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寄宿製教育 共享平等的教育資源
作為(wei) 保證我國適齡兒(er) 童和少年接受義(yi) 務教育、健全優(you) 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ti) 係的重要補充方案,寄宿製學校普遍存在於(yu) 我國各省份的廣大農(nong) 村地區,尤以教育資源相對稀缺的中西部偏遠山區、牧區居多。為(wei) 彌合由於(yu) 特殊地理環境和人口分布產(chan) 生的教育差距,在西藏成立各級各類寄宿製學校,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其融學校教學功能、家庭撫育功能和社會(hui) 教化功能於(yu) 一體(ti) ,辦學過程中貫徹以人為(wei) 本的教育觀,絕非某些西方媒體(ti) 宣傳(chuan) 視角下的“特殊存在”,而是中國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生動縮影。
從(cong) 社會(hui) 層麵看,西藏寄宿製學校具有明顯的社會(hui) 托底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條規定:“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ye) 。”以日喀則市薩嘎縣如角鄉(xiang) 小學為(wei) 例,坐落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牧區,氣候惡劣、高寒嚴(yan) 酷,存在泥石流、暴雪等自然災害風險。該縣下轄7鄉(xiang) 1鎮,當地群眾(zhong) 大部分以遊牧為(wei) 生,居住點非常分散,牧民子女難以實現就近就便上學,學生上下學存在安全隱患。為(wei) 此學校采取了寄宿製的方式,把分散的生源集中起來辦學,安排男女各9間學生宿舍方便學生學習(xi) 和生活,減少學生往返家校之間的次數,並在寒暑假聯合鄉(xiang) 政府、派出所挨家挨戶接送學生,2016年至今累計接送學生3000餘(yu) 次,沒有發生任何安全事故,全麵保障了學生的生命安全。
事實上,西藏因其特殊的地理條件和地廣人稀的人口分布特點,若不采用寄宿製、而以分散辦學模式開辦走讀製學校,以西藏的人口分散程度,很多孩子是無法充分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資源的。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在西藏,采取寄宿製學校這種辦學形式有助於(yu) 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整合分散生源、提升教學效率,是解決(jue) 當地義(yi) 務教育普及問題的較好方案。
從(cong) 受教育者層麵看,西藏寄宿製學校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堅持以人為(wei) 本的教育觀。西藏寄宿製學校全麵落實“西藏自治區一類課程”課程設置,開齊開足語文、藏語文、數學、科學、英語、音體(ti) 美等課程,讓孩子們(men) 充分享受平等教育資源的同時,能結合當地特色民族文化開展教育工作。例如拉薩市尼木縣中學借助普鬆的木板雕刻、雪拉的藏紙、吞巴的藏香等,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進校園活動,鼓勵學生參與(yu) 尼體(ti) 字書(shu) 法活動、藏戲團表演等,豐(feng) 富的課外活動引發了學生們(men) 的熱烈追捧,當地民族特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保護和傳(chuan) 承。
不僅(jin) 如此,西藏寄宿製學校從(cong) 學生管理上堅持從(cong) 個(ge) 體(ti) 出發,踐行尊重人、愛護人、全麵提升人的自身價(jia) 值的教育理念。例如拉薩市林周縣卡孜鄉(xiang) 中心小學有一批從(cong) 昌都市芒康縣和貢覺縣三岩片區搬遷來的學生,初來乍到存在心理脆弱敏感、成績普遍落後等各種問題,為(wei) 此學校定期召開搬遷學生心理疏導會(hui) 、班會(hui) 和家長會(hui) ,用心用情幫助孩子們(men) 減輕心理壓力,適應新的學習(xi) 環境,真正把尊重寫(xie) 在教育工作的一點一滴。
從(cong) 家庭層麵看,西藏寄宿製學校充分減輕了農(nong) 牧民家庭的教育負擔,家校攜手形成了教育合力。“我對學校為(wei) 學生提供的‘三包’夥(huo) 食很滿意,飯菜質量達到了科學、營養(yang) 均衡、品種多樣的要求,飯菜可口,在家裏是達不到學校這樣的標準。”日喀則市康馬縣嘎拉鄉(xiang) 中心小學家長巴桑拉姆談起孩子就讀的寄宿製學校說道。從(cong) 1985年開始,中央全麵實施對西藏接受義(yi) 務教育階段教育的農(nong) 牧民子女包吃、包住、包學習(xi) 費用的“三包”政策。2012年秋季開始,西藏免費教育擴大至15年,即學前3年、小學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率先在全國實現從(cong) 學前至高中階段(包括中職學生)15年教育免費政策。各項教育費用的減免、公平良好的教學環境、規範有序的管理製度,西藏寄宿製教育極大減輕了廣大農(nong) 牧民家庭的教育負擔,讓家長能夠放心送孩子上學。
在西藏,寄宿製辦學並不意味著學生遠離親(qin) 人、脫離家庭生活,孩子們(men) 在周末、節假日和寒暑假都有返家的權利,學校與(yu) 家庭之間始終以學生個(ge) 體(ti) 為(wei) 紐帶保持著密切聯係。日喀則市仁布縣中學的典型做法是成立家長委員會(hui) ,定期召開座談會(hui) 收集家長的意見建議,每兩(liang) 周邀請家長參觀學生食堂、暖房、洗衣房、浴室和宿舍,最直觀地掌握學生在校情況。暢通的信息交流渠道構建起民主、平等、互信互訪的家校關(guan) 係。
寄宿製學校是西藏依據實際,采取學校借宿與(yu) 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辦學形式,為(wei) 千千萬(wan) 萬(wan) 西藏青少年提供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可能,其性質與(yu) 其他辦學類型並無不同,不應成為(wei) “妖魔化”西藏教育的出口,理應理性、客觀、去想象化看待之。(新利平台 文/李一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寄宿製教育為學生打造實現人生夢想的“金鑰匙”
“我的初中和高中都在寄宿製學校就讀,盡管我從學校畢業快40年了,但我跟老師們的關係像跟父母一樣。沒有在寄宿製學校就讀過的人不太容易理解這種感情,但這裏麵充滿了人性的關懷和濃濃的溫情。”[詳細] -
麵對西藏寄宿製教育 必須點讚
西藏被譽為“世界屋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那裏地域廣闊、山高路遠、人口居住分散。據統計,西藏自治區麵積約占中國總麵積的八分之一。[詳細] -
“強製同化100萬西藏兒童”?外籍特約觀察員獨家探訪西藏寄宿製學校
2023年2月,3名以個人身份為聯合國服務的“少數族群議題特別報告員”以個人名義發表報告聲稱,中國通過寄宿學校在“文化、宗教和語言上同化藏族人民,影響了約100萬名藏族兒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