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著“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的阿裏地區,有一座莊嚴(yan) 肅穆的烈士陵園,這處陵園東(dong) 靠燕尾山,鄰近獅泉河,陵園中正對大門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周圍,被紅柳密密環繞。
就是這一靜謐肅然之處,安葬著97名為(wei) 阿裏地區解放和發展事業(ye) 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
獅泉河烈士陵園分別於(yu) 2007年、2016年命名為(wei) 自治區國防教育基地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每年有近3000人受到紅色精神的教育。
2019年3月機構改革後,阿裏地區烈士陵園服務中心成立,“95後”講解員拉巴片多於(yu) 當年12月正式入職,除了幹好平日各種祭奠活動準備和陵園管理工作外,拉巴片多用動情的講述,將參觀者帶進那段血雨腥風的崢嶸歲月,讓一個(ge) 又一個(ge) 參觀者淚光閃動。
陵園內(nei) ,革命烈士紀念碑正前方,依次矗立著李狄三烈士、孔繁森同誌的墓碑,碑的背麵鐫刻著孔繁森同誌、李狄三烈士的生平事跡。
“1979年,國家要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聊城地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在藏工作期間,他跑遍了阿裏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為(wei) 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ye) 奔波操勞;他為(wei) 幫助群眾(zhong) 解決(jue) 飲水問題,幾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采集水樣;他在羊日崗鄉(xiang) 的地震廢墟上,還領養(yang) 了3名藏族孤兒(er) ……”
“孔繁森同誌在黨(dang) 的召喚麵前,在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為(wei) 促進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用生命踐行了自己最喜愛的那句話——一個(ge) 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拉巴片多告訴記者。
孔繁森同誌陵墓後方,矗立著李狄三烈士的墓碑,烈士墓群位於(yu) 紀念碑前方兩(liang) 側(ce) ,安葬著以李狄三同誌為(wei) 代表的進藏先遣連烈士63名和建設阿裏、發展阿裏過程中犧牲的34名烈士。
拉巴片多介紹,先遣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一支進藏部隊。1950年9月9日,先遣連曆經萬(wan) 難終於(yu) 到達阿裏改則境內(nei) ,紮布村成為(wei) 西藏第一個(ge) 和平解放的地方,插上了五星紅旗。駐紮後,戰士們(men) 著重做群眾(zhong) 工作。他們(men) 幫助群眾(zhong) 放牧、救濟貧苦牧民、免費給牧民看病,還幫助老百姓解決(jue) 匪患問題……從(cong) 此之後,先遣連不怕苦不怕死、為(wei) 國家和人民犧牲一切以及軍(jun) 民團結一心的精神,在高原生根發芽,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這些事跡都是關(guan) 於(yu) 民族團結的生動實例,拉巴片多動情地講解著,記者聽著,內(nei) 心不由得熱血沸騰,一股力量油然而生,在胸膛裏激烈奔湧。
拉巴片多說,作為(wei) 一名講解員,她有一種使命感,希望在烈士陵園這個(ge) 特殊場所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以自己的講述,讓更多的人知道烈士的感人事跡,讓更多的人明白,繼承先輩先烈的事業(ye) ,才是對他們(men) 最好的紀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