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藏戲新芽綻舞台

發布時間: 2025-02-17 08:57:00 來源: 新華社

  “到‘頓月’了。希望他今天能把高音唱上去。”尼瑪普赤的眼睛裏滿是期待,她雙手攥緊博拉(拉薩的一種傳(chuan) 統服飾),眉頭緊皺,卻又忍不住輕聲念叨。帷幕後,她的孫子羅桑朗覺正調整呼吸,等待登場。

  2月11日晚上七點半,西藏首部少兒(er) 舞台劇藏戲《頓月頓珠》在拉薩藏戲藝術中心上演。這部劇由44位5至18歲的小演員共同演繹,其中有10位獲得了中國少兒(er) 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小梅花”獎。

  距離演出還有2小時,在藝術中心的後台傳(chuan) 來催促聲,“‘頓月’,到你化妝了!快去吧。”羅桑朗覺起身走向2號房間化妝。13歲的他,是藏戲《頓月頓珠》中的主演,也是第28屆“小梅花”的獲得者。


羅桑朗覺(左一)在化妝間裏佩戴飾物(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羅桑朗覺從(cong) 7歲開始學習(xi) 藏戲,每周末在西藏自治區群藝館的藏戲唱腔班排練超過6個(ge) 小時。為(wei) 了這場演出,他和其他小演員從(cong) 2月2日開始,每天要排練8個(ge) 小時。

  “雖然累,但覺得一點都不辛苦,而且非常值得。”羅桑朗覺一邊化妝一邊笑著說。後台,孩子們(men) 緊張而興(xing) 奮地準備著,他們(men) 即將站上那個(ge) 承載夢想的舞台。

  “以前帶小孫子去看藏戲,演到一半我和老伴都想走了,但他一定要堅持看到最後。”尼瑪普赤笑著說。回到家,羅桑朗覺偷偷穿上藏裝,模仿著戲裏的人物,一邊唱一邊跳。

  學習(xi) 藏戲並不容易,尤其是唱腔中的長調部分。

  “有時候會(hui) 換不上氣,聲音也上不去。”羅桑朗覺坦言。為(wei) 了克服這個(ge) 難點,他會(hui) 用手機錄下老師的示範。練習(xi) 的時候,自己先唱一遍,再對照錄音反複練習(xi) ,直到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

  放學回家,羅桑朗覺還要練台詞。“我勸他早點休息,他總是說‘沒事,讓我再練幾分鍾、再練幾分鍾’。”尼瑪普赤回憶道。

  

  西藏首部少兒(er) 舞台劇藏戲《頓月頓珠》演出現場,羅桑朗覺(右三)在劇中飾演“頓月”(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這部藏戲並非傳(chuan) 統劇目,而是經過創新改編為(wei) 舞台劇,對孩子們(men) 的走位、台詞、動作要求都很高。

  “在排練的過程中,沒有一個(ge) 孩子叫苦叫累。”導演雲(yun) 登羅布感慨,“排練完了,我才感覺自己對孩子要求太高了,有些內(nei) 疚。”

  劇院燈光逐漸暗下,舞台中央,“頓月”緩緩走出。鼓聲震震,尼瑪普赤的手指微微顫抖,直到熟悉的歌聲響起,高亢悠長,她的眼眶不禁濕潤了。

  演出結束後,羅桑朗覺摘下頭飾,緩緩走下舞台。

  “我對今天的表演不是很滿意,沒能發揮出最好的狀態。”他的語氣裏帶著些許遺憾,但很快,眼神又堅定了起來。“我小時候有個(ge) 夢想——希望在成年之前,能在舞台上穿上國王的衣服,演一次國王。今天,我做到了。”

  藏戲是藏文化中的“活化石”,已有600多年曆史。藏戲集說唱、表演、歌舞、文學於(yu) 一體(ti) ,2009年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如今,如何讓年輕一代接觸並喜愛這門藝術,成為(wei) 古老藏戲麵臨(lin) 的新挑戰。

  《頓月頓珠》是傳(chuan) 統八大藏戲數字化影像工程中的第七部,也是西藏首個(ge) 由少兒(er) 組成的舞台劇。

  “我們(men) 希望以劇育人,讓更多的人看到、了解、熱愛藏戲。”雲(yun) 登羅布說。

  舞台燈光熄滅,劇院漸漸歸於(yu) 寂靜。一顆顆關(guan) 於(yu) 藏戲的種子,已悄然在這些孩子心中生根發芽。(實習(xi) 生:旦增卓瑪)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