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對口支援西藏30周年。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自2012年就業(ye) 援藏工作啟動以來,17個(ge) 省市、78個(ge) 中央和國家機關(guan) 部委、27家中央重要企業(ye) 對口支援西藏,幫助老百姓既能在“家門口”就業(ye) ,也能走出去闖出一番新天地。
這是一場特殊的視頻會(hui) 議,是拉薩林周縣組織的高校畢業(ye) 生赴蘇州“組團式”就業(ye) 援藏經驗交流會(hui) 。視頻一端是第三批即將出發的畢業(ye) 生們(men) ,另一端是前兩(liang) 批已經在江蘇蘇州就業(ye) 的藏族大學生,大家暢所欲言。
“組團式”區外就業(ye) 新模式,通過優(you) 化區外就業(ye) 政策、強化就業(ye) 援藏崗位對接、提供優(you) 質服務等舉(ju) 措,拓寬了就業(ye) 渠道。鼓勵一家援藏企業(ye) 或一個(ge) 產(chan) 業(ye) 園區提供多個(ge) 就業(ye) 崗位,同時提供就業(ye) 技能培訓,幫助解決(jue) 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問題。
8月19日,在蘇州市對口支援林周縣前方工作組的協調安排下,林周縣和蘇州市吳江區、高新區的人社局簽訂了就業(ye) 合作協議。8月底,第三批21名林周籍高校畢業(ye) 生將趕赴蘇州“組團式”就業(ye) 。
而第二批在蘇州就業(ye) 的強巴紮西,現在已是蘇州高新區一家電子企業(ye) 的技術工人,入職即將滿一年。
目前,已有42名林周籍高校畢業(ye) 生在蘇州就業(ye) ,有的月收入超7000元。
江蘇省第十批援藏幹部、拉薩市林周縣委常委、副縣長陳佳鈞表示,當地的大學生在蘇州就業(ye) 有非常良好的工作前景。他們(men) 希望有這樣一個(ge) 示範和帶動作用,通過他們(men) 的成功經驗,來鼓勵更多的林周籍的大學生能夠去勇於(yu) 去挑戰自我,去適應新的環境。
這種“組團式”就業(ye) 援藏從(cong) 2020年開始,由湖北黃石市援藏工作隊在山南市曲鬆縣率先開展。藏族小夥(huo) 洛桑旦增大學畢業(ye) 後,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去了黃石從(cong) 事金融服務工作。2024年7月,他與(yu) 同在黃石工作的藏族姑娘片多訂了婚。
除了江蘇、湖北,安徽、重慶等省市也積極展開“組團式”就業(ye) 援藏。目前,援藏省市已建成35個(ge) “組團式”市場就業(ye) 基地,以工作生活和服務相對集中的方式,幫助更多西藏籍高校畢業(ye) 生區外穩定就業(ye) 。
除了走出家門“看世界”,挖掘“家門口”的就業(ye) 潛力,尤其是培育做強民族地區特色勞務品牌,也是援藏幹部們(men) 的著力點。
在日喀則市仁布縣,亞(ya) 德細褐布料傳(chuan) 承千年,其服飾製作工藝曆史悠久。但因為(wei) 缺少生產(chan) 場地、建設資金等問題,產(chan) 業(ye) 一直沒有實現規模化發展。
從(cong) 2021年開始,黑龍江省援藏工作隊陸續投資2900萬(wan) 元,建設了12000平方米的仁布縣特色產(chan) 業(ye) 孵化園。引進先進的生產(chan) 設備,通過“培訓—就業(ye) —孵化”一體(ti) 化設計,生產(chan) 亞(ya) 德細褐羊毛織品,讓480名當地群眾(zhong) 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e) 。產(chan) 品銷往甘肅、青海、四川等地,年產(chan) 值達到2000萬(wan) 元以上。
在湖南長沙市對口支援的山南市貢嘎縣,2023年4月建成落地的高原食品加工產(chan) 業(ye) 園2024年產(chan) 值預計超過3億(yi) 元,已累計解決(jue) 當地農(nong) 牧民和大學生就業(ye) 人數超過200人。
同時,為(wei) 了更好地幫助當地群眾(zhong) 就業(ye) ,西藏還依托智慧化招聘平台,已與(yu) 全國19個(ge) 省市就業(ye) 崗位實時共享,打破了地域、空間的限製,實現了招聘“一平台、全區共用、全國共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