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大學藝術學院六名實驗藝術專業研究生帶來的藝術思考

“你好,這是我們的畢業展!”

發布時間: 2024-05-20 15:04:00 來源: 西藏商報


索朗曲珍作品《父親(qin) 的大衣》。


仁青拉姆作品《牛糞》。


嘎瑪次仁作品《意象·自然》

  大衣、木凳子、嫩綠苔蘚、沉默的黑色大門……近日,在西藏大學藝術學院的殿堂裏,一場交織著視覺與(yu) 創意的華美盛宴正悄然綻放,這是2021級實驗藝術專(zhuan) 業(ye) 研究生們(men) 的畢業(ye) 展,在西藏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次旺紮西和副教授邊巴瓊達的悉心指導下,畢業(ye) 生索朗曲珍、仁青拉姆、嘎瑪次仁、才項本、楊瑾、次仁桑珠用對專(zhuan) 業(ye) 的熱愛追求呈現出一件件特色鮮明的作品,為(wei) 自己大學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給西藏大學增添了一抹獨特的文藝色彩。

  次仁桑珠來自山南市曲鬆縣,自幼生活在一片適宜耕種的河穀地帶。在父輩們(men) 的耳濡目染下,他逐漸將學術研究的目光聚焦於(yu) 農(nong) 業(ye) 區域物質條件和時代風貌的變遷。此次參展的作品,其方案大多來源於(yu) 他在農(nong) 業(ye) 區域豐(feng) 富而真實的生活經驗,體(ti) 現了他對農(nong) 業(ye) 文化及其現代轉型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

  才項本來自青海,他的作品靈感深深植根於(yu) 那片養(yang) 育他的熱土。是那些熟悉而親(qin) 切的生活體(ti) 驗,讓他的作品充滿了對遊牧生活變遷的深刻思考。他探索的是現代化如何給傳(chuan) 統的遊牧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仁青拉姆的研究方向聚焦於(yu) 藝術史中“道路”形式的不同階段及其展現方式,特別是在當代藝術領域中,藝術家如何巧妙地運用“道路”這一隱喻或實際元素來呈現他們(men) 的作品和傳(chuan) 達深層意義(yi) 。通過對“道路”的解讀和創作實踐,她梳理了“道路”在當代藝術中作為(wei) 文化和社會(hui) 交流媒介的多元途徑。

  索朗曲珍來自拉薩,自幼熱愛繪畫,大學選擇設計專(zhuan) 業(ye) ,研究生專(zhuan) 攻實驗藝術。她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融合,她參展的代表性作品包括《父親(qin) 的大衣》《酸甜苦辣》《喜怒哀樂(le) 》以及《善惡美醜(chou) 》等。索朗曲珍說:“我最為(wei) 滿意的作品是《父親(qin) 的大衣》。這件大衣是父親(qin) 自學生時代起一直穿著的,已有40年的曆史。在我眼中,這件大衣不僅(jin) 是一件衣物,它更象征著溫暖與(yu) 父愛的深沉。”

  嘎瑪次仁的作品聚焦生態環境,作品《意象·自然》,是對“自然”理解的一種概念性的抽象表達。其形式上為(wei) 一個(ge) 中空球形裝置,表麵為(wei) 拚貼的樹皮,頂部種植有苔蘚。正麵的部分區域內(nei) 陷,中間為(wei) 一孔洞,為(wei) 了更凸顯出洞中的“黑暗”與(yu) “未知”,內(nei) 部塗有特殊啞光塗料。為(wei) 了體(ti) 現出“生命感”,他在作品內(nei) 部安裝了感應發聲裝置,感知到人靠近後會(hui) 發出輕微的心跳聲。

  楊瑾是一位潮汕姑娘,她的作品《在拉薩下一場台風雨》和拉薩、潮汕兩(liang) 地的氣候有關(guan) 聯。在潮汕,台風雖然是一種自然災害,但是雨水也能緩解酷暑;而拉薩因為(wei) 地處內(nei) 陸位置,不受台風直接影響。因此,去年她特意收集了台風“杜蘇芮”和“小犬”帶來的雨水,將它們(men) 寄到拉薩,並在八廓街進行了藝術創作,通過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了這一獨特的經曆。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