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腳類恐龍通常身形龐大,有很長的頸和尾,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如酒桶般的身軀。而在西藏昌都市凍多村,我國科學家新發現了一批侏羅紀中期的蜥腳類恐龍足跡化石,其足跡尺寸最小僅(jin) 8.8厘米。
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10日發布此項新發現,並稱這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小的蜥腳類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成果近日發表於(yu) 國際古生物學學術期刊《曆史生物學》。
恐龍研究專(zhuan) 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介紹,昌都所在的侏羅紀地層最大厚度超4800米,產(chan) 出了大量恐龍足跡化石。2023年7月,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guan) 人員在此開展化石遺跡調查時,意外發現疑似爬行動物腳印的岩石石壁,後與(yu)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展開合作。
考察隊在凍多村發現了兩(liang) 個(ge) 足跡點。其中一處遺跡化石是尺寸較小、孤立的蜥腳類恐龍足跡,大小從(cong) 8.8厘米到15.5厘米不等,可能由6隻以上恐龍留下。
“這麽(me) 微小的蜥腳類恐龍足跡相當罕見。”邢立達說,韓國的白堊紀地層曾有過12.2厘米的足跡記錄,我國內(nei) 蒙古白堊紀早期地層也記錄過11.5至13厘米的足跡,此次的新發現是目前已知最小的蜥腳類足跡,造跡者體(ti) 長估計2至3米。
據了解,蜥腳類恐龍的成年個(ge) 體(ti) 與(yu) 幼年個(ge) 體(ti) 有著巨大的體(ti) 型差異,二三十米長的巨型蜥腳類恐龍,其幼龍剛破殼而出時體(ti) 長還不到半米。
另有一處遺跡化石是由3個(ge) 連續的、長度平均約42厘米的獸(shou) 腳類恐龍足跡構成的一條行跡。研究人員判斷其為(wei) 實雷龍的足跡。這種中型肉食性恐龍體(ti) 長可能達6米。
此外,發現恐龍遺跡化石的地層距今約1.7億(yi) 至1.6億(yi) 年前。一些化石遺跡表明這裏曾是淺水環境。豐(feng) 沛的水資源吸引了恐龍活動,從(cong) 而留下了足跡化石。
“這些新發現表明西藏的恐龍學研究還有很大空間。隨著研究深入,其在科研和科普方麵的價(jia) 值將進一步體(ti) 現。”邢立達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