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團結花開幸福來

發布時間:2023-08-24 09:31:00來源: 西藏日報

  “我們(men) 家從(cong) 我爺爺輩到我這一輩,三代人都是民族團結家庭,親(qin) 戚們(men) 相處得十分融洽。”尼瑪拉姆說。2022年,她的家庭榮獲“西藏自治區最美民族團結家庭”榮譽稱號。

  “90後”藏族姑娘尼瑪拉姆和愛人陳亮是高中同學,共同的興(xing) 趣、共同的追求,讓他們(men) 報考了同一所大學,畢業(ye) 後又結為(wei) 夫妻,一起回到西藏工作。他們(men) 婚後彼此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支持,生活幸福美滿。

  正如藏族諺語所說,“相親(qin) 相愛,猶如茶與(yu) 鹽巴;漢藏團結,猶如茶與(yu) 鹽巴。”近年來,西藏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取得新進展,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建美麗(li) 新西藏。

  從(cong) 《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條例》頒布施行,到西藏自治區第十次黨(dang) 代會(hui) 擘畫“著力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宏偉(wei) 藍圖,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作為(wei) 民族工作主線,貫穿治藏穩藏興(xing) 藏事業(ye) 全過程各方麵,開啟了新時代西藏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新局麵。

  走在拉薩的大街小巷,處處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環繞大昭寺的八廓街,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來自天南海北、操著不同口音的各族商戶“比鄰而市”,不少來此經商的外地人已經融入了當地生活,還結交了很多藏族朋友。“我們(men) 的友誼就像酥油茶一樣,酥油和茶葉是分不開的。”八廓街商戶張權祿說。

  在八廓街周邊,多民族群眾(zhong) 共同居住的大小院落有百餘(yu) 個(ge) 。大家共居一院,盡管大家的生活習(xi) 慣、語言、風俗不太一樣,但都互幫互助,相處得像兄弟姐妹一樣,親(qin) 如一家人。

  民族團結之花不僅(jin) 僅(jin) 開在大街小巷裏,還在校園裏絢麗(li) 綻放。

  6月17日,拉薩蒙蒙細雨,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在拉薩那曲第一高級中學援藏教師食堂內(nei) ,一陣陣歡聲笑語和香味十足的餃子引來眾(zhong) 多師生駐足。

  記者推開門,學校援藏教師與(yu) 本校當地教師一起和麵、調餡、包餃子的場景映入眼簾。包餃子的過程中,老師們(men) 聊家常、談心事、解憂愁,讓各民族教師感受到了濃濃的民族團結情誼,感受到了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的溫暖。

  藏族教師紮西央宗說:“今天我向劉老師學包餃子,真的很開心。以前,我在家吃糌粑、喝酥油茶,今後我也可以在家包餃子啦。”

  “藏漢民族一家親(qin) ,情深似海永難忘。援藏教育工作是加強民族團結、關(guan) 愛下一代的民生工程。我們(men) 今天一起包餃子為(wei) 各民族老師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機會(hui) ,也是了解各民族風俗習(xi) 慣的好機會(hui) 。”援藏教師朱光永說。

  2016年3月至今,浙江省“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為(wei) 拉薩那曲第一高級中學課堂教學、實驗室建設、青年教師培養(yang) 和科室建設等方麵提供理念引導、人才支持和資金扶持。同時,累計幫扶貧困生120名、專(zhuan) 題輔導50多場、資金投入超過220萬(wan) 元、進行“空中課堂”教研8次、師生赴浙江交流學習(xi) 超過0.32萬(wan) 人次。

  拉薩那曲第一高級中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學校將繼續抓好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示範學校的辦學質量,落實好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為(wei) 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勇毅前行。”

  2021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西藏時強調:“推動西藏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yi) ,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yi) ,都要有利於(yu) 提升各族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西藏高質量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西藏山南瑞信實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馬文軍(jun) 對此深有體(ti) 會(hui) 。

  馬文軍(jun) ,回族,1985年出生於(yu) 甘肅臨(lin) 夏,受父輩的影響,對西藏有著不一樣的情感。2001年,他來到西藏打拚,當過餐廳服務員、跑過運輸、收過羊皮……那段艱苦的歲月讓他收獲頗豐(feng) ,並和很多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此後,馬文軍(jun) 便一直留在了西藏。他一邊努力創業(ye) ,一邊認真學習(xi) 研究企業(ye) 管理、銷售運營管理、金融相關(guan) 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yu) 在2014年8月注冊(ce) 成立了山南瑞信實業(ye) 發展有限公司。2013年,馬文軍(jun) 瞄準了苗圃種植的商機,拿出所有的積蓄,並貸款30萬(wan) 元在紮囊縣辦起了苗圃基地。

  植樹造林、防沙治沙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鼓了群眾(zhong) 腰包。自公司成立以來,通過項目建設,馬文軍(jun) 帶動群眾(zhong) 增收5000萬(wan) 餘(yu) 元,繳納稅款1500萬(wan) 餘(yu) 元。

  今年4月,公司無償(chang) 捐資300萬(wan) 元攜手乃東(dong) 區澤當街道辦及魯瓊社區分三年建設500畝(mu) “民族團結同心林”。馬文軍(jun) 和乃東(dong) 區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在項目點種植100畝(mu) 樹苗,如今位於(yu) 乃東(dong) 雅江河畔的“同心林”已具雛形。

  “我們(men) 將紮實做好養(yang) 護管理工作,希望來年綠樹成蔭時,我們(men) 能夠相聚在此,共話民族團結之情,共享綠色生態之美。”馬文軍(jun) 說。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不管是藏族、漢族還是回族、珞巴族,都要互相團結、互相幫助,這樣才能共同進步、共同富裕……”這在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中已成為(wei) 共識。

  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手足相助共發展。如今,民族團結之花在雪域高原處處綻放,各民族兄弟手足相親(qin) 、守望相助,和睦共處、和衷共濟,在建設美麗(li) 幸福西藏、共圓偉(wei) 大複興(xing) 夢想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