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珠峰故鄉”的高海拔脫貧

趙朗 發布時間:2020-02-11 11:5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數十台機杼同時運作,紡織聲響起,將海拔3900米的中國西南偏僻村莊烘托得有些熱鬧。

  這裏是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拉孜鎮拉孜村,20餘(yu) 名婦女正在編織氆氌和卡墊。10年前,謝瑪氆氌農(nong) 村合作社在這裏成立,主要由村裏的婦女參與(yu) ,從(cong) 36戶發展至今有180餘(yu) 戶。最初沒有資金建廠房,村民們(men) 都在家裏編織。

  1月中旬,中新社記者隨西藏官方組織的“幸福西藏·脫貧攻堅一線行”活動,走進“珠峰故鄉(xiang) ”日喀則的拉孜、薩迦、薩嘎等多個(ge) 4000米以上高海拔縣。

  通過采訪,記者發現參與(yu) 編織的拉孜村村民,並不擔心滯銷,他們(men) 將成品交由合作社統一銷售。

  68歲的措姆是最初加入合作社的一員,後來,讓三個(ge) 女兒(er) 也加入。2019年,母女四人單在合作社的收入有10餘(yu) 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一家人實現了脫貧。

  措姆說,以前家裏人口多,青稞收成少,隻夠自給自足,“現在編織已經成為(wei) 家裏的主要收入來源。”

  拉孜鎮一位官員仁青拉姆告訴記者:“在合作社編織的村民占到了整村近一半的家庭,工作不受約束,很多人也在家製作。”

  木拉鄉(xiang) 是日喀則市薩迦縣海拔最高的鄉(xiang) ,以牧業(ye) 為(wei) 主,而當地一種特殊的綿羊——崗巴羊,因肉質鮮美而在青藏高原頗為(wei) 有名。

  薩迦縣帕巴崗巴羊養(yang) 殖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在2019年5月投運。這家合作社,農(nong) 牧民入股綿羊數量約8300隻,參股戶110餘(yu) 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37戶(目前已脫貧),草場入股約91餘(yu) 萬(wan) 畝(mu) 。

  木拉鄉(xiang) 一名幹部表示,合作社的成立改善了牲畜傳(chuan) 統散養(yang) 出欄率低的情況,不僅(jin) 讓63萬(wan) 畝(mu) 的天然草場得到休牧,還解放了勞動力,放牧人從(cong) 原來的130人減少至18人。

  從(cong) 土地上“解放”的農(nong) 牧民,有的出去務工,37歲的確列便在工地上學會(hui) 了電焊技術,“以前一年四季都走不出牧場,冬季送草料的時間也不固定。”

  去年,他將家裏20隻羊入股合作社,前不久還獲得了1800元分紅。另外,務工也賺到了4萬(wan) 多元。

  薩嘎縣地處日喀則西部,至今還未接通農(nong) 村主電網,依靠小水電站、柴油機、太陽能等發電。記者所住的賓館晚上開始供電,且不足五小時。

  當地官員旦增頓珠說,供電是製約薩嘎脫貧的主要問題之一。盡管如此艱難,記者看到了當地仍在竭盡全力幫助農(nong) 牧民脫貧。

  薩嘎縣是牧業(ye) 縣,犛牛是當地最富有的資源。2019年5月,該縣加加鎮的加普村農(nong) 村合作社成立,冬季製作銷售犛牛肉幹。村民參與(yu) 經營,逐漸去適應牧民到商人的角色轉變。

  “日喀則因珠穆朗瑪峰被熟知,曾是西藏連片貧困市之一。”日喀則市扶貧辦主任席付平分析,海拔高、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物資匱乏,是日喀則脫貧的“特色”問題,“引進大型工廠更不現實。”

  “隻能依托當地的民族手工藝、農(nong) 牧業(ye) 現有的資源發展產(chan) 業(ye) 帶動脫貧。”席付平說,目前,全市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有6700餘(yu) 家,入股合作社民眾(zhong) 達到40餘(yu) 萬(wan) 人,2577家合作社實現分紅,年人均分紅1400元。

  截至2019年底,日喀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累計實現17.29萬(wan) 貧困人口脫貧。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