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援藏老師鄭宇群和學生在上教育援藏示範曆史課。記者 萬(wan) 慧 攝
開欄的話: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作出“對口援藏、分片負責、定期輪換”重大決(jue) 策。30年來,各對口支援單位和廣大援藏幹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jue) 策部署,始終堅持幹部援藏、經濟援藏、人才援藏、技術援藏、“組團式”援藏相結合的工作方式,不斷加大援藏力度、豐(feng) 富援藏內(nei) 涵、調整援藏重點,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開展援藏工作,一輪輪援藏工作為(wei) 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一股股活力,極大地促進了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廣大援藏幹部繼承和發揚老西藏精神,紮根雪域高原,用青春和熱血書(shu) 寫(xie) 著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新時代新篇章,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創造了一個(ge) 又一個(ge) 奇跡。
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西藏工作、深切關(guan) 懷西藏各族人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臨(lin) 西藏視察指導,兩(liang) 次主持召開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多次對西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將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作為(wei) 西藏工作的戰略任務,確立了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為(wei) 推進新時代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西藏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wei) 更好地宣傳(chuan) 30年來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親(qin) 切關(guan) 懷和堅強領導下,在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指引下,援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廣大援藏幹部不辱使命、獻身高原的奉獻精神,本報從(cong) 今日起開設《緣藏30載 真情暖高原》專(zhuan) 欄,敬請關(guan) 注。
近日,在昌都市卡若區第二初級中學八年級(2)班,一節由學生主導課堂並走上講台講述的曆史課,引發了前來聽課教師的熱烈掌聲。
“原來曆史課還可以這樣上,我們(men) 要向鄭老師好好學習(xi) ,轉變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wei) 課堂的主角。”卡若區第二初級中學曆史教研組組長陳夢佳在聽完福建教育援藏老師鄭宇群的教育援藏示範課後說道。
這是福建省第三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工作的一瞥。
自2022年7月進藏以來,福建省第三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緊扣“支持一所學校、示範一個(ge) 地區”的教育援藏目標,與(yu) 昌都市師生進行廣泛交流,開展教育教學調研,把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融入教育援藏工作全過程,助力昌都教育改革發展。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xing) 教之源。為(wei) 幫助昌都更好打造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福建援藏教師秉承“品牌推動、亮點凸顯”原則,深入創建閩昌優(you) 質教育資源共享的“閩昌名師工作室”教學教研品牌。
“閩昌名師工作室”以福建教育學院、福建省教科所、福建省普通教育教研室為(wei) 閩昌兩(liang) 地優(you) 質教育資源溝通橋梁,先後組織26名昌都骨幹教師到福建教育學院進行為(wei) 期一年的學習(xi) ,安排251名來自八宿、邊壩、左貢、洛隆縣的青年教師到福建各地優(you) 質學校進行跟崗學習(xi) 、觀摩教學,並統籌福建名師、名校資源,組織三批次福建名師團共19人來昌都送培送教,組織近100名福建省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線上線下參與(yu) “閩昌名師工作室”的教研、講座活動,輻射昌都師生1.5萬(wan) 餘(yu) 人次。
為(wei) 持續促進閩藏青少年學生交往交流交融,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進藏以來,福建教育援藏團隊先後組織409名昌都師生赴閩參加“弘揚紅色文化 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爭(zheng) 做時代新人”“跨越山海同追夢 閩山閩水物華新”閩藏中學生八閩文化之旅研習(xi) 營等研學活動。同時,開展“藏漢少年手拉手通信”活動,昌都市中小學少年與(yu) 福建50所中小學校學生通信,加強交流、增進友誼。
親(qin) 戚越走越親(qin) ,感情越走越近。通過閩昌兩(liang) 地“手拉手”活動,讓孩子們(men) 從(cong) 小深深埋下“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的種子。
昌都市教育局副局長、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教育組組長陳鵬程說:“教育援藏援什麽(me) ,不是更多物質上的單純給予,而是要搭建一座座交流溝通的橋梁,為(wei) 每一個(ge) 離太陽最近的孩子打開一扇扇夢想的窗戶。未來,我們(men) 將持續為(wei) 助推昌都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