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暖,索曲河畔微風輕拂、水清岸綠。近日,記者一行驅車從(cong) 那曲市前往索縣。一進入索縣縣城,滿眼翠綠撲麵而來,讓人不自覺搖下車窗深呼吸,感歎眼前這盎然生機。
“快請進,屋裏坐。”縣城往北行駛約5分鍾,到達次仁金措的家。在次仁金措及家人的熱情指引下,記者一行進入這棟藏式獨家小院,景色入眼,暖意入心——陽光房裏鮮花正豔、香味撲鼻;窗台下整齊排列的花盆裏,各類不知名的綠植含苞欲放;寬敞的客廳裏窗明幾淨,新鮮水果、濃鬱酥油茶相得益彰。
在這舒適愜意的環境裏,次仁金措一家人一邊與(yu) 記者聊家常,一邊憶往昔讚今朝展未來。共產(chan) 黨(dang) 的恩情、新時代的春風,讓這個(ge) 家庭積極向上、充滿希望。提及現在好生活的由來,1974年出生的次仁金措用了一句話概括:“沐浴教育春風,開啟馥鬱歲月。”
這個(ge) 家裏最先感受到教育之光的是次仁金措的母親(qin) ——拉姆永忠。拉姆永忠1940年出生在昌都的一個(ge) 農(nong) 奴家庭,1954年被安排到西南民族學院(現西南民族大學)學習(xi)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成歸來後被分配到索縣當翻譯,成為(wei) 一名公職人員,之後一直紮根索縣。
“西藏和平解放後,解放軍(jun) 不斷動員、組織各部落的適齡青少年去區外學習(xi) 。”拉姆永忠說著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激動地講述著自己命運重啟的時刻,“去了學校,我不再被打罵,不再做苦活累活,每天就是學習(xi) 知識,還能吃飽穿暖。回到西藏後,我有了工作,也是我們(men) 部落裏第一個(ge) 參加工作的人,我終於(yu) 抬頭挺胸過上了好日子,這都是托了共產(chan) 黨(dang) 的福。”
“在母親(qin) 的影響帶動下,我們(men) 家的每個(ge) 人都非常珍惜接受教育的機會(hui) ,越來越好的教育環境,是給我們(men) 每代人最好的禮物。”次仁金措還有4個(ge) 兄弟姐妹,全都讀書(shu) 參加了工作;次仁金措的3個(ge) 孩子,也都已經大學畢業(ye) 參加了工作。
“我小的時候,整個(ge) 縣城都不通電不通水,隻有縣政府有一個(ge) 柴油發電機。辦公房全是土坯房,房頂是鐵皮。我們(men) 一家7口人住在父母單位分的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裏,雖然擁擠,但每天晚上8點至10點能用上兩(liang) 個(ge) 小時的電。”次仁金措滿臉笑意地回憶道,“過年是我們(men) 最開心的時候,父母會(hui) 拿著單位發的票,帶上我們(men) 去供銷社買(mai) 豬肉、水果糖。家裏土牆上貼了一年的舊報紙也會(hui) 被換掉,貼上新的報紙,晚上來電後,整個(ge) 家裏都是嶄新的,看著特別溫暖。”
“現在天天都是過年,比我們(men) 以前的日子好多了。”次仁金措娓娓道來,“一直到80年代末,我才第一次見到青椒和香蕉,更不要說其他好吃的好玩的了。現在的孩子們(men) 見識可比我們(men) 廣多了,沐浴在新時代的春風裏,過的都是我們(men) 曾未想象過的燦爛日子。”
“這些年,我們(men) 一家人已經去過北京、湖南、成都、廈門等地旅遊,我還有一個(ge) 夢想。”次仁金措暢想道,“等我退休了,我要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