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北京也有藏傳(chuan) 佛教寺院,我們(men) 一看到就感覺非常熟悉。”來自西藏佛學院少年活佛班的洛桑克珠在北京西黃寺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說。
近日,西藏少年活佛參學團結束上海行程來到北京,在金剛杵、法鈴、鞀鼓的音韻中,聽見清代藏傳(chuan) 佛教皇家寺院文化的曆史回響。
5月20日,西藏少年活佛參學團到北京西黃寺參訪。中新社記者 劉玥晴 攝
白塔映袈裟,誦經聲朗朗,少年活佛們(men) 圍繞西黃寺清淨化城塔,仔細欣賞塔壁上雕刻精美的“佛本生傳(chuan) ”。多吉洛追回憶起家鄉(xiang) 昌都格龍寺的白塔,“雖然沒有這麽(me) 高大,但也很漂亮”。
清淨化城塔為(wei) 六世班禪衣冠塔。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政教主要領袖六世班禪至熱河行宮(今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慶賀乾隆七十大壽後抵京,駐錫西黃寺,並在寺內(nei) 講經說法。班禪大師因病圓寂於(yu) 該寺後,乾隆下旨撥內(nei) 帑修建清淨化城塔以紀念其功德。
“那時候沒有火車和飛機,到北京要走多久?”當年,六世班禪從(cong) 日喀則紮什倫(lun) 布寺出發,東(dong) 渡通天河、黃河,翻越雪山,穿過戈壁,曆時一年多才抵達京城。得到解答的少年活佛們(men) 雙手合十,對班禪大師表達敬仰和懷念。
除西黃寺外,六世班禪在京城禮佛的另一個(ge) 重要場所即是規模宏大的雍和宮。
從(cong) 輦道走向雍和門,黃瓦紅牆漸漸清晰,燃香的味道愈發濃厚。少年活佛們(men) 通過講解知曉,雍和宮初建於(yu)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雍正三年(1725年)改建為(wei) 行宮,乾隆九年(1744年)又改建為(wei) 藏傳(chuan) 佛教格魯派寺廟,寺內(nei) 班禪樓為(wei) 六世班禪進京時的休息之所。
5月22日,西藏少年活佛參學團到北京雍和宮參訪。中新社記者 劉玥晴 攝
九龍鑲邊的“雍和宮”匾額上有滿、漢、藏、蒙四體(ti) 文字,熟悉的藏文令向巴克珠感到激動。他在彌勒佛像前有感而發:“我們(men) 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同時保持樂(le) 觀的態度,就像祖國對待藏傳(chuan) 佛教一樣。”
此行中,悟性極高的少年活佛們(men) 已對知古鑒今有所參悟。
走近北京西藏文化博物館,“藏傳(chuan) 佛教活佛轉世專(zhuan) 題展”吸引著大家的目光。對公元13世紀以來活佛轉世的宗教儀(yi) 軌,以及如今係統、完整的活佛轉世製度有了更深的認識後,向巴克珠說,“我們(men) 會(hui) 以曆代高僧大德為(wei) 榜樣,擔起責任來,不斷進取。”
在中國藏語係高級佛學院,13歲的旦增占江首次讀到梵文書(shu) 籍,對院內(nei) 藏式風格、典藏雲(yun) 集的圖書(shu) 館充滿好奇,在一個(ge) 個(ge) 書(shu) 架前駐足瀏覽、翻閱經文。
了解到該佛學院是藏傳(chuan) 佛教三級學銜製度實施單位之一,是唯一具有“拓然巴”高級學銜授予資格的全日製藏傳(chuan) 佛教高等院校,培養(yang) 了眾(zhong) 多高僧大德,多位少年活佛表示,將繼續精進修行,“希望以後有機會(hui) 到這裏學習(xi) ,用佛法智慧幫助更多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