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天津市第十批醫療援藏幹部孫璞:“把技術留下來,把人才帶出來”

發布時間:2023-12-06 10:49:00來源: 西藏日報

  從(cong) 海河之濱到瀾滄江河畔,從(cong) 華北平原到雪域高原,孫璞,天津市第四中心醫院的一名普通耳鼻喉科醫生,於(yu) 2022年8月從(cong) 天津市第九批援藏醫療隊手中接下了援藏的“接力棒”。

  “在得知我要作為(wei) 第十批援藏醫療隊前往西藏昌都時,我非常興(xing) 奮,第一時間和家人進行了溝通,他們(men) 也十分支持我來西藏援助醫療事業(ye) 。”孫璞告訴記者。

  2022年8月11日,孫璞作為(wei) 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幹部來到了昌都。初到高原,還沒來得及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孫璞便接到昌都市藏醫院疫情防控指揮部通知,急需援藏幹部支援昌都市中高風險地區核酸采集工作,孫璞便立刻報名參加,與(yu) 重慶、福建馳援團隊團結一致,參與(yu) 昌都市抗疫工作。

  “醫德高尚 仁心仁術”是孫璞在今年春節節後治療的一位察雅縣患者贈予他的錦旗。春節期間,孫璞作為(wei) 值班人員留守在了昌都,節後上班不久就接到了一位來自察雅縣的鼻出血患者。在問診中,他發現患者反複鼻出血已經一周左右,血色素已經低至每升80克,還出現了頭昏、耳鳴等症狀。孫璞便立刻為(wei) 患者進行鼻內(nei) 鏡等離子輔助下鼻腔止血手術,憑借豐(feng) 富的臨(lin) 床經驗,手術進行得十分順利,患者術後恢複良好,不久便出院了。

  通過這次醫療實踐,孫璞意識到,在區外常見的低溫等離子治療技術、主觀聽力檢測和中耳功能分析等技術,在昌都的應用卻少之又少。為(wei) 了把技術留下來,把人才帶出來,今年3月,孫璞與(yu) 科室兩(liang) 名藏族同事結成了“師徒”關(guan) 係。

  “歐措和德慶卓嘎是我在藏醫院認下的學生,因為(wei) 昌都的地理條件及醫療現狀,加上醫院專(zhuan) 科發展的局限性,接觸的西醫資源十分有限,導致他們(men) 在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上尤為(wei) 陌生。”孫璞深有感觸地說。

  針對這些不足,孫璞堅持每周準備相關(guan) 課件,為(wei) 兩(liang) 位學員開展科內(nei) 講課,講解醫療設備操作方法。在日積月累的幫帶教學中,兩(liang) 位學員學習(xi) 的勁頭更足了,不懂的問題也能主動請教或互相交流,收獲很大。

  德慶卓嘎告訴記者:“孫璞主任把自己的知識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給了我們(men) ,現在我和歐措能夠獨立完成內(nei) 窺鏡檢查以及一些日常操作,而且在孫璞主任的幫助下我成功申請到了科研課題,實現了臨(lin) 床、科研兩(liang) 不誤。”

  對於(yu) 接下來的工作,孫璞打算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深度利用援藏資源,為(wei) 昌都孩子們(men) 的聽力健康“保駕護航”。他說:“我計劃將客觀聽力檢測技術在昌都進行普及,並與(yu) 各縣的鄉(xiang) 、鎮取得聯係,加大對兒(er) 童聽力篩查的力度,抓住1至3歲聽障兒(er) 童康複黃金期。此外,還將幫助特殊教育學校配備滿足殘疾學生康複訓練的儀(yi) 器設備。”

  雪域高原上,有無數個(ge) 像孫璞這樣的援藏幹部,在青藏高原的各個(ge) 角落裏默默奉獻,為(wei) 西藏各族群眾(zhong) 的幸福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新變化。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