮日曆》;敦煌研究院出品的笙歌納福燈,將八角宮燈的形式與(yu) 敦煌壁畫中的樂(le) 舞形象結合;蘇州博物館推出遇兔吉祥填色DIY套裝、芝芝瑞兔影青香氛、大展宏兔迷你春聯冰箱貼,將可愛的兔兔元素進行到底;三星堆博物館的祈福神官手辦,靈感來源於(yu)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大立人、青銅戴冠縱目麵具、銅神樹等文物,它們(men) 化身“祈福神官”,每一款內(nei) 涵不同意蘊,但都指向美好的祝福。

  連大英博物館都為(wei) 中國顧客準備了春節禮物,《愛麗(li) 絲(si) 漫遊奇境》中的懷表兔,有了襪子和手機殼;安德森貓和她的朋友們(men) ,獻上了糕點堅果禮盒。甚至還有一套新年家飾禮盒,對聯紅包燈籠一應俱全,掐準了中國人過春節的剛需。

  春節、元宵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chuan) 統節日,也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與(yu) 春節、元宵節相關(guan) 的龍舞、獅舞、年畫、剪紙、燈會(hui) 、廟會(hui) 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有200多項。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司副司長李曉鬆表示,傳(chuan) 統工藝類非遺項目,要加大傳(chuan) 統工藝產(chan) 品供給,為(wei) 人民提供豐(feng) 富的節慶文化產(chan) 品,“鼓勵設立非遺產(chan) 品銷售專(zhuan) 區,開展非遺產(chan) 品展示展銷活動,支持傳(chuan) 統工藝進商場、進超市、進場站,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銷售推廣傳(chuan) 統工藝產(chan) 品”。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博士、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工藝美術係教師楊慧子,創作了“新春剪紙小夜燈”“春節人勝剪紙七巧板”等文創。“過年送禮首先是一種剛需,無論送吃的喝的還是用的,都要有具體(ti) 的實用功能;其次年貨禮物也要有個(ge) 性,要求新求趣,讓收到的人能通過禮物感受到特別的心意。基於(yu) 這樣的出發點,更有趣、更有用的文創,就成為(wei) 一種不錯的選擇。”楊慧子說,“其實不是文創成為(wei) 年輕人生活的必需品,而是有設計、有審美的產(chan) 品,正在成為(wei) 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