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脫貧路上實現自我價值

桑鄧旺姆 發布時間:2020-02-18 11:42:00來源: 西藏日報

  寒冬裏,一抹溫暖和煦的陽光照進了斯郎次仁的電焊加工店裏,讓他在工作之餘(yu) 感受著大自然的饋贈。

  “我的店麵剛好在公路邊上,是政府幫忙找的,顯眼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很多顧客,生意還挺好的。”斯郎次仁說道。

  斯郎次仁是八宿縣吉達鄉(xiang) 人,2016年,斯郎次仁在八宿縣吉達鄉(xiang) 黨(dang) 委、鄉(xiang) 政府的幫扶下,住進了吉達鄉(xiang) 吉達村第一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雖然斯郎次仁腿腳不便,加之妻子西嘎巴珍身患大骨節病,但這並沒有磨滅他們(men) 要靠雙手致富增收的想法。

  有一次,鄉(xiang) 裏組織電焊技能培訓,斯郎次仁積極報名參加,學了一段時間後掌握了一門技藝,不久後電焊加工店也開起來了。

  “我們(men) 希望讓搬遷群眾(zhong) ‘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如果有就業(ye) 意向的人我們(men) 會(hui) 登記造冊(ce) ,並組織開展相應的技能培訓,幫助他們(men) 實現就近就業(ye) 。”吉達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拉桑曲珍告訴記者。

  2015年以來,八宿縣將脫貧攻堅工作作為(wei) 統領各項工作的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凝心聚力,全力以赴推進八宿縣脫貧攻堅工作,多年來深得群眾(zhong) 的信任。

  八宿海螺水泥廠是由安徽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昌都市人民政府、八宿縣人民政府共同出資,並於(yu) 2018年4月注冊(ce) 成立,總投資12.76億(yi) 元,是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助推地方脫貧攻堅、踐行產(chan) 業(ye) 援藏的重要載體(ti) 。

  丁增達吉是八宿縣益慶鄉(xiang) 尼瓊村村民,和妻子共同撫養(yang) 著兩(liang) 個(ge) 年幼的孩子。在朋友的介紹下,丁增達吉來到八宿海螺水泥廠當上了駕駛員。“現在我每月有6000元的工資收入,公司還給我安排了宿舍,能在這麽(me) 好的公司工作,我感到很幸福。”丁增達吉感激地說道。

  目前,八宿海螺水泥廠吸納西藏籍員工96人,發放當地村民臨(lin) 時工工資60萬(wan) 元左右。據相關(guan) 人員介紹,海螺水泥廠預計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億(yi) 元,利稅1億(yi) 元左右,預計可間接帶動1000多名群眾(zhong) 增收。

  在扶貧道路上,洛鬆群培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2014年成立了八宿縣民族工藝服裝加工廠,專(zhuan) 門聘請縣裏的貧困戶及殘疾人來廠務工,給他們(men) 傳(chuan) 授藏裝製作經驗,以此改善他們(men) 的生活條件。

  在服裝加工廠工作了三年的次旺仁增是一名大骨節病患者,他說:“我之前因為(wei) 身體(ti) 原因很自卑,後來聽說縣裏有個(ge) 服裝廠在招殘疾人,我就過來了。並在洛鬆群培的教導下,現在我不僅(jin) 能單獨製作藏裝,每天還能拿到100元的工資。”

  服裝加工廠現有員工25名,在新員工入職前,洛鬆群培會(hui) 用一個(ge) 月左右的時間教他們(men) 藏裝製作技藝,並且每天給他們(men) 支付20元,等到新員工能獨立製作藏裝,洛鬆群培再根據情況將每日的工資提到80元至230元不等,每半年集中發放一次。

  洛鬆群培充滿信心地說:“我希望能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實現增收,也希望能幫他們(men) 樹立自信心,讓他們(men) 在服裝加工廠實現自我價(jia) 值。”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